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企業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穩定態和漲落分析(3 / 3)

用圖線來表示以上的情況:

(二)企業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漲落作用機製

並購把不同企業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積聚在一起進行重新組合,是企業係統在發展過程中的“漲落”,是動態有序耗散結構的形成與進化過程,是企業由低級有序形態向高級有序形態演變的巨大推動力[24]。企業並購是企業係統演進過程中的一次“漲落”甚至“突變”[97]。並購(“漲落”)效應具有雙向性:有序和無序。也就是說,既可能是有利於企業係統自組織協同的“漲落”,也可能是不利於該方向演進的“漲落”。若所形成的新企業係統的係統熵大大低漲落作用機製於並購前各企業子係統的熵值之和,此時新企業子係統乃至整個並購後係統更加趨於協同,該漲落有利於企業由一種有序走向更高層次的有序,即新企業係統成為新的耗散結構;若所形成的新企業子係統的係統熵大大高於並購前各企業子係統的熵值之和,而使新企業子係統乃至整個並購後係統更加混亂,該“漲落”不僅不會使企業走向有序,反而落入混沌(無序)狀態。

若僅僅將並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現有資源聚集在一起,而不進行實質性的整合,組織中各種潛在的衝突可能隨時爆發,導致負熵難以產生,正熵加速生成,隨著正熵的增加,並購企業的穩定性趨弱,績效低下。因此,在並購過程中,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顧客價值與競爭狀況的變化,在積極吸納目標企業現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同時,堅持協同原則,實施有效整合管理,進行流程再造,生成負熵。隨著負熵的增加,企業中的內耗和無序程度減輕,正熵減少,動態有序的運作機製得以重新建立。即選擇適當的開放程度及足夠的遠離非平衡態的距離,以便生成負熵,使有益的“漲落”發展到突變,實現並購雙方的戰略協同、組織協同、經營協同、服務協同和文化協同,達到擴大經營規模、開拓新市場、謀求新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把企業做強做大的目的。

在實際的係統自組織中,係統可能達到幾種不同的模式、構型或結構。但可能性僅隻是可能性,在現實的演化中,它隻能達到某一種模式、構型或結構。因此,在演化過程中,從一種現實的狀態進展到幾種可能狀態時,必定進展到某個關節點即分叉點,在幾種不同可能的穩態中加以“選擇”,就像人們走路走到三岔路口或十字路口時必須做出選擇一樣。品牌整合係統的演進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模式,但在現實的演進中,根據內外部環境的差異,企業最終隻能達到某一種模式和結構。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自組織過程經過某個分叉點要走向一種穩定結構,這是必然的,至於它具體的模式則依賴於係統自組織過程中的某種漲落。

企業並購後的品牌整合係統中,並購剛結束時我們假設外部對並購後企業的各種影響暫時還不太明顯,假定這個影響類似貝納德流體實驗中的溫差,隨著並購後企業的運行,外界的影響逐漸增大,例如不同的供貨商、零售商對品牌的影響等,使得品牌係統逐漸遠離平衡態,當控製參數進一步增大時,例如零售商對品牌推廣力度、供貨商對原材料的供貨質量差異等情況的變化,使得並購後企業品牌的不穩定性增加,出現分叉現象,並購企業可能對有些品牌進行重新定位、有些品牌進行延伸策略、有些品牌放棄等不同的選擇,我們可以稱之為品牌的多級分叉。當控製參數達到某一個量時,例如對外部各利益群體的平衡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係統又進入一個新的有序狀態。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漲落機製作用。

上述企業並購後品牌生態係統自組織的條件和機製是互相聯係的。如果品牌生態係統不開放,它就無法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它就不能遠離平衡態,並購後品牌生態係統就不能發生有序的變化。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沒有非平衡及遠離平衡態,係統即使開放也不能使之產生本質變化。開放性和遠離平衡態是係統自組織的必要條件,而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是並購後品牌生態係統內部發生質變的基礎,是係統自組織的內在動因。如果係統不存在非線性的相幹作用機製,漲落就不會被放大;而沒有漲落,其他條件再具備,係統也不會出現有序結構。品牌生態係統從無序向有序的演化是通過隨機漲落實現的。

本章小結

本章運用係統學理論闡述了企業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形成機理。首先通過從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演進過程複雜和人的有限理性和社會複雜性方麵探討了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演進的邏輯前提和理論依據,並闡述了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權變演進的涵義及演進原則。其次,通過對並購熵的界定及企業並購後品牌整合對企業熵值的作用機理闡述了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權變演進的自組織過程。隨後論述了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演進中的耗散結構與協同效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自組織過程的四個條件體係。最後分別針對並購後品牌整合係統的開放性、非線性、穩定態和漲落機製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