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陽可謂人才薈萃之地。相傳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曾行吟垂釣於桃花江畔,一腔憂憤,化為《天問》。唐代荊南節度使裴休曾築廬於白鹿峰側,潛心沉誌,研習經文。益陽的靈山秀水不但吸引了外來俊彥,同時也孕育了本土人傑。從唐代詩僧齊己,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到近現代華僑教育家張國基;從著名革命家熊亨瀚、張昆弟、夏曦,到文學名人“三周一葉”(周穀城、周揚、周立波、葉紫)等,都是益陽人引以為傲的傑出人物。對他們的生平和成就不乏研究者。但表現他們多彩人生和不朽業績的文學作品卻甚為寥寥。《文藝生活》編輯、益陽人氏曾少祥同誌力肩重任,在這方麵作了開拓性嚐試,日前,他攜長篇電視連續劇劇本《葉紫》來寒舍索序。我與曾少祥同誌相識有年,我曾經為他在比較艱難的條件下心無旁騖地埋頭創作這部電視劇本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和執著精神所震撼.如今捧讀他的嘔心瀝血之作,欣喜感佩,自不待言,也就不揣譾陋,試作小序。
在眾多卓有成就的益陽籍名人中.曾少祥同誌何以對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葉紫情有獨鍾呢?這應該從葉紫身上尋求答案。
葉紫原名餘鶴林,湖南益陽人,1910年11月生,1939年10月,以29歲韶齡撒手塵寰。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備嚐艱辛,與貧病相伴相隨.真正能用來寫作的時間無多,因此他留給後人的作品屈指可數,隻有兩個短篇小說集(《豐收》和《山村一夜》,各收短篇小說六篇)。一篇中篇小說(《星》),以及未及出版的十餘篇散文和少量中短篇小說等,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卻占有重要的一頁,緣由就在於他是一個獨特而不凡的存在:迥乎尋常的身世經曆和人生體驗生發出別開生麵的文學創作。
大革命時期,湖南農民運動風起雲湧。葉紫的滿叔餘璜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不但自己成了益陽農民運動和農民武裝的領袖,而且推動全家參加革命。葉紫的父親達才、二叔寅賓、大姐裕春、二姐也民分別在農民協會和女子聯合會擔任重要職務,葉紫則進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正當葉紫一家與千百萬勞苦大眾—道,在大革命的舞台上演出可歌可泣的時代壯劇時,風雲突變。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策動“馬日事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三湘四水,血流漂杵。達才、也民父女被益陽縣團防局局長曹明陣派人捕殺;餘璜與妻郭雄去湘鄂西,堅持武裝鬥爭,1932年在洪湖突圍時,夫妻雙雙壯烈犧牲;餘寅賓攜家小去洞庭湖羅家洲避難,流亡十年,失去親人八位。“馬日事變”剛剛發生,葉紫聞訊從武漢匆匆趕回,麵對“整個的簇新的世界塌台了”(葉紫《我怎樣與文學發生關係》),他“心境的悲傷和憤慨,是很難形容得出來的”(葉紫《夜雨飄流的回憶》)。曹明陣要斬草除根,葉紫被迫離鄉,四處飄泊。為了報仇雪恨,他學過道佛,當過兵;為了活下去.他做過苦力,要過飯。苦難使他日益成熟,他終於明白:靠劍仙俠客、發財升官來報仇,是“永遠走不通的死路”,於是他積極尋找中國共產黨組織,把個人複仇納入集體鬥爭。他有幸找到了黨。戰友卜息園不幸犧牲後,葉紫遠走上海,從此在上海停留下來。他一度被黨派往浙江溫州玉環島搞槍組建紅軍師,未果。1931年因“共黨嫌疑”罪被捕。坐牢八個月後,被黨營救出獄。1932年底組織“無名文藝社”,出版刊物。1933年6月,在《無名文藝月刊》創刊號上發表短篇小說《豐收》,引起文壇注意,被吸收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由此走上文學道路。1936年秋,病重住院,此後身體一蹶不振,生活每況愈下。1937年抗戰爆發,葉紫有病,又有家累。不能馳騁於抗日救亡第一線,隻得挈婦將雛,回到闊別整整十年的故鄉。貧病交迫,比上海時期尤甚。1939年10月,英年早逝。魯迅在《葉紫作〈豐收〉序》中說:“作者還是一個青年,但他的經曆,卻抵得太平天下的順民一世紀的經曆。”在三十年代的作家中,隻有來自廣東海陸豐的丘東平有近似葉紫的某些經曆,但也沒有葉紫“全家浴血著1927年的大革命”(葉紫《〈星〉後記》)那樣的悲壯遭遇。
魯迅說過:“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革命文學》)要葉紫“‘為藝術而藝術’,是辦不到的”(《葉紫作〈豐收〉序》)。葉紫的創作繼承和發揚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戰鬥傳統,緊密配合了土地革命時期鬥爭的需要,魯迅曾給予充分肯定,指出:“作者已經盡了當前的任務,也是對於壓迫者的答複:文學是戰鬥的!”(同上)戰鬥性是葉紫小說和散文的突出特色,這表現在題材的選取和主題的表達上。綜觀葉紫的全部創作,不難發現,取材於農村生活和鬥爭的作品是他創作庫存中最為優秀最為重要的部分。農民的現狀和出路問題是葉紫矚目的中心。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不少作家的目光由書齋轉向十字街頭,由知識分子轉向工農。相比之下,葉紫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獨樹一幟,時代色彩更為濃鬱。它們不是孤立地向人們訴說農民的苦難和不幸,而是把廣大農民的生活和命運置於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階級關係中和土地革命的廣闊背景下來展開描寫,與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和當前的井岡山鬥爭緊密聯係起來,從而深刻地揭示出造成農民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以及農民求取解放的根本途徑。在葉紫的作品中,由於長期落後的生產方式的製約和封建的傳統意識的腐蝕而存在落後性的老一代農民,大都在事實的教育下,逐步覺醒;新一代農民則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自覺鬥爭,在激烈複雜的階級拚搏中逐漸成長起來。這些烙印下鮮明時代麵影的形象,無疑最能昭示那個時代最為本質的東西,體現了曆史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