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燒、烤、油炸製品的加工(1 / 3)

一、燒雞的加工

(一)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河南省有名的特產肉食製品,曆史悠久。始創於清朝順治十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經過乾隆年間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不僅燒雞造型美觀、色澤鮮豔、黃裏帶紅,而且香味獨特,肉嫩易嚼,食有餘香。

1.配方(100隻雞)

砂仁15g,丁香3g,肉桂90g,陳皮30g,豆蔻15g,草果30g,良薑90g,白芷90g,食鹽2~3kg。

2.加工工藝

(1)造型造型是道口燒雞的一大特點,用一節竹竿撐開雞腹,將兩側大腿(爪已切去)插入腹下三角處,兩翅交叉插入雞口腔內,使雞體成為兩頭尖的半圓形。把造型完畢的雞胴體浸泡在清水中1~2h,待雞體發白後取出瀝幹。

(2)上色和油炸瀝幹的雞體用飴糖水或蜂蜜水均勻地塗抹,飴糖和水之比通常為1∶2,稍許瀝幹。然後將雞放入加熱到150~180℃的植物油中,翻炸約1min左右,待雞體呈柿黃色時就取出。油炸時間和溫度極為重要,溫度達不到時,雞體上色不好。油炸時必須嚴禁弄破雞皮,否則皮膚會有較大裂口而造成次品。

(3)煮製將各種輔料用紗布包好平鋪於鍋底,然後將雞放入,倒入老湯並加適量清水,使水麵高出雞體,上麵用竹篦壓住,以防加熱時雞體浮出水麵。先用旺火將湯燒開,然後用文火徐徐燜煮至熟,老雞2~3h,幼雞約1h,煮製火候是關鍵,與燒雞的香味、鮮味和外型有很大關係。出鍋撈雞時要小心,確保雞形,不散不破。

(二)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安徽特產,已有上百年曆史。在原料雞的處理上同道口燒雞相似,但在開膛、造型和配料上有所不同,因此形成獨特的外型和特有的風味。

1.配方(以50kg雞為原料)

食鹽2~2.5kg,白糖0.5kg,茴香150g,山柰35g,小茴香25g,良薑35g,砂仁10g,肉豆蔻25g,白芷40g,花椒5g,桂皮10g,陳皮10g,丁香10g,辛夷10g,草果25g,硝酸鈉10g

2.加工工藝

將雞體倒置,雞腹肚皮繃緊,用刀貼龍骨向下切開小口(切口不能大),以能插進二指為宜。用手指將全部內髒扒出,清水洗淨內膛。用刀背將大腿骨打斷(不能破皮),然後把兩腿交叉插入腹內。把右翅從頸部刀口穿入,從嘴裏拔出向右扭,雞頭壓在右翅內側,右小翅壓在大翅上。左翅也向裏扭,同右翅一樣並呈一直線,使雞體呈現十字形。造型後用清水反複清洗。雞體上色油炸成柿黃色後進行煮製,方法同道口燒雞。

(三)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產自山東德州,又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著名的地方特產。由於操作時小火慢燜而至爛熟故名“扒雞”。德州扒雞已有70多年的曆史,其產品特點是色澤金黃、肉質粉白、皮透微紅、油而不膩,熱時一抖即可脫骨。

1.配料(以每200隻雞計,重150kg)

大料100g,桂皮125g,肉豆蔻50g,花椒100g,砂仁10g,小茴香100g,鹽3.5kg,醬油4kg,生薑250g

2.加工工藝

(1)宰殺和整形在頸部宰殺,放血,經過浸燙脫毛,腹下開膛,除淨內髒,清水洗淨後,將兩腿交叉盤至肛門內,將雙翅向前由頸部刀口處伸進,在喙內交叉盤出,形成臥體含雙翅的狀態,造形優美。

(2)上色和油炸把造好形的雞,用毛刷塗抹糖色,再放入油溫180℃炸1~2min,以雞全身為金黃透紅為宜,防止炸的時間過長,會變成黃黑色,影響產品質量。

(3)煮製將配料裝入紗袋放入鍋內,將炸好的雞按順序放入鍋內排好,然後放湯(上次煮雞老湯和新湯對半),湯的用量以高出上層雞身為標準,上麵壓鐵篦子和石塊以防止湯沸時雞身翻滾,先用旺火煮沸後,改用微火燜煮。

優質扒雞的翅、腿齊全,雞皮完整,外形美觀,色澤金黃透微紅,亮處閃光,熱時一抖即可脫骨,涼後輕輕一提骨肉即可分離。

二、烤肉類製品的加工

(一)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我國著名特產,也可謂“舉世聞名”。烤鴨的原料是經過填肥的北京鴨,這種填鴨製成的烤鴨具有香味純正、濃鬱,皮脂酥脆,肉質鮮嫩細致,肥而不膩的特點。北京烤鴨製作十分細致,約有10多道工序,如打氣、淨膛、燙皮、支撐、掛糖色、晾皮、掛色、烤製等。它對原材料的選擇也極為嚴格,烤鴨用的木炭一般要求用棗木、梨木等果木炭。另外,對原料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並嚴格掌握火候,這是一道關鍵工序,以便使鴨烤得恰到好處。

1.宰殺及胴體修整

(1)宰鴨將鴨倒掛,用刀在鴨脖處切一小口,相當於黃豆粒大小,以切斷氣管、食管、血管為準,隨即用右手捏住鴨嘴,把脖頸拉成斜直,使血滴盡,待鴨隻停止抖動,便可下池燙毛。

(2)燙毛水溫不宜高,因填鴨皮薄,易於燙破皮,一般61~62℃即可。最高不要超過64℃。然後進行煺毛。

(3)剝離將頸皮向上翻轉,使食道露出,沿著食道向素囔剝離周圍的結締組織,然後再把脖頸伸直,以利於打氣。

(4)打(充)氣用手緊握住鴨頸刀口部位,由刀口處插入氣筒的打氣嘴於皮膚及肌肉之間向鴨體充氣,這時氣體就可充滿皮下脂肪和結締組織之間,當氣體充至八成滿時,取下氣筒,用手卡住鴨頸部,嚴防漏氣。用左手握住鴨的右翅根部,右手拿住鴨的右腿,使鴨呈倒臥姿勢,鴨脯向外,兩手用力擠壓,使充氣均勻,如果打氣過猛過大,就易造成胸脯破裂,氣體就保存不住;相反,如充氣太少還不到量,就不會形成漂亮的鴨體外觀。

(5)拉直腸打氣以後,在操作過程中,盡可能地保持鴨體膨大的外形。拉斷直腸的操作程序是:右手食指插入肛門,將直腸穿破。食指略向下一彎即將直腸拉斷,並將直腸頭取出體外,拉斷直腸的作用在於便利開膛取出消化道。

(6)切口開膛開的口子呈月牙形狀,在右翅下開口。取內髒的速度要快,以免汙染切口。用一根7~8cm長的秸稈由刀口送入腔內,秸稈下端放置在脊柱上,呈立式,但向後傾斜,一定要放穩。支撐的目的在於支住胸膛,使鴨體造型美觀。

(7)清洗清洗胸腹腔,將鴨坯浸入4~8℃清水中,反複清洗。

2.燙坯

用100℃沸水,采用淋澆法燙製鴨體。燙坯時用鴨鉤鉤在鴨的胸脯上端頸椎骨右側,再從左側穿出,使鴨體穩定地掛在鴨鉤上,然後用水澆。先澆刀口及四肢皮膚,使之緊縮,嚴防從刀口跑氣,然後再澆其他部位。一般情況下三勺水即可使鴨體燙好。燙坯的目的有三個,一是使毛孔緊縮,烤製時可減少從毛孔流出的皮下脂肪;二是使表皮蛋白質凝固;三是能使充氣的皮層下的氣體盡量膨脹,表皮顯出光亮,使之造型更加美觀。

3.上糖色

以一份麥芽糖對六份水的比例調製成溶液,淋澆在鴨體上,三勺即可。上糖色的目的有二:一是能使烤鴨經過烤製後全身呈棗紅色,二是能使烤製後表皮酥脆,食之適口不膩。

4.晾皮

晾皮又稱風幹。將鴨坯放在陰涼、通風處,使肌肉和皮層內的水分蒸發,使表皮和皮下結締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經過烤製可增加皮層的厚度。

5.掛烘烤製

(1)灌湯和打色製好的鴨坯在進爐以前,向腔內注入100℃的沸湯水,這樣強烈地蒸煮肌肉脂肪,促進快熟,即所謂“外烤裏蒸”以達到烤鴨具有“外焦內嫩”的特色。灌湯方法是用6~8cm高粱秸插入鴨體的肛門,以防灌入的湯水外流,然後從右翅刀口灌入100℃的湯水80~100mL,灌好後再向鴨體澆淋2~3勺糖液,目的是彌補第一次掛糖色不均勻的部位。

(2)烤製鴨子進爐後,先掛在爐內的前梁上,先烤刀口這一邊,促進鴨體內湯水汽化,使其快熟。當鴨體右側呈橘黃色時,再轉烤另一側,直到兩側相同為止,然後鴨體用挑鴨杆挑起在火上反複烤幾次,目的是使腿和下肢著色,烤5~8min,再左右側烤,使全身呈現橘黃色,便可送到爐的後梁,這時鴨體背向爐火,經15~20min即可出爐。

(3)烤製溫度和時間烤製關鍵是溫度。正常爐溫應在230~250℃,如爐溫過高,會使鴨燒焦變黑;如爐內溫度過低,會使鴨皮收縮,胸脯塌陷。掌握合適的烤製時間很重要,一般2kg左右的鴨體烤製30~50min,時間過長,火頭太大,皮下脂肪流失過多,使皮下造成空洞,皮薄如紙,使鴨體失去了脆嫩的獨特風味。母鴨肥度高,因此烤製時間較公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