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麻辣豬肉幹配方:豬瘦肉100kg,精鹽1.5kg,醬油4kg,白糖1.5~2kg,麻油1kg,白酒500g,味精100g,辣椒麵2~2.5kg,花椒麵300g,五香粉100g,芝麻麵300g,菜油適量。
天津果汁牛肉幹配方:牛肉100kg,精鹽2~3kg,白糖4.3~4.4kg,硝酸鈉150g,醬油3kg,蔥1kg,薑500g,白酒500g,丁香50g,八角茴香100g,桂皮150g,果汁200g,香精少許。
羊肉幹配方:羊肉100kg,精鹽3~3.2kg,豆油5~7kg,白糖2.1kg,生薑1~1.5kg,蔥0.5~1kg,味精200g,花椒200~300g,白酒200~400g,胡椒麵300~500g。
⑤脫水:肉幹常規的脫水方法有三種。
烘烤法:將收汁後的肉坯鋪在竹篩或鐵絲網上,放置於三用爐或遠紅外烘箱中烘烤。烘烤溫度前期可控製在80~90℃,後期控製在50℃左右。一般需要5~6h即可使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在烘烤過程中要注意定時翻動。
炒幹法:收汁結束後,肉坯在原鍋中文火加溫,並不停翻攪,炒至肉塊表麵微出現蓬鬆茸毛時,即可出鍋,冷卻後即為成品。
油炸法:先將肉切條後,用2/3的輔料(其中白酒、白糖、味精後放)與肉條拌勻,醃漬10~20min後,投入135~150℃的菜油鍋中油炸。炸到肉塊呈微黃色後,撈出並濾淨油,再將酒、白糖、味精和剩餘的1/3輔料混入拌勻即可。
在實際生產中,亦可先烘幹再上油衣。例如,四川成都產的麻辣牛肉幹,在烘幹後用菜油或麻油炸酥起鍋。一般牛肉幹的出品率為50%左右,豬肉幹的出品率約為45%。
⑥冷卻、包裝:冷卻以在清潔室內攤晾、自然冷卻較為常用。必要時可用機械排風,但不宜在冷庫中冷卻,否則易吸水返潮。包裝以複合膜為好,盡量選用阻氣、阻濕性能好的材料。最好選用PET/Al/PE等膜,但其費用較高;PET/PE,NY/PE效果次之,但較便宜。如果肉幹用紙袋包裝,再烘烤1h,可以防止發黴變質,能延長保存期。肉幹受潮發軟,可再次烘烤,但滋味較差。
⑦肉幹成品標準(GB 2726—2005)
感官指標:無異味、無酸敗味、無異物,無焦斑和黴斑。
理化指標:理化指標。
微生物指標:微生物指標。
2.肉幹生產新工藝
隨著肉類加工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要求幹肉製品向著組織較軟、色淡、低糖方向發展。Lothar leistner等在調查中式幹肉製品的配方、加工和質量的基礎上,對傳統中式肉幹的加工方法提出了改進,並把這種改進工藝生產的肉幹稱為莎脯(shafu)。
(1)工藝流程
原料肉修整→切塊→醃製→熟製→切條→脫水→包裝
(2)加工工藝選用牛肉、羊肉、豬肉或其他畜禽肉,剔除脂肪和結締組織,切成大約4cm的塊,每塊重200g,然後按配方要求加入輔料,在4~8℃下醃製48~56h,醃製結束後,在100℃蒸汽下加熱40~60min至中心溫度為80~85℃,冷卻至室溫後再切成大約3mm厚的肉條。然後將其置於85~95℃下脫水至肉表麵成褐色,含水量低於30%,成品的Aw低於0.79(通常為0.74~0.76),最後用真空包裝。
(二)肉脯的加工
肉脯(dried meat slice)是指瘦肉經切片(或絞碎)、調味、醃製、攤篩、烘幹、烤製等工藝製成的幹、熟薄片形的肉製品。與肉幹加工方法不同的是肉脯不經水煮,直接烘幹而製成。同肉幹一樣,隨著原料、輔料、產地等的不同,肉脯的名稱及品種不盡相同,其加工工藝包括傳統工藝和新工藝兩種。
1.肉脯的傳統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原料選擇→修整→冷凍→切片→醃製→攤篩→烘烤→燒烤→壓平→成型→包裝
(2)加工工藝
①原料預處理:傳統肉脯一般是由豬、牛肉加工而成,但現在也選用其他畜禽肉。選用新鮮的牛、豬後腿肉,去掉脂肪、結締組織,順肌纖維切成1kg大小肉塊。要求肉塊外形規則、邊緣整齊,無碎肉、淤血。
②冷凍:將修割整齊的肉塊移入-20~-10℃的冷庫中速凍,以便於切片。冷凍時間以肉塊深層溫度達-5~-3℃為宜。
③切片:將凍結後的肉塊放入切片機中切片,須順肌肉纖維切,以保證成品不易破碎。切片厚度一般控製在1~3mm。但國外肉脯有向超薄型發展的趨勢,最薄的肉脯隻有0.05~0.08mm,一般在0.2mm左右。超薄肉脯透明度、柔軟性、貯藏性都很好,但加工技術難度較大,對原料肉及加工設備要求較高。
④拌肉、醃製:將粉狀輔料混勻後,與切好的肉片拌勻,在不超過10℃的冷庫中醃製2h左右。醃製的目的一是入味,二是使肉中鹽溶性蛋白質盡量溶出,便於在攤篩時使肉片之間粘連。肉脯配料各地不盡相同,以下是兩種常見肉脯輔料配方:
豬肉脯:原料肉100kg,食鹽2.5kg,硝酸鈉0.05kg,白醬油1.0kg,小蘇打0.01kg,蔗糖1kg,高粱酒2.5kg,味精0.3kg。
牛肉脯:牛肉片100kg,醬油4kg,山梨酸鉀0.02kg,食鹽2kg,味精2kg,五香粉0.3kg,白砂糖5kg,維生素C 0.02kg。
⑤攤篩:在竹篩上塗刷食用植物油,將醃製好的肉片平鋪在竹篩上,肉片之間彼此靠溶出的蛋白質粘連成片。
⑥烘烤:烘烤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發色和脫水熟化。將攤放肉片的竹篩上架晾幹水分後,進入三用爐或遠紅外烘箱中脫水、熟化。其烘烤溫度控製在55~75℃,前期烘烤溫度可稍高。肉片厚度為2~3mm時,烘烤時間為2~3h。
⑦燒烤:燒烤是將半成品放在高溫下進一步熟化並使其質地柔軟,產生良好的燒烤味和油潤的外觀。燒烤時可把半成品放在遠紅外空心烘爐的轉動鐵網上,200℃左右燒烤1~2min至表麵油潤、色澤深紅為止。成品中含水量小於20%,一般以13%~16%為宜。
⑧壓平、成型、包裝:燒烤結束後用壓平機壓平,按規格要求切成一定的形狀。冷卻後及時包裝。塑料袋或複合袋需真空包裝。馬口鐵聽裝加蓋後錫焊封口。
2.肉脯加工新工藝
用傳統工藝加工肉脯時,存在著切片、攤篩困難,難以利用小塊肉,無法進行機械化生產。肉脯生產新工藝已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
(1)工藝流程
原料肉處理→斬拌配料→醃製→抹片→變溫烘烤→燒烤→壓平→燒烤→包裝→金屬探測
(2)肉脯配方以雞肉脯為例:雞肉100kg,硝酸鈉0.05kg,淺色醬油5.0kg,味精0.2kg,糖10kg,薑粉0.3kg,白胡椒粉0.3kg,食鹽2.0kg,白酒1kg,維生素C 0.05kg,混合磷酸鹽0.3kg。
(3)操作方法將原料肉經預處理後,與輔料入斬拌機斬成肉糜,並置於10℃以下醃製1.5~2.0h。竹篩表麵塗油後,將醃製好的肉糜塗攤於竹篩上,厚度以1.5~2.0mm為宜,在65~85℃下變溫烘烤2h,120~150℃下燒烤2~5min,壓平後按要求切片、包裝。
(4)質量控製
①影響成品質量和口感的主要因素:根據蔣愛民等用新工藝生產肉脯時,影響肉脯質地的主要因素中,肉糜斬拌的細度影響最大,肉脯厚度次之,而醃製劑的濃度和醃製時間對肉脯質地及口感的影響相對較小。肉糜斬得越細,醃製劑的滲透就越迅速、充分,鹽溶性蛋白質的溶出量就越多。同時肌纖維蛋白質也越容易充分延伸為纖維狀,形成蛋白的高黏度網狀結構,其他成分充填於其中而使成品具有韌性和彈性。因此,在一定範圍內,肉糜越細,肉脯質地及口感越好。
肉脯的塗抹厚度以1.5~2.0mm為宜。因為塗抹厚度增大,肉脯柔性及彈性降低,且質脆易碎。在醃製時添加0.01%~0.03%的複合磷酸鹽能明顯改善肉脯的質地和口感。醃製時間對肉脯色澤無明顯影響,而對質地和口感影響很大。這是因為即使不進行醃製,發色過程也可以在烘烤過程中完成。但若醃製時間不夠或機械攪拌不充分,肌動球蛋白轉變不完全,加熱後不能形成網狀凝聚體,導致成品口感粗糙,缺乏彈性和柔韌性。醃製時間以1.5~2.0h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