一、企業價值鏈理論追溯
從價值鏈角度分析的結果來看,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整個價值鏈的競爭。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價值鏈的各環節基礎上的、具體來講就是企業在某些“戰略環節”上所具有的一係列特殊技能的綜合體。戰略型企業並購更多的是考慮企業間各自原有價值鏈優勢的結合與互補,以達到信息、技術、資金、市場與人力資本的共享,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在戰略型企業並購中,兩家公司之間在價值鏈方麵的差異和協同效應,會產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很顯然,企業隻要通過戰略並購保持或獲取某種產品價值鏈上戰略環節的競爭優勢,就可以保持企業對該產品的競爭優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所以,戰略並購通過整合優化企業價值鏈以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33]。
1.企業內部基礎價值鏈模式
“價值鏈”思想是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家Porter於1985年首次提出的,波特把企業活動分為兩大類:主要活動和支援活動。他將價值鏈描述成一個企業用以“設計、生產、銷售、交貨以及維護其產品”的內部過程或作業。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價值鏈不是多個獨立活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動構成的一個係統[126]。價值活動是由價值鏈的內部聯係連接起來的。而這種聯係可以通過最優化和協調一致這兩種方式帶來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往往需要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進行最優化選擇,以獲得競爭優勢。
2.企業價值鏈的縱向延伸——供應鏈模式
企業價值活動的各種聯係不僅存在於企業價值鏈的內部,而且存在於企業與企業的價值鏈之間,這些聯係稱之為“縱向聯係”。約翰·沙恩克和菲·哥芬達(John shank and V .Gowindarajan ,1993)把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絡結構模式或企業價值鏈的縱向延伸——供應鏈模式[127]。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價值鏈中的價值來自於物資產品中的價值、服務中的價值、信息和知識中的價值。因此,供應鏈體現了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上遊企業的關係以及核心企業與顧客、下遊企業、最終用戶的關係。
3.價值鏈的網絡化——企業價值網模式
價值鏈是以供應經濟模式為基礎,采用由裏到外的觀點,而且,它也沒有涉及許多的關係在價值附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與顧客之間的雙向溝通。因此在價值鏈理論基礎上,斯塔貝爾提出價值店(Value shop)、價值網(Value network)模型,諾曼上升到國家競爭力層次提出價值星座(Value constellation),湯姆·鄧肯將單向線性價值鏈擴展成互動的“價值範疇”,此外,結合創新技術又出現數字價值鏈、虛擬價值鏈等理論[128]。這些研究將價值鏈推向更深領域、更大範圍。企業價值鏈的橫向和縱向延伸,就構成了企業的價值網。企業價值網是由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價值創造、分配、轉移和使用的關係及其結構。現在的競爭是價值網絡的競爭,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總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例如在共同培育、維護、管理並購後品牌的過程中,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表現是合作;而在進行市場利益分配時,表現是競爭,是一種非零和的合作博弈關係。並購後品牌整合運行體係得以順利實施要依靠並購後品牌整合支持體係,使並購後品牌在更大的價值網絡中實現價值增值。
如果參照價值鏈理論考察,會發現不僅企業鏈條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品牌產生影響,而且整體價值鏈體係中的其他環節也可以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因素將有利於企業經濟增長、有效地創建強勢品牌,實現持久競爭優勢。在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運行體係中,本書探討了基於多利益相關群體的品牌價值評估模型。應該說,用“價值範疇”的比喻來解釋企業並購後品牌關係和品牌資產的形成及如何使企業成功的經營方式,要比傳統的“價值鏈”有幫助[94]。二、企業並購後價值網絡中的關係資本整合
(一)並購整合後企業麵臨的關係資本整合問題
企業的關係資本是其社會網絡關係中的交易關係給企業所帶來的價值增值部分,是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在長期的關係交換中形成的能夠帶來關係租金的能力[129]。並購是企業實現外部擴張的主要行為,必然帶來企業外部環境關係發生變化,使得企業外部環境中的利益相關者發生變化。橫向並購可能改變競爭型和互補型夥伴關係;縱向並購可能改變供應商型和客戶型夥伴關係;混合並購可能使兩方麵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而不同地區的並購還使得企業的社區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關群體關係發生變化。由於支撐並購整合後企業品牌的環境和品牌生態係統中的其他夥伴關係發生變化,並購整合後的企業品牌為了這些變化,就必須加強對並購後品牌生態係統中各夥伴關係的維護和管理,以強化夥伴關係,增強企業的關係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