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成後的鴨體甚為美觀,表皮和皮下結締組織以及脂肪混為一體,皮層變厚;在高溫作用下一部分脂肪滲出皮外,把皮層炸酥,使成焦黃色,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成品的刀工是一項重要手藝。片削鴨肉,第一刀先把前胸脯取下,切成丁香葉大的肉片,隨後再取右上脯和左上脯,各4~5刀,然後掀開鎖骨,用刀尖向著脯中線,靠胸骨右邊剁一刀,使骨肉分離,便可以從右側的上半部順序往下片削,直到腿肉和尾部。左側的工序同於右側。切削的要求是手要靈活,每片大小均勻,皮肉不分離,片片帶皮,一般中等烤鴨可削100~120片。
(二)烤雞的加工
1.配方
(1)醃製料按每50kg醃製液計,生薑100g,蔥150g,八角茴香150g,花椒100g,香菇50g,食鹽8.5kg。
配製:將八角茴香、花椒包入紗布包內,和香菇、蔥、薑放入水中煮製,沸騰後將料水倒入醃製缸內,加鹽溶解,冷卻後備用。
(2)腹腔塗料香油100g,鮮辣粉50g,味精15g,拌勻後待用。上述塗料可塗25~30隻雞。
(3)腹腔填料每隻雞放入生薑2~3片(10g)、蔥2~3根(15g)、香菇2塊(10g),薑切成片狀,蔥打成結,香菇預先溫水泡軟。
(4)皮料浸燙塗料為水2.5kg、飴糖500g,溶解加熱至100℃待浸燙用,此量夠100~150隻雞用。剛出爐後的成品烤雞表皮塗上麻油。
2.加工工藝
(1)原料選擇選用體重1.5~2kg的肉用仔雞。這樣的雞肉質香嫩,淨肉率高,製成烤雞出品率高,風味佳。
(2)整形將全淨膛光雞,先去腿爪,再從放血處的頸部橫切斷,向下推脫頸皮,切斷頸骨,去掉頭頸,再將兩翅反轉成“8”字形。
(3)醃製將整形後的光雞,逐隻放入醃製缸中,用壓蓋將雞壓入液麵以下,醃製時間根據雞的大小、氣溫高低而定,一般醃製時間在40~60min。醃製好後撈出晾幹。不同醃製濃度對成品烤雞的滋味、氣味和質地三大指標影響較大,高濃度醃製液(17%)使得雞體內的水分向外滲透,肉質相應老些,同時由於肌纖維的收縮,蛋白質發生聚合收縮,從而影響了芳香物質的揮發,導致雞體香味不如醃製液濃度8%及12%的好。另外,高濃度鹽液滲透性強,因而短時間即可達到醃製效果。醃製濃度為12%的醃製液較為理想,且鹹度適中,色、香、味俱全。
(4)塗放腔內塗料把醃製好的光雞放在台上,用帶回頭的棒具,挑約5g左右的塗料插入腹腔向四壁塗抹均勻。
(5)填放腹內填料向每隻雞腹腔內填入生薑2~3片、蔥2~3根、香菇2塊,然後用鋼針絞縫腹下開口,不讓腹內汁液外流。
(6)浸燙塗皮料將填好料縫好口的光雞逐隻放入加熱到100℃的皮料液中浸燙,約0.5min,然後取出掛起,晾幹待烤。
(7)烤製一般用遠紅外線電烤爐,先將爐溫升至100℃,將雞掛入爐內,不同規格的烤爐掛雞數量不一樣,當爐溫升至180℃時,恒溫烤15~20min,這時主要是烤熟雞,然後再將爐溫升高至240℃烤5~10min,此時主要是使雞皮上色、發香。當雞體全身上色均勻達到成品紅色時立即出爐。出爐後趁熱在雞皮表麵塗上一層麻油,使皮更加紅豔發亮,擦好麻油後即為成品烤雞。
(三)燒鵝
燒鵝各地均有製作,以廣東燒鵝為好。燒鵝的特點是色澤鮮紅、皮脆肉香、味美適口。選擇經過肥育的鵝為最好,重量在2.3~3.0kg之間。
1.配料
以50kg鵝計算,五香粉鹽的配方是:精鹽2kg,五香粉200g,酒精含量50%白酒50g,碎蔥白100g,芝麻醬100g,生抽200g,混合均勻。麥芽糖溶液是每100g麥芽糖摻0.5kg涼開水。
2.加工工藝
將活鵝宰殺、放血、去毛後,在鵝體尾部開直口,取出內髒,並在第二關節處除去腳和翅膀,清洗幹淨。然後再在每隻鵝坯腹腔內放五香粉鹽1湯匙,或者放進醬料2湯匙,使其在體腔內均勻分布,用竹針將刀口縫合,以70℃熱水燙洗鵝坯,再把麥芽糖溶液塗抹於鵝體外表,晾幹。把已晾幹的鵝坯送入烤爐,先以鵝背向火口,用微火烤20min,將鵝身烤幹,然後把爐溫升高到200℃,轉動鵝體,使胸部向火口烤25min左右,就可出爐。在烤熟的鵝坯表層塗抹一層花生油,即為成品。
燒鵝出爐後稍冷時食用最佳。燒鵝應現做現吃,保存時間過長,質量會明顯下降。
(四)叫化雞
叫化雞是江南名吃,曆史悠久,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裹好,用烘烤的方法製作出來的一道特色菜,尤以江蘇常熟叫化雞最為著名。該產品的特點是色澤金黃、油潤細致、鮮香酥爛、形態完整。
1.配方
新鮮雞1隻,蝦仁25g,鮮豬肉(肥瘦各半)150g,熟火腿25g,豬網油適量,鮮豬皮適量(以能包裹雞身為宜),酒壇的封口泥5塊,大荷葉(幹的)4張,細繩6m,透明紙1張,熟豬油50g,醬油150g,玉果1~3粒,黃酒、精鹽、味精、麻油、薑、丁香、八角茴香、蔥段、甜麵醬各少許,也可配入幹貝、蘑菇等。
2.加工工藝
(1)選料選用鹿苑雞、三黃雞(常熟一帶品種雞),體重1.75kg左右的新母雞最為適宜,其他雞也可選擇。
(2)原料處理製作叫化雞的雞坯,應從翼下(即翅下)切開淨膛(即開月牙子,掏出腔內內髒),然後剔除氣管和食道,並洗淨瀝幹,用刀背拍斷雞骨,切勿破皮,再浸入特製鹵汁(鹵汁可隻用醬油,亦可由八角茴香、酒、白糖、味精、蔥段等調味料配製而成)中,30min後取出瀝幹。
(3)輔料加工將熟豬油用旺火燒熱,再投入香蔥、薑、香料,隨即放入肉丁、熟火腿丁、蝦仁等,邊炒邊加酒、醬油及其他料,炒至半熟起鍋。
(4)填料將炒過的輔料瀝去湯汁,從翼下開口處填入胸腹腔內,並把雞頭從翼下刀口處塞入,在兩腋下各放丁香一顆(粒),用鹽10~15g撒於雞身,用豬網油或鮮豬皮包裹雞身,然後將浸泡柔軟的荷葉兩張裹於其外,外覆透明紙一張,再覆荷葉兩張,用細繩將雞捆成蛋形,不鬆散。最後把經過特殊處理的壇泥平攤於濕布上,將雞坯置於其中,折起四角,緊箍雞坯。
酒壇泥的製備方法,將泥碾碎,篩去雜質,用紹興黃酒的下腳料酒、鹽和水攪成濕泥巴。
(5)烤製將雞體放入烤雞箱內,或直接用炭火烤,先用旺火烤40min左右,把泥基本烤幹後改用微火。每隔10~20min翻一次,共翻4次,有經驗的師傅能憑溢出的氣味判斷成熟程度,一般烤4~5h。
產品成熟後,去下泥、繩子、荷葉、肉皮等,裝盤,澆上麻油、甜麵醬即可食用。
(五)烤乳豬
烤乳豬是廣州最著名的特色菜。早在西周時此菜已被列為“八珍”之一,那時稱為“炮豚”。在南北朝時,賈思勰把烤乳豬作為一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記載在《齊民要術》中。清朝康熙年間,烤乳豬是宮廷名菜,成為“滿漢全席”中的一道主要菜肴。隨著“滿漢全席”盛行,烤乳豬曾傳遍大江南北。在廣州,烤乳豬在餐飲業中久盛不衰,深受食客青睞。該品色澤紅潤、光滑如鏡、皮脆肉嫩、香而不膩。
1.配方
原料為一隻重5~6kg的乳豬。輔料為香料粉7.5g,食鹽7.5g,白糖150g,幹醬50g,芝麻醬25g,南味豆腐乳50g,蒜和酒少許,麥芽糖溶液少許。
2.加工工藝
(1)原料整理選用皮薄、身軀豐滿的小豬。宰後的豬身要經獸醫衛生檢驗合格,並衝洗幹淨。
(2)上料醃製將豬體洗淨,將香料粉炒過,加入食鹽抹勻,塗於豬的胸腹腔內,醃10min後,再在內腔中按配料比例加入白糖、幹醬、芝麻醬、南味豆腐乳、蒜、酒等,用長鐵叉把豬從後腿穿至嘴角,再用70℃的熱水燙皮,澆上麥芽糖溶液,掛在通風處吹幹表皮。
(3)燒烤燒烤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明爐烤法,另一種是掛爐烤法。
明爐烤法:用鐵製的長方形烤爐,將爐內的炭燒紅,把醃好的豬用長鐵叉叉住,放在爐上燒烤。先反烤豬的內胸腹部,約烤20min後,再在腹腔安裝木條支撐,使豬體成形,順次烤頭、尾、胸部的邊緣部分和豬皮。豬的全身特別是鬃頭和腰部,須進行針刺和掃油,使其迅速排出水分,保證全豬受熱均勻。使用明火燒烤,須有專人將豬頻頻滾轉,並不時針刺和掃油,費工較大,但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