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幹製品的加工(3 / 3)

②烘烤溫度和燒烤溫度:若烘烤溫度過低,不僅費時耗能,且香味不足、色淺、質地鬆軟。溫度超過75℃,在烘烤過程中肉脯很快卷曲,邊緣易焦,質脆易碎,且顏色開始變褐。蔣愛民等研究表明采用55~90℃的“分段-平衡脫水方法”比傳統脫水方法縮短了18%烘烤時間,且產品質地均勻。烘烤溫度為70~75℃,則時間以2h左右為宜。燒烤時若溫度超過150℃,肉脯表麵起泡現象加劇,邊緣焦糊、幹脆。當燒烤溫度高於120℃,則能使肉脯具有特殊的烤肉風味,並能改善肉脯的質地和口感。因此,燒烤以120~150℃,2~5min為宜。

③表麵處理:通過在肉脯表麵塗抹蛋白液和壓平,可以使肉脯表麵平整,增加光澤,防止風味損失和延長貨架期。蔣愛民等實驗結果表明在烘烤前用50%的全雞蛋液塗抹肉脯表麵效果很好。在燒烤前進行壓平效果較好,因肉脯中水分含量在燒烤前比燒烤後高,易壓平,同時燒烤前壓平也可以減少汙染。

(三)肉鬆的加工

肉鬆(dried meat floss)是指瘦肉經煮製、撇油、調味、收湯、炒鬆幹燥或加入食用植物油或穀物粉,炒製而成的肌肉纖維蓬鬆成絮狀或團粒狀的幹熟肉製品。按原料除豬肉鬆外還可用牛肉、兔肉、魚肉生產各種肉鬆。肉鬆按形狀分為絨狀肉鬆和粉狀(球狀)肉鬆。我國有名的傳統產品是太倉肉鬆和福建肉鬆等。太倉肉鬆屬於絨狀肉鬆,福建肉鬆屬於粉狀肉鬆。

1.肉鬆的傳統加工工藝

(1)太倉肉鬆

工藝流程:選料→配料→煮製→炒壓→炒鬆→搓鬆→揀鬆→包裝

加工工藝要點:

①選料:傳統肉鬆是由豬瘦肉加工而成,結締組織的剔除一定要徹底,否則加熱過程中膠原蛋白水解後,導致成品粘結成團塊而不能呈良好的蓬鬆狀。將修整好的原料肉切成1.0~1.5kg的肉塊。切塊時盡可能避免切斷肌纖維,以免成品中短絨過多。

②配料:瘦肉100kg,黃酒4kg,糖3kg,白醬油15kg,八角茴香0.12kg,生薑1kg。

③煮製:將香辛料用紗布包好後和肉一起入夾層鍋,加與肉等量的水,用蒸汽加熱常壓煮製。煮沸後撇去油沫。肉不能煮得過爛,否則成品絨絲短碎。以筷子稍用力夾肉塊時,肌肉纖維能分散為宜。煮肉時間為2~3h。

④炒壓(打坯):肉塊煮爛後,改用中火,加入醬油、酒,一邊炒一邊壓碎肉塊。然後加入白糖、味精,減小火力,收幹肉湯,並用小火炒壓肉絲至肌纖維鬆散時即可進行炒鬆。

⑤炒鬆:肉鬆中由於糖較多,容易塌底起焦,要注意掌握炒鬆時的火力。炒鬆有人工炒和機炒兩種。在實際生產中可人工炒和機炒結合使用。當湯汁全部收幹後,用小火炒至肉略幹,轉入炒鬆機內繼續炒至水分含量小於20%,顏色由灰棕色變為金黃色,具有特殊香味時即可結束。在炒鬆過程中如有塌底起焦現象,應及時起鍋,清洗鍋巴後方可繼續炒。

⑥搓鬆:為了使炒好的鬆更加蓬鬆,可利用滾筒式搓鬆機搓鬆,使肌纖維成絨絲鬆軟狀。

⑦揀鬆:搓鬆後送入包裝車間的木架上涼鬆,肉鬆涼透後便可揀鬆,將肉鬆中焦塊、肉塊、粉粒等揀出,提高成品質量。

⑧包裝貯藏:傳統肉鬆生產工藝中,在肉鬆包裝前需約2d的涼鬆。涼鬆過程不僅增加了二次汙染的幾率,而且肉鬆含水量會提高3%左右。肉鬆吸水性很強,不宜散裝。短期貯藏可選用複合膜包裝,貯藏3個月左右;長期貯藏多選用玻璃瓶或馬口鐵罐,可貯藏6個月左右。

(2)福建肉鬆與太倉肉鬆的加工方法基本相同,隻是在配料和加工方法上有區別。成品呈均勻的粒狀,無纖維狀,金黃色,香甜有油,無異味。因成品含油量高而不耐貯藏。

福建肉鬆的配方:豬瘦肉100kg、白糖8kg、白醬油10kg、紅糟5kg,每1kg肉鬆加0.4kg豬油。加工工藝基本同太倉肉鬆,隻是增加油酥工序。經炒好的肉鬆坯再放到小鍋中用小火烘焙,隨時翻動,待大部分鬆坯都成酥脆的粉狀時,用篩子把小顆粒篩出,剩下的大顆粒的鬆坯倒入已液化豬油中,要不斷攪拌,使鬆坯與豬油均勻結成球形圓粒,即為成品。

(3)其他肉鬆配方

溫州豬肉鬆:瘦豬肉100kg,醬油4kg,精鹽1.6kg,蔥1kg,薑1kg,紹興酒2kg,白糖5kg,大料100g,茴香100g,花椒100g,桂皮200g。

哈爾濱牛肉鬆:瘦牛肉100kg,醬油18kg,精鹽2kg,白糖6kg,味精400g,紹興酒3kg。

羊肉鬆:瘦羊肉100kg,精鹽7~8kg,醋3kg,白糖5~8kg,生薑500g,胡椒100~200g,味精200~300g,白酒1.5~2kg。

雞肉鬆(成都):雞肉100kg,精鹽1kg,白糖4kg,白酒500g,薑500g,醬油6kg,肉豆蔻200g,胡椒500g,蔥500g。

(4)肉鬆衛生標準

感官指標:無異味、無酸敗味、無異物;無焦斑和黴斑。

理化和微生物指標:理化和微生物指標。

2.肉鬆加工新工藝

傳統工藝加工肉鬆時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麵的缺陷:一是複煮後收汁工藝費時,且工藝條件不易控製。若複煮湯不足則導致煮燒不透,給搓鬆帶來困難:若複煮湯過多,收汁後煮燒過度,使成品纖維短碎。二是炒鬆時肉直接與炒鬆鍋接觸,容易塌底起焦,影響風味和質量。因此,蔣愛民等人以雞肉為原料,提出了肉鬆生產改進工藝、參數及加工中的質量控製方法。

(1)工藝流程

原料雞處理→初煮、精煮(不收汁)→烘烤→搓鬆→炒鬆→成品

傳統工藝中精煮結束後要收汁,給生產帶來極大不便。改進工藝研究表明隻要添加的調味料和煮燒時間適宜,精煮後無需收汁即可將肉撈出,所剩肉湯可作為老湯供下次精煮時使用。這樣既能達到簡化工藝的目的,又能達到煮燒適宜和入味充分的目的。同時因精煮時加入部分老湯,能豐富產品的風味。另外,在傳統生產工藝中,精煮收汁結束後脫水完全靠炒鬆完成。若利用遠紅外線烤箱或其他加熱脫水設備,則既有利於工藝條件控製,穩定產品質量,又有利於機械化生產。因此,改進工藝在炒鬆前增加了烘烤脫水工藝。

(2)質量控製

①煮燒時間:初煮的目的是初步熟化以便剔骨,而精煮的目的是進一步熟製以利於搓鬆,並賦予產品風味。初煮和精煮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品的色澤、入味程度、搓鬆難易程度和成品形態。在加熱煮製過程中雞肉顏色會發生變化。新鮮雞肉為淺粉紅色。當加熱至80℃左右時,肌纖維由淺粉紅色變為白色。繼續加熱,肌纖維又由白色變為黃色,最後變成黃褐色。隨著煮燒時間的延長,成品顏色變深、碎鬆增加。顏色變深是加熱過久,非酶促褐變加劇所致;若煮燒時間過短,成品風味不足,顏色蒼白,且不易搓成鬆散絨狀,成品中常出現幹棍狀肉棒。研究結果表明初煮2h然後精煮1.5h,則成品色澤金黃,味濃鬆長,且碎鬆少。

②烘烤溫度和時間及脫水率:新工藝中精煮後肉鬆坯的脫水是在紅外線烘箱中進行。烘烤溫度和時間對肉鬆坯的黏性、搓鬆難易程度、顏色及風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對其黏性及搓鬆的難易程度影響最大。肉鬆坯在烘烤脫水前水分含量大,黏性很小,幾乎無法搓鬆。隨著烘烤時水分的減少,黏性逐漸增加,脫水率達到30%左右時黏性最大,此時搓鬆最為困難;隨著脫水率的增加,黏性又逐漸減小,搓鬆變得易於進行。脫水率超過一定限度時,由於肉鬆坯變幹,搓鬆又變得難以進行,甚至在成品中出現幹肉棍。研究結果表明,精煮後的肉鬆坯70℃烘烤90min,或80℃烘烤60min,肉鬆坯的烘烤脫水率為50%左右時搓鬆效果最好。

③炒鬆:雞肉經初煮和複煮後脫水率為25%~30%,烘烤脫水率50%左右,搓鬆後含水量為20%~25%,而肉鬆含水量要求在20%以下。炒鬆可以進一步脫水,同時還具有改善風味、色澤及殺菌作用。因搓鬆後肌肉纖維鬆散,炒鬆僅3~5min即能達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