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0日,一個細雨綿綿的周日下午,考察隊參觀了地處若爾蓋縣西南部的唐克小學,該校所在地素有若爾蓋縣門戶之稱,聞名遐邇的黃河九曲第一灣就在境內,毗鄰甘青兩省,屬藏族聚居純牧業鄉。創建於1959年,先後送走初中畢業生258人,其中,考入大中專30餘名,小學畢業生700餘名。學校現占地近50畝,校舍建築麵積2897平方米。由於實際需要,教學模式由1990年定軌一類教學模式,當時學校隻有三個教學班,8名教師,一名後勤人員,60多名學生,屬村初級規模,時至1996年學校才開始拓展規模,擴建成完全小學,並送走第一批六年製的畢業生。已有200多名學生相繼畢業,在初高中繼續就讀96人。而如今學校在校生441人,其中學齡兒童335名,若含在外及初中就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4.86%,鞏固率達95.10%。
該校在發展中不斷摸索和積累辦學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
其一,他們通過加強宣傳,提高重教意識。該校所在地唐克鄉屬於純牧區地方,幅員遼闊,廣大牧民逐水草而居,隨著該地區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牧戶全部搬遷到各自承包的草場內,使牧戶與中心校之間、牧戶與牧戶之間的距離遠者有50公裏,一般的在20~30公裏左右,人口居住高度分散,交通閉塞,一部分牧民隻知道“口袋”的富裕而不知道“腦袋”的富裕,隻顧眼前的利益,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教育工作。針對這些問題,鄉教育部門在群眾中廣泛地宣傳,他們召開各村的群眾大會,深入細致地向村民、家長覈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宣傳工作,動員廣大牧民送子女入學。對少數“釘子戶”,鄉和學校多次組織人力,再三通過義務教育法和有關鄉教委製定的“不送子女入學”的管理措施進行動員、講解,給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促使他們送子女入學。在普初複查工作中達到省州標準。
唐克鄉教委在1997年就積極動員和組織群眾集資辦學,全鄉共捐犛牛588頭,折合人民幣297萬元,同時通弓多渠道向省、州爭取資金66萬元,修建了一幢教學大樓,在1998年9月正式啟用。在縣鄉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維修了學生寢室,新修柴禾房21間,新購了150套桌凳、住宿條件和教學條件的改善,提高了廣大牧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為了穩定優秀的教師隊伍,各村委會今年主動承擔了兩位教師的工資1.2萬元,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為穩定師資力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二,加強德育工作。按期組織教師、學生學習《小學德育綱要》、《小學生守則》、《愛國主義實施綱要》等文件法規,利用班會課、隊日活動及實施大型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廣泛的宣傳、講解,啟發學生與自己行為比較,開展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學習雷鋒、學習賴寧,珍惜糧食,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等係列班隊活動。每位教職工,處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與學生平等相處,了解學生心理,掌握學生動態,尊重學生人格。在平等、民主、和諧中講究教育方法,注重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把愛心獻給別人,各年級自發組織了做好人好事,淨環境活動,清理了學校內的排水溝,校外的垃圾堆。助人為樂,愛護校園,蔚然成風。各年級班認真開辦了“學習園地”、“評比欄”、讀書角,“衛生角”、張貼了《守則》、《規範》、偉人畫像等,充實了學生、美化了教室,各班集體還以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麵進行全麵的德育化管理。煉鑄了“健美、勤奮、智慧、善良、愛國”的校訓。
其三,加強學校管理。學校製定了學期工作目標,把工訃目標、崗位責任,提交全體教師討論,形成較為科學的決策機製,再把責任落實到每個教師身上,這樣的管理使教師們司其職、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提高了教師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使決策管理和教師管理的各環節走上正軌。同時,他們根據本校教師實際情況,嚴格執行各項規章製度的同時,一方麵通過繼續教訊,提高專業水平,改進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另一方麵,從用人、排課及生活上都盡量滿足教師的需求,並通過每周三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引導廣大教師正確樹立學生觀、教育觀、質量觀。育人的主陣地是繋堂教學,課堂教育是很多常規的最佳組合,從學生的課前常規、聽課、作業到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輔導學生、組織考核、課外活動都製定了相應的措施。大考、小考都由教委主持,改卷實行流水作業,考出了學生的真實成績,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在美國美瑞達公司的熱情幫助和支持下,於1999年唐克小學與成都武侯區計算機實驗小學結為姊妹學校。2000年該校培訓了一名專職自然教師。2000年9月,在巴西小學的要求下,該校派加木科老師到巴西小學,進行了為期10天的藏語法及小學藏語文的教材編排體係的講座。2001年若爾蓋縣城關小學邀請該校教師先後參加兩次大型教研活動,使該校教師的對現代教育技術有新的認識。2001年5月,西北民院藏與係邀請該校教師參加了《關於中國——加拿大合作項目:藏區基礎教育地方課程》研討會暨教師培訓。
其四,加鉗寄宿製管理。牧區遊牧生活與住讀學校之間的矛盾被寄宿製的辦學模式給予了解決,目前該校有寄宿製學生266人,配備了專職生活管理員和炊事員。對寄宿生的管理實行了三位一體的值周製,即:兩位值周教師和生活管理員負責寄宿生的生活、學習、紀律、作息時間、生活常規,值周生負責學生早晚作息、紀律、衛生檢查,由校務會成員輪流值周,對值周教師各項工作進行督促,總結一周情況。國家撥發給的寄宿製經費不能解決一個月的生活需要,針對這個情況,由名譽校長古·羅州活佛主持召開家長會議對當前的物價做了全麵的分析,對下撥國家經費所支項目進行計算,通過大量的事實證明國撥經費並不能滿足每人每月的寄宿製生活費用,這樣在國撥經費的基礎上,讓學生每月每人自願出18元以補充不足部分,把這些資金全部用於他們的夥食。學校帳幕清楚,定期向家長公布賬目,增加透明度。每年還用附加教育費中的一部分,解決夥食團的燃料、學生的取暖問題,購置生活用品。各村又一次義務為學校解決七車燃料,以緩解緊缺的炊事燃料問題。有鄉黨政與各村委會的支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同時也使家長們感到放心,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
在調研中,該校負責人也向我們介紹了雙們在辦學中遇到的問題。一是由於住校生寢室房頂小青瓦自然損壞嚴重,再加上門朝北麵,冬天宿舍得不到陽光照射,溫差較大,寄宿製學生容易產生流行感冒。二是該校處於低窪地帶,一旦下雨校內積水嚴重,給師生帶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三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順應現代教育發展的潮流,讓電教媒體進入晃堂輔助教學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需求,而地處偏遠牧區的學校對此是可望而不可及。四是隨著社會形式的發展,普九工作的臨近,周邊幾個牧業鄉教育事業鞏固與提高的需要,在學校所在地,建立一所一類教學模式的初中已迫在眉睫,如此方可真正達到就近入學、就近受教這一目標,切實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
談起他們今後的打算,該校負責人說,一是在德育教育中進一步加強三個學生觀(即麵對活生生的人,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人,具有個性的人)的教育,二是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逐步走進課堂。同時,呼籲和爭取各級政府、各界朋友對學校的支持。
(二)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解放前,四川的涼山州、甘孜州、阿壩州都談不上什麼醫療事業,經過建國50多年的發展,這些地區的人均衛生機構、床位、衛生科技人員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城鄉醫療網點已基本完成,農村衛生、預防保健、中醫藥三項工作進一步改善。在若爾蓋,到2001年已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6個,其中縣鄉機構22個、村衛生站54個,三級醫療衛生防保網健全。有病床165張,醫務人員305人。藏藥研製和藏醫服務享譽省內外,“珍珠七十九”、“潔白丸”、“仁青芒覺”等名貴藏成藥療效顯著,深受各族群眾歡迎。縣醫院為二等乙級醫院,縣藏醫院達到《四川省藏醫院建設標準》。建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站17個、計劃生育協會16個,推行計生“三結合”,計劃生育率達96.3%,年仁囑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4.24%。全縣基本實現農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低限目標。
(三)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迅速
解放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貴州其他地區一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典型的封閉落後的地區。但是,1998年,這裏已經建成近3300個地麵衛星接收站,電視覆蓋率近90%。文化藝術、新聞出版事業有長足的進步,群眾性的民族文藝、體育項目得到挖掘、整理和提高。
在若爾蓋,文化體育也有較快發展,截至2001年夏季,有文化館1個、書店1個、電影公司1家、文化娛樂個體戶75家、烏蘭牧騎式文藝演出隊1支、有線廣播站4個、鄉村地麵衛星電視接收站78座,縣有線電視台可收看20個頻道衛星電視節目。
冕寧已成為我國惟一對外開放的、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具有大功能發射航天器的新型衛星發射基地,是我國發射同步地球衛星的最好“門戶”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隨著“亞星”、“長二捆”、“長三甲”等衛星從冕寧騰飛,翱翔太空,更使冕寧蜚聲中外。
(四)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與發展
長征沿線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重視、開發和保護。位於湘貴黔交界處的貴州省黎平縣,是全國侗族最多的一個縣,具有獨特的侗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侗族曆史文化。改革開放以後,當地的幹部群眾和有識之士努力恢複、保存、挖掘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侗鄉重要標誌物的鼓樓和風雨橋(花橋)在這裏隨處可見,其美觀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迥異的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競放異彩。得到較好保護的肇興紀堂鼓樓、地坪花橋和侗戲鼻祖吳文彩墓,現分別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裏的節日活動頗為頻繁,如鬥牛、吹奏蘆笙、踩歌堂、抬官人、過六月六、祭菩薩等,真是四季有節日,處處滿歌聲。1986年,這裏的6位侗族姑娘走出國門,參加法國“巴黎金鉗藝術節”,讓這清泉閃光的“嘎勞”(侗語,意為侗歌)飛向了世界。同樣是這6位侗族姑娘,後來,又先後赴意大利、匈牙利、奧地利演出,並上了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好評如潮,被譽為世界罕見的藝術。距離縣城約30公裏的岩洞鎮,是侗族大歌的故鄉,這裏的獨柱鼓樓以其獨特的魅力,2001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樁”,載入了人類文明史冊。該鎮還分別在中學、小學、幼兒園,開辦了侗歌侗戲班,聘請老歌師、老藝人授課。
幫助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文字。長征沿線的許多民族,如苗族、彝族、侗族,都是在解放後進行了文字上的創製和改革。彝文,是我國已有文字中具有相當悠久曆史的文字之一。據專家考證,最遲在東漢時候,彝族就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彝語屬漢藏語係藏頃語族彝語支,分為六種方言,冕寧彝族為聖渣方言。1975年製定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有些縣實行母語、雙語教學。如貴州黎平縣三龍鄉曾用侗文、漢文進行交叉教學,許多人達到了雙脫盲的標準。
五
(一)民族團結進步穩定是當前長征沿弦呚區民族關係的主
流,民族宗教工追取得了顯著成績
建國後,長征沿線的民族地歉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進一步鞏固了全區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開辟了民族關係發展的新時代。在湖南通道和貴州黎平等侗族聚居區,幹群關係融洽,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在民族內部,除有時因為田水、山林地界等偶爾出現村組間的小紛爭外,未出現重大的社會動蕩。侗區內侗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融洽和睦,親如一家,這是曆史上少有的好現象。膾炙人口的“彝海結盟”的故事,使擁有漢、彝、藏、回四種世居民族的四川冕寧縣名揚四海。解放後,該縣曆屆縣委和縣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全縣開展“兩個離不開”和“三個離不開”的教育活動,同時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對影響民族團結、民族關係的錯誤言行,進行批評教育;對有意破壞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犯罪活動進行堅決打擊。通過上述各項工詛的開展,幾十年來,該縣從未發生過重大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糾紛,一個平等、團結、友愛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在冕寧已經形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更是團結一心,為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喚極貢獻力量,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更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平等、團結、友愛的關係。在甘肅隴南地區,通過幾次全區民族站策執行情況檢查和一年一度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周”活動等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在全區營造一個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全區各民族團結和睦,民族關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麵。
長征沿線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也是宗教信仰較為普遍的地區,許多地方是多民族雜居且五教俱全的地區,民族宗教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如,甘肅省隴南地區現有22個少數民族成分,其中有以回、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總人口56300餘人,占全區總人口的2.3%,現有7個民族鄉,其中回族鄉兩個,藏族鄉五個,各民族鄉總人口42345人。全區共有信教群眾80651人,批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24處,宗教教職人員499人,愛國宗教團體26個。隴南各級黨委、政府曆來重視民族宗教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緊醬圍繞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保持社會穩定這兩大主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有效地化解了來自民族宗教方麵的各種不安定因素,維護了全區的穩定,取得了一定成績。他們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照國家和省裏的宗教法規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通過在宗教界堅持深入開展“四維護”教育,堅定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心,增強了遵守黨的宗教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農村亂建廟宇和亂塑佛像的現象得以有效遏製;通過對宗教活動場所的年檢工作,使宗教活動納入了依法管理的軌道;藏傳佛教愛國主義教育和依法加強管理工追收效明顯,寺院管理做到了規範化、製度化,為防止達賴集團開展滲透活動起到了防範作用;對天主教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甘孜州是全國第二大藏區即四川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康區的主體,其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麵與西藏一樣。由於地處內地與西藏的過渡地帶,對整個藏區的影響極大。自宋代以來,甘孜州一直在政治上、軍事上發揮著東屏四川、南控雲南、西懾西藏、北嘯青海的戰略作用,“治藏必先安康”已成為一條曆史經驗。該州十分重視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
一是加強對維護穩定工作的領導。甘孜州成立了維護穩定和處理突發事件工作領導小組,對穩定工作實行強有力的領導;製定了州委常委會議定期研究穩定工作製度,定期聽取各縣彙報穩定工作情況,製定、增補相關措施;對穩定工作實行領導責任製。切實做到書記、州長總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將穩定工作納入州委、州政府對各縣、各單位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此外,從經費上盡力予以保證。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於1999年開始,由財政每年一次性向州級政法部門人均增加4000元、各縣增加3000元的業務經費。
二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三句話”方針,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按照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全麵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三句話”方針,近年來,甘孜州全麵依法加強了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工追。建立健全了領導幹部聯係寺廟製度,形成了宗教工訃層層有人抓、有人管的局麵。加強了寺管會班子和製度建設,清理整頓寺廟領導班子,調整充實寺管會成員。結合整頓,州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強甘孜州佛教寺廟大型佛事活動管理的意見》等法規性文件,幫助各寺廟製定了《愛國公約》等規章製度,將宗教納入了依法管理軌道。開展了大規模寺廟僧尼的定員和“兩項”登記工作,為實施依法管理打下了基礎。對全州自行開放和亂建廟宇進行了分類治理,對符合條件的活動場所進行了依法登記,納入管理範圍;對擅自修建的廟宇和宗教活動場所,予以保留、改作它用或徹底清除。切實抓好對重點人物、重點寺院的管理。積極穩妥地開展了活佛轉世工作,製訂了《甘孜州活佛轉世總體規劃》,成立了活佛轉世協調小組,加強了對活佛轉世工作的領導。開展了大規模寺教工作,深入開展了藏傳佛教愛國主義教育和依法加強寺廟管理工作。
三是開展“嚴打”鬥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後多次開展了“打團夥、破大案、追逃犯”、“打擊車匪路霸”、“打擊農牧區偷牛盜馬犯罪”、“收槍治暴、禁毒”、“掃黃打非”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專項鬥爭和專項治理行動,集中偵破了一大批影響大、危害嚴重的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整治了一批治安狀況不好的地方、部位、場所、路段,摧毀了一批犯訃團夥,抓獲了一批負案潛逃人員,逮捕和判處了一批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違法犯罪分子。如1999年,全州共追捕逃犯355名,其中部級督捕犯2名,省級督捕犯18名,州級督捕犯60沒,追逃專項鬥爭在全省取得“三個第一”的好成績,受到省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表彰。為確保建州50周年慶祝活動的順利舉行,2000年,從政法機關和有關部門、鄉鎮抽調幹部3321人,其中縣級幹部279人,深入到鄉鎮,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集中整治、追逃和法製宣傳行動。行動中,共舉辦各類培訓班84370人次,印刷宣傳資料3萬餘份,破獲刑事案件138件,其中重特大案件57件,追捕逃犯58名,依法處理違法人員984人。
四是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各種利益關係的調整,各類群體性事件呈增多趨勢。在眾多群體事件中,也有個別屬政治問題引發的。因此,矛盾呈交織狀態,處置難度極大。1995年以來,甘孜州共處置群體性事件192起。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凡屬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堅持疏導、教育、說服的方法,積極穩妥地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屬政治問題類的,則堅決地予以處理;對其個別別有用心的煽動者、組織者,堅決給予嚴厲打擊,如1999年甘孜縣“10·25”事件中的為首人員生龍彭措等,及時依法給予了嚴厲打擊。
五是重視政法隊伍建設,依法打擊“藏獨”分裂活動。州政府及時選調了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強、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誌到站法部門擔任領導工作;加強對現有幹警的培訓,以提高實際工作水平;研究下發了若幹管理意見,組織開展了以“形象工程”為載體的爭創活動,並多次開展教育整頓工作,對查出的問題,絕不遷就,堅決予以處理;適當上收了政府機關進人權,對下把好了“入口”關。
(二)民族宗教工作仍然存在的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長征沿線民族地區的民族宗教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地區甚至較為突出。在甘孜州,考察隊了解到,1956年,達賴集團叛亂首發在甘孜州理塘縣,隨後他們一直把甘孜州作為其“藏獨”分裂活動的前沿和突破口,加緊在各個方麵的滲透,手段不斷變化,使甘孜州的民族宗教問題非常突出,維護穩定任務十分艱巨而繁重。
其一,“藏獨”滲透活動從未間斷,近期有加劇之勢。目前,全州在外藏胞有1.5萬人,達賴集團9個方麵的重點人物近800人,5個首席噶倫中有2個是甘孜州籍人。這些人在該州有較多的社會關係,能量和危害性大。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鬥爭形勢的變化,達賴集團加緊了對該州的滲透活動。他們利用藏區群眾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信仰,大肆鼓吹達賴,妄圖以“佛心”與我爭奪民心。他們通過境外電台,對我進行空中滲透,竭力與我爭奪寺廟領導權。提出“認定一個活佛,控製一座寺廟,影響一個地區”的口號,通過認定活佛,派遣有影犀的宗教上層人物回國探親或以培養非法出境人員返回國內,影響控製寺廟,與我爭奪寺廟領導權,從而爭奪信教群眾。達賴集團利用藏區對外開放,以及經濟上的暫時困難,以投資、捐贈、辦醫、辦學等經濟手段籠絡人心,與我爭奪生源,爭奪下一代。他們采取各種途徑從境外帶入音媳製品,大肆宣傳分裂思想。他們操縱國內民族分裂主義分子進行反動宣傳甚至暴力恐怖活動,揚言要在康區搞幾件影響大的事件,準備與我進行較量,有的人直接進行各種破壞活動。
其二,民族分裂案件呈上升趨娖。1990年以來,全州共發生民族分裂案件近百起,其中甘孜縣就發生民族分裂案件50多起。有的將反動標語傳單張貼、散發在黨政機關和公安機關的大門口。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分裂活動已向暴力恐怖活動方向發展,1999年我州共發生民族分裂案件14起,其中帶民族分裂性質的爆炸案就有3起。有的作案分子還在現場留下傳單,聲言今後還要搞類似的爆炸事件,氣焰十分囂張。
其三,複舊倒退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一些舊勢力及其後裔以贖買、修房調換等多種形式搬遷進“民改”時被沒收的房屋、土地、草場。有的舊部落頭人及其後代,公然宣稱自己仍是部落頭人,要求群眾聽其指揮,插手地方行政管理事務,有的叛亂分子親屬及後裔富起來後,趾笩氣揚,對生活困難的“三老”幹部冷嘲熱諷,挖苦、恐嚇甚至打擊報複。一些邊遠地區索賠“命價”時有發生,對發生傷害、殺人案件不向政法機關報案,采取私了方式。有的雖經政法機關依法進行了處理,但也按照舊習慣索賠“血價”和“命價”。色達縣近幾年來,連續發生了幾起複舊倒退、索賠“命價”案件。自1996年以來,德格縣竹慶鄉近千名群眾、近萬頭牲畜非法強行進入石渠縣國有牧場。從表麵上看,是群眾之間的利益紛爭,而實質上是極少數人以草場矛盾為借口,煽動群眾,與黨委和政府相對抗,以達到複舊倒退的目的。同時,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在部分邊、遠、窮和宗教、宗族乃至舊勢力影響較大的鄉(鎮),在換屆選舉中,利用其宗教、宗族的影響,經“合法”的形式參與選舉,企圖控製基層政權,給鄉鎮領導班子建設、幹部隊伍建設留下了許多遺留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牧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其四,非法出入境問題突出。近年來,達賴集團以提供食宿、免費學習、解決就業等優惠條件為誘餌,引誘青少年出境,為其所用。據統計,自1978年以來,全州私自出境人員已逾6000人之多,藏胞部門登記在冊的已達3572人。一些非法出入境人員在境外接受達賴集團“培訓”後,帶著政治任務入境從事分裂活動。由於逐年增多的非法出境人員來去頻繁,為達賴集團以宗教為掩護、以“民族”為旗號的完整戰略提供了一定的溫床,成為影響該州政治穩定的一股暗流。
其五,藏傳佛教影響加深。一是州內寺廟規模大,僧侶人員多。2001年6月,全州有開放藏傳佛教寺廟515座,僧尼4萬餘人,且五大教派齊全。有的寺廟,如色達五明佛學院等規模過大,嚴重超員,導致管理混亂。二是個別寺廟擅自開展跨地區、大規模的佛事活動,給當地社會治安帶來諸多隱患。三是個別寺廟、活佛幹預行政、司法、教育,參與複舊倒退。如1998年8月,道孚縣依法取締的“玉科土司”複舊組織,就是一起利用宗教嚴重幹擾行政、司法的行為。四是“勒捐”和非法攤派布施、攤派勞動力,加深農牧民負擔的問題大量存在。個別僧人在一些公開場合煽動信教群眾攀比布施數量,一些家境並不富裕的農牧民為了顧及麵子,硬著頭皮向寺院供奉布施而淪為貧困戶。五是供奉“甲欽修丹”護法神引發的教派之爭,影響寺廟的穩定。如甘孜、理塘發生的係列爆炸案,均與供奉“甲欽修丹”護法神有關。
其六,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全州政法部門擔負著為兩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的重大責任,由於經費緊缺,裝備落後,機構不全,對犯罪活動特別是政治案件難以實施有效的打擊。當前,專政機構不健全,力量和設備嚴重不足。據了解,到2001年上半年,全州政法部門累計拖欠幹警差旅費、醫藥費、服裝費、咋策性工資補貼、車修燃料費、基本建設費共計3320餘萬元。18個縣公安局、檢察院僅有一個簡易勘查箱,各縣連基本血型鑒定都不能開展。全州未建勞教所、戒毒所,尚有184個鄉未建立派出所。
六
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長征沿線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解決各類經濟和社會問題的關鍵時期。考察隊認為,該地區目前應當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
可以說,這一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最大的落後就是觀念的落後。如果我們仍然停留在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害怕吃糠、墨守成規等傳統觀念上,就會更加落後,更加貧窮。所以,必須盡快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需要的開放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在調查中,我們盡管能夠感到各地幹部群眾尋求發展、擺脫貧困的迫切心情,如各地都提到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曆什孃遇,按照強化基礎、立足資源、調整結構、科教興業、依法治縣的工覈思路,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製創新和提高科技含量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全麵迎接挑戰,加快發展,但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動輒就提出要上級部門解害這、提供那。個別民族地區的同誌甚至動輒以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為由,向上級、中央要錢、要物、要優惠、要照顧,缺乏自主發展的觀念。
(二)明確發展思路,因地製宜,製定切合實際的地區發展計劃
由於長征沿線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搞一刀切或盲目攀比、套用。在這方麵,馬爾康縣卓克基鄉做得較好。隨著國家天保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我們在沿途調研時聽到了許多所謂“地方財政收入下降”的抱怨,但該鄉黨委、政府卻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製定了“效益農業、保護林業、強化牧業、搞劃企業、培育旅遊業”的總體發展思路。他們運用新技術提高糧食單位產量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加強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退耕還林工程林)管護增強林業效益;轉變傳統牧放方式和牧場體製促牧業增效,農牧民遠收,企業改製將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效益,以項目為支撐點爭取獎金加強和改造基礎設施,以城鎮人基本條件為切入點,強化村民教迎提高村民素質,從而培育和拓展了本鄉未來支柱產業——旅遊業的具體發展措施。實踐證明,成效顯著。
(三)重點做好三件基礎性工追,即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生態建設、製定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
和其他地區相比,長征沿蠠地區的基礎設施是較為薄弱的。按照整體規劃、突出重點、加快投入、量力而行、適當超前、先行建設的原則,應加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網、市政、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要按照建設大生態的思路,重點搞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沙漠化土地治理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努力改造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牧草覆蓋率,為珠江、長江、黃河上遊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做出貢獻。我們在長征沿線,發現許多地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在若爾蓋,由於長期以來過度放牧、濫墾,草原沙化和荒漠化極為嚴重,沙進人退,草原沙化麵積已達70萬畝。原來是一望無垠的草原和沼澤地,現在四處是裸露的黃土,斑禿的沙地。在冕寧調研時了解到,由於建國以來的若幹政策性失誤,農業的發展存在著日益顯露的隱患。“大躍進”砍樹煉鋼鐵,“文化大革命”初期無政府主義地砍伐、墾荒燒火地,使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八十年代實施“兩山到戶”,舉辦“林工商”,由於管理不善,滋長了濫墾荒、盜伐木的現象,使森林資源再次受損。植被遭破壞產生了一彽列的連鎖反應;水土流失嚴重,雨季泥石流時有發生,旱季河水流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形成惡性循環,農牧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日趨皿徳。冕寧地區的生態可以說是長征沿線民族生態狀況的縮影,對此有關部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長征沿線的發展問題根本上是人才匱乏,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做好人才穩定、引進、培訓和管理工作,做到以事業拴心留人,以感情拴心留人,以適當的待遇拴心留人。穩定現有人才,培養今後人才、引進所需人才,逐步造就一支適應該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科技人才隊伍和經營管理者隊伍。
(四)堅持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為維護國家統一、搞好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作好紮實細致的民族宗教工作
針對長征沿線民族地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包括當地黨政幹部、專家學者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做好民族地區的宗教工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比如,在川西,要認真堅持江總書記“安康必先興康”的思想,進一步增強甘孜藏區穩定對整個藏區乃至全國穩定的重要性的認識。穩定是前提,發展是根本,必須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要充分認識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要看到民族地區的不穩定大多數與經濟的長期滯後有關。不發展,難穩定,發展加快,有利於穩定。
在調查中發現,個別地區的部分領導對抓穩定的力度不夠。特別是四川藏區,個別領導幹部對反分裂鬥爭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沒有很好地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對穩定工作具體落實不夠,一定程度上處於被動狀態。部分領導幹部對宗教工作不願管、不敢管、不會管,存在畏難情緒。有的不敢深入揭批達賴,極個別的甚至對達賴抱有同情或讚同的態度。對此,要始終把反分裂鬥爭追為維護穩定工訃的主題。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不斷加劇,反分裂鬥爭已成為維護藏區政治穩定的主題。要進一步加大反分裂鬥爭的工曳力度,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打擊分裂主義勢力的一囆滲透、破壞、顛覆活動。一些地區的經驗表明,當前,一要建立反分裂鬥爭和穩定工作責任製,明確窎工,落實責任。二要嚴密監視境內外民族分裂分子的動向,加強情報信洽工作,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人員、重點寺廟的控製,切實掌握深層次、內幕性、預警性的情報信息,不斷研究分析民族分裂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隨時做到胸中有數。三是組肢嚳有力的隊伍,加大對民族分裂案件的偵破力度。四要抓好揭批十四世達賴的工纓,繼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廣大信教群眾、僧尼認清十四世達賴的反動本質,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