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康濯小說集《臘梅花》(1 / 3)

建國三十周年前夕,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康濯同誌自選的短篇小說集《臘梅花》。被“四人幫”冰刀霜劍摧殘的花朵又怒放了!

這是一朵深深植根於晉察冀沃土上的香花!它共選康濯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六四年的短篇小說二十六篇,以第一篇小說《臘梅花》為集名。除了《工人張飛虎》外,其餘二十五篇均取材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及解放以後晉察冀農村的生活和鬥爭。一提到晉察冀,康濯總是流露出一種真摯熱愛的感情。他曾說過:“那是培育我長大成人的土地。”(《作家必須和人民血脈相通》)這是肺腑之言!一九三八年,十八歲的康濯從長沙赴延安參加革命,一九三九年十月就到了晉察冀邊區,在那兒從事革命工作,直至解放。建國以後,他在文藝界工作,仍以晉察冀農村為自己的生活基地。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戰鬥歲月,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紅年代,他與晉察冀的人民一起生活和戰鬥,甘苦相通,休戚與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從地母身上吸取無窮無盡的力量一樣,康濯從晉察冀農民當中汲取了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當晉察冀的沸騰生活激起他心中歌頌的浪花,工作中遇到的社會問題引起他深沉的思考時,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寫出一篇又一篇散發著北方農村泥土芳馨的作品來,成為一個描寫晉察冀生活的短篇名手,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短篇小說集《臘梅花》中,康濯通過描寫晉察冀農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反映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農村變革的曆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農民起來摧毀封建土地所有製,翻身做了主人;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們又逐步擺脫私有製的羈絆,而走上農業合作化的金光大道。伴隨著這種曆史性的社會變革,農村的生產、生活麵貌以及農民的精神世界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臘梅花》忠實反映了我國農村的發展麵貌和農民命運的變遷。

農民問題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也仍然是舉足輕重的問題。努力反映我國農村的變革,在作家隊伍中是不乏其人的。但是,如何反映這種變革,卻因人而異。康濯在題材選取、形象塑造和語言運用等方麵,有著自己獨具的風格。

《臘梅花》中的作品,較少正麵描繪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和急風暴雨的尖銳鬥爭,而往往是通過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事件的細膩描寫,以小見大,反映農村社會變革,表達具有時代意義的主題。

首篇《臘梅花》就顯露了這一特色。它沒有寫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寫什麼叱吒風雲的人物,它隻是按照生活的邏輯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脈絡,描寫了一個與地主東家既存在著階級對立、而又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普通農民範老五,寫他從剝削階級的精神桎梏中解脫出來的曆程,從而對改造世界改造人的偉大的黨唱出了第一支讚歌。同時表現了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老農民,好像一枝飽經風霜的臘梅,在黨的溫暖陽光照耀下,度過自己精神上的冰凍期,終於開花了。作品結尾用美好的憧憬,預示這枝老臘梅在解放了的土地上,將開放得越來越鮮豔……

《災難的明天》更是落筆於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事件,它描寫邊區貧農祥保一家三口在旱災麵前,走黨指引的生產自救的道路,不僅度過了生活的難關,而且也改善了家庭關係。康濯不惜筆墨,細致描寫祥保一家的矛盾衝突及其解決,從而歌頌了黨對農民群眾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耐心有效的教育;顯示了農民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必將洗刷掉他們身上從舊社會帶來的汙泥濁水,而成為生活的主人。他們不但能戰勝“今天”的“災難”,也可以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以上兩篇是康濯早期的作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在踏上文壇之始,步子是何等堅實,他寫的是自己極其熟悉的生活與人物,通過對生活積極而深刻的思考,從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偉大時代的熠熠光輝。這兩個短篇都完成於一九四三年前後。那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解放區處於日、蔣、偽共同封鎖包圍之下,困難重重。有的人為天空一時出現的濃重烏雲所壓倒,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康濯卻能遵照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深入生活,執著不貳,並用自己的作品表現人民群眾不斷覺醒,革命前途無限光明的主題,自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說,這兩篇作品的基調稍嫌沉悶的話,那麼,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康濯寫於一九四六年的《初春》和《我的兩家房東》則麵貌煥然一新。作者用輕鬆、明快的筆調,在這兩個短篇中描繪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歌曲《解放區的天》)的時代畫麵。

《初春》篇幅不長,集中寫了一個翻身老漢兩天中的活動。在明媚的春光裏,他時而和小豬仔親昵地說話,時而用“新鮮物件”——活底糞簍愉快地送糞,時而和村裏小青年開開無傷大雅的玩笑,時而想想甜滋滋的心事……解放區農民翻身的喜悅,在這個老漢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老漢勞動間歇中的思想活動,清楚地表明他的生產積極性來自翻身做主人的自覺精神,來自保衛邊區、支援前線的政治覺悟。老漢沒有姓名,然而這不正是千千萬萬翻身農民的化身麼。我們的解放戰爭不正是由於他們的支持才取得“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的麼。作者這樣深入開掘主題,在一個普通農民身上投下時代的麵影,比一般意義上的描寫農民翻身,當然深刻多了。

《我的兩家房東》是康濯的代表作。小說剛一問世,就不脛而走,很快流傳到各解放區,流傳到國統區,流傳到香港,產生較大的影響。郭沫若同誌稱讚它“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是驚人之作”。解放後成為中學語文課本的傳統篇目。

戀愛婚姻問題,與婦女解放問題密切相關,它從來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為人們所關心,成為文學作品的常見主題。《我的兩家房東》用巧妙的構思,編織了一個頗具特色的農村青年的戀愛故事。它的女主人公金鳳的命運不僅不同於封建時代的林黛玉,也不同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愛姑(魯迅短篇小說《離婚》中的人物),甚至於和她自己的姐姐,那個被不幸的婚姻摧殘得憂鬱早衰的女人也不相同,金鳳有幸在自己美妙的年華趕上了解放。民主政府頒布的婚姻法令保障了婦女的戀愛婚姻自由,使她獲得一個美滿的婚姻結局:和她那“不務莊稼……吃吃喝喝……也胡鬧壞女人”的未婚夫離了婚;而有情人終成眷屬,與拴柱自由戀愛,最後締結了婚約。小說不隻是在婚姻自由這一點上反映了時代的特點,也通過表現農村青年找對象看重勞動、學習、工作這種新的戀愛觀的形成上反映了時代的風貌。因此,金鳳和拴柱的愛情之歌,同樣也是一支新社會的讚歌。

以上兩篇的取材仍是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人物的命運,提煉主題的特點仍是以小見大。但是,社會的前進,革命的發展,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不能不引起作品麵貌的更新。一個作家也隻有隨著時代的進展,不斷能動地在自己的創作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使自己的創作保持旺盛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