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中,根據中國共產黨關於少數民族有權利組織自己的工農紅軍或人民革命軍,以反對中外反動派的屠殺政策的主張,在有條件的地方,紅軍積極幫助各民族人民建立自己的武裝。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黔東南幫助建立了苗族遊擊隊。1935年4月,紅九軍團經過黔西苗族地區,組織了苗民自救會,成立了苗民自衛軍,並發給嘶們10餘支槍。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貴州大定時,幫助建立了苗民獨立團。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四川披沙鬆林坪時,幫助成立了彝民民族自衛委員會,送給他們一批槍支。過越西時,幫助建立了100多人的縣遊擊大隊,其中有一個彝民班。在冕寧縣,組織了彝漢人民的聯合革命武裝——抗捐軍,人數接近1000人。紅軍北上後,抗捐軍中部分人隨紅軍北上,留下的改編成300人的遊環隊,堅持在當地鬥爭。劉伯承與果基小葉丹彝海結盟後,幫助組織了彝民紅軍。劉伯承把一麵寫有“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基)支隊”的紅旗授予小葉丹,並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其弟古基爾拉為副隊長,贈給了10支步槍。在川西北,紅四方麵軍幫助建立了以藏民為主的金川獨立師、丹巴獨立團、遊擊隊和赤衛隊。在寧夏豫旺、海原地區,紅軍積極幫助回族人民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如著名的五軍團回民獨立師,就是西征中在寧條梁建立的我軍曆史上第一支有正規建製的回族武裝力量。此外,豫海縣自治政府也組織有地方武裝,如“回民遊擊大隊”、由回漢群眾參加的“抗日江湖救國遊擊隊”等,人數最多時達到3000多人。這些少數民族革命武裝,在保衛少數民族利益、維護革命秩序、鎮壓反革命分子、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支援紅軍長征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少數民族對長征的巨大貢獻
由於紅炯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尊重、維護少數民族的利益、權利和信仰,在紅軍和少數民族之間出現了新型的民族關係。長征沿線各族人民正是從中國工農紅軍的民族政策和模範行動中,認識到紅軍確實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因而對紅軍由懷疑、疏遠變為信任、親近,並稱頌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是“回民的軍隊”,是“仁義之師”。紅軍長征過草地,得到了沿線各族群眾的巨大支持。正是這種無私的支援使紅軍渡過了艱難的歲月,取得了長征的最後勝利。
康區最大的土司德格,在國民黨的煽動下曾動員了以騎兵為主的2000多名藏兵防堵紅軍。經過紅軍的統戰工作以後,不但不與紅軍為敵了,反倒同意他的首席軍事涅巴(頭人)夏克刀登與紅軍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並幫助紅軍籌集了大批牛馬和糧食。甘孜血利寺活佛格達親眼看見紅軍保護經堂、佛像等許多事實,便主動幫助紅軍,動員其他活佛喇嘛和藏民,大力支援紅軍。紅軍總司令朱德曾親自看望格達活佛,鼓勵他為藏族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奮鬥。紅軍離開四川後,他還保護了大批紅軍傷病員。1950年,他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前往西藏做噶廈(原西藏地區政府)的工作,不幸在昌都為西藏和平解放貢獻出寶貴的生命。
長征途中,不但大批窮苦少數民族青年積極參加紅軍,甚至出現了“從羌族土司到紅軍戰士”這樣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當世襲羌族土司安登榜遭到“漢官”追捕而四處躲藏、走投無路時,恰遇到剛剛進入羌族地區的紅軍。安登榜看見紅軍紀律嚴明,尊重少數民族,提倡“回番漢各民族平等”,和國民黨“漢官”完全不同,便率領隨從毅然參加了紅軍,利用耍的身份和影響在羌族地區為紅軍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安登榜在長征路上英勇捐軀。
1935~1936年,紅軍主力第一、二、四方麵軍長征,先後有15萬人聚集在甘孜、阿壩地區。這裏雖然地廣人稀,但耕地很少,而且基本是青稞、玉米一類的作物,畝產量不高,收的糧食剛夠當地群眾自己食用,多數是吃牛羊肉。購民黨蔣介石對紅軍采取了嚴酷的圍、追、堵、截軍事行動,紅軍進行了頻繁的戰鬥,並取得了次次勝利。可以計算一下,紅軍先後三次過草地,就以15萬人,每人五斤幹糧算,就需75萬斤糧食,這個對於當地群眾來說,的確是個極大的負擔。當地藏族、羌族群眾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與紅軍建立了魚水情誼後,承受著巨大負擔,給了紅軍長征以極大的支援。博巴政府傾全力設法籌措物資、糧食,支援紅軍。嘶們寧肯自己少吃些,也要把青稞、玉米、瓜菜、水果以及酥油糌粑和牛羊肉送給紅軍吃,慰問紅軍。還有的則撚著佛珠,祝願佛保佑紅軍,不要挨餓受凍。特別是那些老大爺、老大娘,慈祥、寬厚,對紅軍戰士更是關心備至,把紅軍戰士當成自己的兒女一樣,一點也不讓紅軍戰士餓著。可以這樣說,正是當地博巴政府的大力支持,廣大藏族和羌族群眾的無私支援,才使得我們紅軍能夠盡快地通過茫茫大草地。
在甘肅、寧夏地區,當地回族群眾確保了紅軍順利通過回族地區,最終實現了大轉移,並促進了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擴大。《紅色中華》報1936年9月18日的一篇報道這樣描述紅軍路過回民區受歡迎的情形:“在我們走路時,凡經過一個村莊或人家時,所有回民無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均請我們休息、坐一下,並且招待很好。……回民那種熱忱對待紅軍的擁護和愛戴的情形真是難以形容了!”廣大回族人民還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如在豫海地區幫助征得皮背心和皮大衣500多件,鞋3000雙,牛羊1萬多頭,送給了勝利會師的一、二、四方麵軍。他們踴躍參軍支前,紅軍的嚴重減員也得到迅速補充。在甘肅就有成千的回民青年自動隨軍北上。在寧夏同心參加紅十五軍團的回民青年就有300多人。西征中隴東曲子鎮戰鬥後被俘的敵軍士兵中,許多出身貧苦的回族青年自願參加紅軍,紅一軍團二師組建了直屬回民連,以後由原組建時的50餘人發展到178人。山城堡戰鬥中,回民連戰士英勇殺敵,10多名同誌光榮犧牲,在回族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回族人民還主動給紅炯帶路、送情報、刷寫標語,甚至組織運輸隊,支援前線。
二
建國50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征沿線各民族地區經濟獲得了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一)國民經濟較快發展,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解放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征沿線民族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較快,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在考察隊所經過的廣西壯族、瑤族,貴州侗族、苗族,四川彝族、藏族、羌族,甘肅藏族,寧夏回族等地區,耳聞目睹了各地的巨大變化。
在四川甘孜,州委、州政府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和措施,集中精力抓發展,全州綜合經濟實力逐步增強。2000年,全州國民生產總值24.6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797元,比1978年增長2417元;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56.1:17.4:26.5調整為2000年的29.46:28.28:42.26;農村居民人均收入733元;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5056元;全州公路通車裏程達7444公裏,電力裝機容量25萬千蜔,其中“九五”期增加17.79萬千瓦。18個縣全部實現光纜通信。
1950年3月,因“彝海結盟”而馳名全國的冕寧獲得解放,社會形態從奴隸社會一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完成了“一步跨千年”的曆史性飛躍,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現價)達到7.25億元,比1950年增長30.4倍;財政收入8213萬元,增長460倍;國民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和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已達到涼山州中上等水平。
曾經召開過巴西會議和進行包座戰役的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經過該縣時,黨中央開辟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若爾蓋縣是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建政的新置縣,居住有藏、漢、回、羌、彝等12個民族。建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基本形成了包括能源、交通、通信等產業在內的國民經濟體係。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177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4964萬元,占68.7%,第二產業2435萬元,占11.2%,第三產業4380萬元,占20.1%;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2699萬元,是1958年民主改革時的8.7倍,其中工業總產值1017萬元(是1985年的21.2倍),占8%,農業總產值11682萬元(是1958年的8.3倍),占92%。
(二)農業生產不斷進步,農村經濟全麵發展
解放前,由於居住分散,曆史、地理條件不同,長征沿線各民族地區之間、甚至各民族地區內部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群眾,過去絕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處於奴隸社會,生產關係是奴隸主與奴隸的關係。而居住在安寧河穀平壩區的部分彝族處於封建製。民主改革前,彝族奴隸社會等級極為森嚴。農業經濟曆來以種植業為支,畜牧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主食玉米、蕎子、燕麥、土豆(洋芋),稻米數量不多。基本處於毀林開荒,廣種薄收,刀耕火種的狀況。解放後,逐步改變了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引進良種、薄膜詠秧、地膜玉米,利用農藥、化肥除草施肥等科學技術在山區農村普遍運用,糧食產量大為提高。解放前,冕寧是以農業為主的縣,水田保灌麵積不足1/3,自然降雨量主宰著農業的豐歉。解放後,該縣大興水利建設,引進培育高產優質品種,加強病蟲害防治,落實科技措施,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全縣農村和農業進入發展新階段,到了200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糧食總產量13.4萬噸,增長4.7倍。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依靠椩己的力量基本解決了全縣人口的溫飽問題,並有許多農民率先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生活,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生豬、蠶桑、烤煙、水果等商品產量大幅增長。2000年,全縣各類牲畜出欄329501頭,肉類總產量2.1萬噸,比1950年增長30倍。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總產值達6.6億元,實現利稅0.42億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巨大I效,農業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農民的商品意識逐步增強。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冕寧縣圍繞“5851”指標,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經過幾年的艱苦工拽,絕大多數建卡貧困戶達到了“五八”指標。農業的穩定增長和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若爾蓋縣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農業縣,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產值11099萬元,種植業產值458萬元,林業產值41萬元。各類牲畜總增23.9%、淘汰24%、出欄22.7%,年末圈存100萬混合頭,其中牛43.2萬頭、羊53.4萬隻、馬2.6萬匹、豬0.8萬隻;生產肉食8990噸、牛奶2.02萬噸、牛羊皮26萬張、羊毛421噸。種植糧食臃物5.63萬畝,糧食總產6203噸;油菜1.05萬畝,總產526噸。全縣全麵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現連續28年無森林火災,退耕還林還草0.7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1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4%。若爾蓋是因地製宜求發展的另一個例證。他們通過分析本地的資源優勢,決定把農牧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增長、農牧民增收。一是努力完成牧區“人草畜”三配套建設任務;組織實施好牧民新村建設工程,加大家庭牧場建設力度,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爭取牧區綜合示範縣項目。二是以市場為導向,以逐步建成阿壩州天然綠色食品基地為目標,調整好畜群畜種結構,提高適齡母畜的比例,切實搞好畜種改良和本品種選育工作。三是推進科技興牧,加強草原防火、草地建設與保護;嚗好疫病防治;推廣畜牧業實用技術,努力實現高總增、高出欄、高產業。種植業,堅持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抓好良種良方,廣泛推廣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加強抗災減災,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增產、錢增收。林業,繼續實施好“天保”、退耕還林還草兩大工程,推廣沙化草地綜合治理試驗成果,開展好濕地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把該縣建設成為長江、黃河生態屏障之一。
(三)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穩步發展
解放前,冕寧隻有手工作坊,隻能生產簡單的農具和零星生活用品,1950年工業總產值106萬元。解放後,冕寧在封建製、奴隸製的廢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市場優勢和發揮該縣資源優勢的現代工業。初步形成了稀土、水電、建材三大產業。特別是隨著該縣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不但解決了全縣人民群眾用電難的問題,該縣還通過國家電網將電遠售到成都、達川等地。在科技落後、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冕寧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通常需要一、二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實現了從傳統作坊式的手工業向現代工業的快速轉變。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事業快速發展。成昆電氣化鐵路途徑縣內兩鎮一鄉26.5公裏。公路總裏程624公裏,從去年實施“鄉鄉通公路”工程以來,全縣未通公路的八個鄉已有6個修通公路,全縣將在今年實現鄉鄉通公路,雅攀高速公路瀘沽至漫水灣段建成通車。郵電通信事業迅猛發展。隨著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條件的大大改善,過去與世隔絕和交通不暢的局麵已根本改變。
在若爾蓋,圍繞畜牧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工業。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穩定發展畜牧業生產基地,二是建立一批連市場、連基地、帶牧戶的龍頭企業,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技術、銷售、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係。抓好四個落實;首先,鞏固和發展現有畜產品加工企業;其次,大力發展以畜產品加工、銷售、保鮮、運輸為主要經營內容的鄉鎮企業,促進畜產品的轉化、增值;第三,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第四,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和支持從事畜產品加工業的個體、民營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基礎,以畜產品加工業為主,輔之以電力、建材、礦產業開發的民族工業體係初步形成。有畜產品加工企業3家,礦產建材企業5家,電力企業2家。主要工業產品:牛羊肉加工629噸、水泥750噸、發電量1696萬度、磚瓦280萬坯、黃金34.65公斤。同時,他們積極開拓市場,大力發展藏醫藥產業。充分發揮藏醫藥科技資源優勢,對天然藥材資源實行合理開發與加強保護相結合,加強研製工作,並力爭多方籌集資金,以縣藏醫院藏藥生產車間為依托,更新設備,擴大規模,提高生產水平,加強宣傳,擴大冒響,形成市場。
(四)市場銷售日趨活躍,商貿流通格局逐步形成
長征沿線多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自然經濟在當地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來,這些地區的市場經濟得到了質的飛躍。據了解,過去以養“萬歲豬”而著名的冕寧,商業和金融業不斷發展,財政收入顯著增加。200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2.8億元,存款餘額5.9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2.6倍、22.8倍。若爾蓋縣國營、集體、個體商業網絡齊全,物資供應充足,城鄉購銷兩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13萬元。有民營企業3家,從業人員21人,注冊資金148.5萬元;個體工商戶641戶,從業人員642人,注冊資金215.9萬元。財稅金融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完成國稅130.2萬元、地稅290.6萬元,縣級財政收入289萬元、支出4705萬元,各項存款餘額13127萬元、貸款餘額4780萬元。
(五)交通通訊步入繁榮期
四川省馬爾康縣卓克基鄉1998年底實現了“水、電、路、電視”四通,1999~2000年年底開通了全州首家電力相間載波廣播,在十三鄉中率先安裝了9000MHZA,139、136、137、135網移動電話通話。全鄉實現“水、電、路、電視、廣播、電話”六通。若爾蓋境內有國道190公裏、省道192公裏、縣道185公裏。有大小客車16輛,完成客運量4.8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068萬人每公裏;大小貨車233輛、總噸位926噸,完成貨運量2.2萬噸、貨運周轉量424萬噸每公裏。郵政網點基本齊備,縣城通訊基本實現現代化,完成郵政業務總量37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70萬元。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後,由於侗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比較快,生活質量也大大改善,黎平侗族地區現在90%都通了國家電網,30%的村通了電話,90%的村通了電視,50%的村有了自來水,80%的村通了公路。
2000年,四川省若爾蓋農村牧區基本完成草場承包到戶工作,牧區“人草畜”三配套建設建成6485戶,占應建戶數(7568戶)的85.68%。人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農村人均純收入972元,國有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職工平均年收入7517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6398萬元,人均98元。全民職工平均實際收入比建縣初期提高了23.3倍,農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提高了12.3倍。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基本解決,一部分人開始向小康生活過渡,吃、穿、住、用全麵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此外,該縣基本建立健全了“三條保障線”,即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縣、鄉、村保險製度,按時足額向保障對象發放了保障金,這與解放前該縣廣大勞動人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育、科技等多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科技事業發展較快,廣大知識分子追為各條戰線的骨幹,在該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迅蒙嚔展,醫療衛生、攝a保障條件大為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製。群眾性的體育矄動廣泛開展,人民群眾的平均壽命大大提高。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全縣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川省馬東康縣卓克基鄉位於縣城以東7公裏處,總麵積298平方公裏,轄3個村、8甫村民小組、28個自然村寨。2000年底耕地麵積2200畝,人口2560人(含鄉政府駐地暫住人口),天然草場14.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人均純收入1642元,人均產糧610公蔣。
解放前,冕寧彝族住房多數是土木結構,頂部為雙斜麵,履以小塊木板,用石塊壓住,俗稱“瓦板屋”。也有用竹編的竹箸蓋頂,俗稱“竹笆房”。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變化綇緦。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扶持下,現已基本住上寬敞、明亮的大瓦房。
(七)加大扶貧力度、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成功嚐試——涼山新村
冕寧現有人口中彝、藏、回等少數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財政是吃飯財政,集“老、少、邊、窮”於一體。1994年被列為省定貧困縣,有貧困惜鎮32個(其中特困鄉11個),貧困村200個(其中特困村51個),貧困建卡戶10428戶,貧困建卡人員50922人。通過扶持和全縣幹群的努力,全縣90%以上的農村貧困建卡人口於1998年底越過了“五八”溫飽線,還本解決了溫飽。
形象扶貧是“八五”期間該縣提出並實施的一項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從整治環境衛生入手,因地製宜改變居住條件,轉變思想觀念,革除舊習俗,綜合治理貧困”。從九七年開始,該縣以修建廁所、大壩、改水、搬走門前糞堆,修建廚房,開窗透光等為主要內容實施了形象扶貧工程,並使1.67萬戶農戶達到了形象扶貧基本標準。完成形象扶貧初級階段任務後,該縣於去年建成了5個涼山新村示範點,涼山新村是形象扶貧的深化提高,是該州世紀初範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工程之一,主要任務是使貧困村的兩個文皿崹設健康協調發展。曹古鄉扯羊村二組現有農戶87戶,該組涼山新村建設工程於去年三月開始,七月底結束。全組共改造住房105幢,麵喚1.76萬平方米,改造圈舍60幢,新建曬壩600餘平方米,修建村道990米,支道860米,入戶路1215米,同時家家戶戶都飲用上了幹淨的自來水,用上了電燈,看上了閉路電視,修建了一個籃球場和一墜攔水壩。該工程縣上隻補助了農戶240噸水泥,盛20噸,小青瓦12.2萬匹等物資,其餘的娶嚳群眾積極籌資和自願投勞。“群眾投勞和籌資為覈,國家補助為輔”的涼山新村試點起到了較好的示範效果,得到了群眾的擁護,該村一農戶堂屋門頂上“腸貧萬歲”的橫幅足以說明群眾對該工程由衷的讚歎和感謝。
(八)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由於曆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長征沿線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ツ邊遠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勞動力素質低,經濟社會發展同全國發展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在四川甘孜州藏族鄉村貧困麵還高達30%以上。科技、教育事業落後;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就醫難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些都嚴重製約著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的發展。
1.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
長征沿線多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由於受地理、社會、曆史等客觀因素的製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緩慢。自身縱向比,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橫向比,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差距不僅沒有減小,反而在拉大。據了解,通過對2000年若爾蓋縣級經濟綜合評價,該縣位於四川省172個縣的第130位,阿壩州13個縣的第7位。
甘孜州是一個從半農奴、半封建騷會一躍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地區。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省的大力支持下,各項專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現實情況看,甘孜州仍處於社會主義車級階段的更低層次。總體情況是:人均經濟總量小,不足全省的1%,地方財政收入不足1個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不櫻全省平均數的50%。截至2001年6月,全州未通公路的鄉45個,占總數的13.8%;未通電話的鄉117個,占總數的36%;未通電的鄉158個,占總數的48.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800元以下的有66.36萬人,占全州農牧民總數的89.83%。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一是因財政拮據,經費緊張,州、縣維護穩定嚴重缺乏資金保障。二是造成幹部隊伍不穩定。由於經濟不發達,財政困難,導致現有幹部職工穩不住,州外人才引不進。三是如果貧困落後狀況長期不能得到盡快改變,將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失去他們對黨的信任和熱愛。四是由於發展差距的不斷拉大,為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宣揚“藏獨”提供了口實。他們到處煽動說“藏區之所以貧困落後,就是共產黨和漢人的統治造成的”,“共產黨給你們發不起工資,我來給你們發工資”,“如不把漢人趕走,藏區就難以發展”等等,具有很強的蠱惑性。
解放後,冕寧的麵貌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該縣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工業起步晚,基礎十分薄弱,縣財政入不敷出,包袱沉重,農村貧困麵大,目前還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縣。自1994年被列為省定貧困縣以來,在省、州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經過全縣廣大幹部和貧困群眾的艱苦努力,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省、州抽查驗收,27個貧困鄉鎮90.8%以上的建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500元,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實現了省、州確定的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同時,全縣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全縣的貧困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貧困麵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每年返貧率高達40%以上,城鎮居民和下崗職工等無收入絕對人口逐年增加。據調查:占全縣總人口89%的廣大農村人口,1997、1998、1999年3年平均人均純收入達到1390元,但鄉鎮之間的差距很大。河裏鄉等22個鎮的人均純收入都在800元以下,占全縣38個鄉鎮的58%,這22個鄉鎮的人口7622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3.5%,其中貧困人口6098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7%,有10個鄉的人均純收入在625元以下,占全縣38個鄉鎮的26.3%,離國家規定的1200元的低收入標準有很大的差距。這些鄉鎮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交通、通信十分閉塞的邊遠高寒山區,多數為少數民族人口。2001年6月,全縣通村公路僅占行政村總數的30%,而瀘寧、裏莊片區各鄉的通村公路幾乎為零。還有95個村不通電,占全縣232個村的40.9%,198個村不通電話,占全縣232個村的85.3%,136個村沒有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占全縣232個村的58.6%。全縣還有1902戶8685人因生存條件極端惡劣需要實施移民範貧。而且,由於特殊的社會曆史原因,該縣農村文化教育滯後,社會發育層次低,群體素質差,農村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高,而高寒山區的22個鄉鎮素質差的情況更為突出。這樣的狀況,嚴重阻礙了冕寧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要徹底改變該縣貧窮落後的麵貌,僅靠該縣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國家、省、州各級各部門一如既往地大力扶持。
2.民族工業發展遲緩
生活在湘黔邊界地區的侗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曆史上工業發展滯後,直到現今,民族工業幾乎還是空白。有的隻是傳統的手工藝,如刺繡織錦、竹編篾編、打米榨油之類的供自給自用的小加工業。實際上這算不上民族工業。如說侗區內縣(市)中的國有企業可算是民族工業的話,那麼侗族地區還是有一批工業,但這些工業真正生產“民族產品”的卻很少,黎平縣沒有一家企業是生產加工侗族產品的。與黎平一樣,侗族地區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工業。
3.生產力水平總體較低
在生產上,侗族地區依然還是牛耕為主,機械耕作(如拖拉機犁田等)隻在壩區的局部地運用,並不普遍。而且以種水稻為主,但稻種已經普及雜交水稻,糧食也基本夠吃,小部分農戶也出現了上年糧食下年才吃的餘糧現象,尤其是壩區上的農戶,餘糧較多,高坡高嶺上住的農戶,仍還有不夠糧食的小部農戶。除農耕稻作外,侗族人喜歡營林、護林,侗族營林史已有600餘年了,現在依然如此。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仍然很低,科學技術推廣相當困難。勞動者素質普遍較低,生產力低。商品觀念仍比較淡薄,產業結構難度較大。除水稻、糯禾、油茶、蘿卜白菜外,其他產品較少,畜牧業雖家家戶戶都養得有,但數量很少,未形成規模飼養。此外,小城鎮建設不起來,大山中的農業產品遠離市場,難運難賣,很大程度上限製了侗區商品生產。
4.基礎設施落後、地方財力拮據、投入嚴重不足
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公路等級低,交通建設滯後。若爾蓋的道路狀況是,境內國道213線郎木寺至縣城90公裏建於50年代,屬建國初期的“解放路”;縣城至鬆潘尕裏台100公裏是70年代修築的縣級土石路,1996年被改為國道線後一直未錐任何改造。由於整個路段大部分處於沼澤地帶,路基軟、路堤矮、等級低、時間久,加之受特殊高原氣候影響,曆年翻漿時間長達五、六個月,車輛通行嚴重受阻。特別是隨著旅遊業和運輸業的蓬勃發展,車流量不斷增加(700~1000輛日),噸位不斷增大(貨車單載重量多在30噸左右,占通行貨車的60%以上),公路日益不堪重負,好路率逐年下降,引發了許多不良後果。現有鄉村道分別建於60年代至90年代,由於無專門養護人員,路麵凹凸不平,利用率低,有些路段被毀,路基塌陷,屬無等級路,還有20個村不通公路。
——農村通訊設施落後,基層鄉場通訊不暢。截至2001年6月,若爾蓋除縣城和唐克鄉基本實現光纜傳輸與移動通訊外,其餘鄉場基本不通電話,與當今經濟發展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恢複和改造通訊基礎設施,解決通訊難問題。郵電體製改革後,電信部門企業化運作,農村通信改由地方政府投資建設,但該縣地方財力無力承擔。
——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差。如若爾蓋縣半農半牧區處於高山峽穀,許多農戶居住在高半山,人畜飲水極為困難,雖經多年努力解決了一部分,但還有21處、3967人、1.5萬頭牧畜仍然飲水困難。牧區雖河曲發達,但分布並不均勻,實行草場承包到戶責任製後,牧民紛紛將承包草場進行圍欄保護、劃區輪牧,一些牧戶承包的草場內無水源、又不能再到原水源取水和飲水,造成3218戶、16117人、46.2萬頭牧畜飲水困難,嚴重影響了草場承包責任製的鞏固和牧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地方財力拮據,財政赤字嚴重。1987年以來國家實行財政收支基數包幹、定額補助的財政體製,給若爾蓋縣核定收入基數412萬元、支出基數568萬元、定額補助156萬元。由於該縣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建設起步較晚、沒有穩定可靠的財源,2000年財政收入僅289萬元。近年來國家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職工收入水平,陸續出台了一些撣資政策,實行國家出政策、地方出資金的辦法,更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保了“吃飯”錢擠了建設錢,造成累計欠專款3982萬元。以2000年為例,財政供養人口3109人,工資支出2840萬元,占財政支出總數的60.4%。
三
在調查中發現,長征沿線民族地區的教育、科學、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也有長足發展。
(一)民族教育獲得長足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始終把發展民族教育、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當作民族工臃的重要內容,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和措施,從人、財、物等各方麵幫助和扶持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使民族地區教育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長征沿線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就可見一斑。
解放前的四川冕寧縣,教育事業十分落後。1949年,該縣僅有初級中學一所、中學生百餘人,小學7所,小學生900餘人。全縣現有中專學校一所,各級各類中小學215所,在校學生47550人。特別是民族教育發展迅速,各民族兒童和青少年享受了接受現代教育的權利。在隴南地區,民族鄉村辦學條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區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達到了80%以上,青壯年文盲下降到30%左右,少數民族幹部培養和使用工作有一定進展,現有各類少數民族幹部933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73人,縣處級或相當縣處級職務的幹部16人,科級幹部149人,黨政幹部174人,教師和企、事業單位502人,為做好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礎。該地區現有中小學80所,其中高完中2所、農村初級中學2所;教職工735人,在校生889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5.4%、鞏固率96.7%、畢業率100%、普及率95%,青壯年非文盲率97%,實現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