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企業並購後品牌整合宏觀管理模式(3 / 3)

(2)戰略重要性很自然,依賴取決於公司的戰略要點。其中,有一點是與具有戰略意義的利益相關者結盟以發展公司的核心能力,同時還可以解決與價值產生有關的更廣泛的問題。這超越了僅僅對核心能力(如思考客戶導向的能力)的關注,甚至可以思考通過利益相關者這個網絡產生的價值。Doyle[111]認為,“持續的勝利不僅取決於確認市場機會,更為關鍵的是依賴特殊的能力,即運營低成本或比競爭者更高的質量。”在這裏,我們認為成功取決於維持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將其視為公司的資源,與其結盟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比如,如果公司戰略要點以價值戰略為基礎,那麼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是供應商。因此,公司有必要與供應商建立和維持關係。

(3)現狀如上所述,第三個變量麵臨的事實是:某些利益相關者在特定的時間,圍繞特定的問題出現。如果利益相關者是隱藏的,對其關係的投資會比較低。品牌管理者需要評估什麼時候關係是“積極的”,什麼時候需要積極的投資。對許多公司來說,關係被視為是長期的,對關係的投資也很少受質疑。然而,宏觀環境的變化(如立法,增加一般競爭,減緩產品創新等)可能使並購後企業要重新評估價值關係,采取品牌戰略,吸引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最終用戶。這些關係的重要性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許多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或特點在特定的問題中會提升,例如跨國並購中目標企業政府組織。跨國並購中不同國家政府在並購相關立法問題上的法律法規、社會、經濟環境等將會是並購企業在品牌整合中要考慮的一些關鍵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可分為隱藏的,現有的或關鍵的。在此基礎上,可以評估怎樣管理關係以及關係的重要性:挖掘隱藏的客戶,同時修複與利益相關者破裂的關係,希望它們能成為潛在客戶或者在關鍵時刻成為重要客戶。

(4)吸引力最後一個變量對於品牌管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相比)來說是特殊的,它反映了對利益相關者和品牌之間的關係更加定性的評估。吸引力將品牌形象在優先排序中看作一種強勁的變量,它包括聲譽的影響。比如,為了改進自己的品牌形象,一個供應商可能會從一個聲譽極高的公司那裏取得首選供應地位。同樣的道理,發展與非政府組織的關係可以取得重要的形象效果,然後將其傳遞至消費者。在這些變量的基礎上,並購後企業品牌管理者需要評估每個利益相關者團體的特色,以創造和維持長期的品牌價值。特色可以用於比較每個團體預期的和實際的績效。因此,對團體的優先排序可以顯示它們對於品牌總資產的戰略重要性。

3.交流本質的識別

並購後企業品牌管理者還需要理解品牌價值如何通過交流的過程產生。可能需要識別三種類型的交流:功能性的,象征性的和享樂性的交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交流指買者和賣者之間產品和服務的傳遞,還包括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金錢交流。功能交流指品牌和其關係夥伴之間功利主義價值的交流。象征性的交流主要出現於消費者市場,但在聲譽和形象的問題日益推動著這些關係的商業市場中也同等重要。它主要涉及品牌和客戶之間內涵的傳遞。消費者行為中的享樂性方麵已經在消費行為和品牌使用所發揮的作用中得到闡述。許多品牌可引起享樂的反應,如懷舊、安慰和快樂等,這些都有助於喚起消費者的自我意識。

我們可以根據公司與其利益相關者的關係來看待交流[107]。交流總是雙向的,所以我們需要理解與並購後企業交流的本質。Normann和Ramirez[112]認為,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互動不是單向的過程,它對於價值產生起到關鍵作用。從交流的本質上看,談判式的交流要求並購後企業意識到利益相關者的期望。這些方麵的決策對於為利益相關者和公司創造價值來說起到關鍵作用。每個利益相關者團體所擔心的主要問題和目標都不相同,比如,雇員擔心公司品牌在外界的地位(比如,我所效力的是一個人人尊敬的公司嗎?)以及品牌在公司內部的一致性(比如,我所感受的品牌與他們所說的是否相符?)。投資者會尋找具有優秀財政績效的公司,而供應商或分銷商會在乎品牌聲譽的傳播效果。因此,應該列出每個利益相關者擔心的主要問題。它將有助於並購後企業品牌管理者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及重組。正如Doyle所指出的,對於每個利益相關者擔心的問題,公司不能也不應該期望全部解決它們,而應努力達成妥協,在特定問題上使每位主要或次要的利益相關者都達到所謂的公差區(tolerance zone)[113]。

因此,並購後品牌價值評估關注的重點從與品牌管理的行為有關的品牌資產移至消費者,再移至理解如何為利益相關者(消費者,客戶,渠道代表及供應商等)創造價值以及如何將此轉化為公司的價值。它可以是財政價值,合法性,權力和信任等。

(四)利益相關者——品牌價值模型

傳統品牌價值評估模型的主要缺點是,它們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趨於狹隘,通常是客戶,而且在方法論上都是線性的(即因與果)。本書認為,品牌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典型互動的、共生的。比如,關於品牌的產生Day提出一個循環模型。他認為價值的產生是一個自我強大的過程,通過品牌定義,發展,傳播和維持而循環。“在公司對其市場的反應中,互相作用象征著一個徹底的突變。這不僅適用於客戶,還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它建立在以下設想的基礎上[98]:

——價值的產生在於品牌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

——價值的產生是通過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而實現的,它們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功能性的、象征性的或享樂性的交流和結果。

——管理者與品牌有關的行為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品牌的觀念,但品牌的整體觀念也會受其他利益相關者行為的影響。

此模型以管理為焦點,從管理者的角度識別品牌價值產生的過程。它適用於所有的組織,但它本身也受到任何普通模型所具有的局限性,因為它沒有描述與特定公司和其利益相關者的詳細因素。其目的是對影響品牌價值產生的因素種類進行全麵的概述。

此模型以前麵描述的利益相關者的識別和優先排序為基礎。所展示的直線模型不同的是,該模型本身是一個循環結構,這個連續的過程表明利益相關者的識別和價值的評估對品牌價值有很大貢獻。這個過程中得到評估的關係績效受到發展關係的交流背景的影響。公司的全部交流,它包括領導者行為,公司績效,交流和公關的可控形式,第三方交流,包括媒體報道。交流的背景對整個評估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或明顯或隱晦地暗示由一係列利益相關者判定的公司績效。關於品牌的交流提供了建立友好、信任和聲譽的機會,這些都是品牌價值的重要來源。也正是此交流影響著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品牌價值的評估。

模型列舉了聲譽,協同性,政治方麵的影響和利益率,這反映了一個事實:該模型不關注對結果的單個衡量,而是關注識別與重要利益相關者相關的結果,這些關係的績效反過來影響品牌的整體價值。此影響取決於一係列的環境因素,最明顯的是宏觀經濟因素。據此模型所示,利益相關者與品牌的關係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如果宏觀經濟因素發生變化,關係的價值將會受到不利影響。利益相關者——品牌的關係運轉也可能良好,但整體的品牌價值可能會下降。此模型的本質是,它為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基礎,分析並最終衡量品牌價值從何而來(衡量價值的來源是未來研究的主題)。這形成了品牌管理體係的重要部分。此模型強調品牌——利益相關者關係的相互作用,並在這些關係中識別品牌價值產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