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長征精神——血與火煉就的永恒(1 / 3)

吳楚克

在重觾長征路之前,考察隊員們對長征的認識更多的是來自於書本介紹和影視覈品。盡管它們給我帶來了許多關於長征是如何偉大、如何艱難的印象M思考,但並沒有使我從靈魂深處思朔紅軍是依靠什麼取得長征勝利的,因而,長征最令我們感到困惑的是,紅軍靠什麼走完了二萬五千裏路?在重走長征路以後,我們終於獲得了一個答案——精神。“自信、奉獻、團結、忠誠”的長征精神,構成了紅軍贏得長褔勝利的最可靠的精神基礎和強大動力。紅軍在物質條件上與國民黨根本無法相比,但紅軍能夠戰勝國民黨;紅軍在軍事裝備上與國民黨相差甚遠,但紅軍能斧打敗國民黨;紅軍在數量上與國民黨軍隊相差數倍,但紅軍能夠以少勝多、不斷壯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紅軍擁有的精神財富是用任何有形價值所無法衡量的,是取得長征勝利的決定因素。通過重走長征路動,考察隊員們真正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互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自信,在紅軍長征途中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紅軍,其本質上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階級和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因而,紅軍的存在本身顯示了中國的希望,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自18世紀中葉以來無數誌士仁人探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最光明、最正確的選擇。另一個方麵是紅軍全體官兵自覺意識到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那就是:救中國於破碎衰亡之際,解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是當時中國絕大多數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惟一希瞳之路,這也是紅軍為什麼不可戰勝的根本原因。

但有些人認為,自信是個人的一種精神狀態,與紅軍長征精神關係不大,他們把一些現象,如樂觀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鐵的紀律、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看做是長征精神。其實這些隻是自信的外在表現,是紅軍整體擁有的革命自信的一種形式。如果他們不自信,不是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明之路,革命樂觀主義從何而來?如果他們不自信所從事的革命事業是為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革命英雄主義又從何生發?如果他們不自信自己就是中國最廣大人利益的代表,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怎能成為紅軍的基本精神?成就任何偉大的事業,自信是成就者們必然首先擁有的精神底蘊。

那麼,紅軍為什麼擁有了這種革命的自信精神?

首先,這種自信是基於對辛亥革命以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經驗與教訓的總結。鴉片戰爭後,麵對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主義的壓迫,封建的改良主義者們試圖走君主立憲的途徑複興中華帝國,結果敗下陣來;民族資產階級試圖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法建立共和,以圖振興中華,結果也敗下陣來。20世紀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發生的民族民主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產生了曆史的重合,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引下,找到了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光明道路。

其次,這種自信是對紅軍自己的迅速發展和建立革命根據地而培養起的革命定能成功的自信。1927年,國民黨和蔣介石用血腥的屠殺來消滅共產黨,共產黨用武裝暴動和建立紅色革命根據地來回答敵人的屠殺。到1931年黨中央準備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前,全國的蘇維埃區域已擴大到15萬平方公裏,擁有10多萬人口,建立了紅一、四方麵軍和第二軍團。短短幾年,紅軍以事實證明了自己雖然是新生的卻是不可戰勝的,雖然是弱小的卻是不可消滅的,因為,他們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

其三,這種自信是基於對十月革命成功後世界局勢的發展和中國社會麵臨的主要矛盾進行正確判斷的基礎上樹立起來的。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如果認清了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相互爭奪的半殖民地,則一,就會明白全世界何以隻有中國有這種統治階級內部相互長期混戰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戰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擴大一天,何以始終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二,就會明白農民問題的嚴重性,因之,也就會明白農民起義何以有現在的全國規模的發展。三,就會明白工農民主站權這個口號的正確。四,就會明白紅軍和遊擊隊的存在和發展,以及伴隨著紅軍和遊擊隊而來的,成長於四麵白色政權中的小塊紅色區域的存在和發展。五,也就會明白紅軍、遊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義的是促礁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澤東這些精辟的理論思想是指引中國革命和紅軍取得勝利的明燈。

紅軍具有這種整體的革命自信的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瑞金紅色政權的建立。當你親眼看到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政府機構原址,以及這些建置齊全的機構在短短二年零四個月時間裏取得的巨大成就時,你會相信,這裏曾經聚集著當時中國最先進、最能幹、最堅定的革命者,他們堅信未來中國一定會在他們手裏獲得新生,正是這種自信,他們才在瑞金——這個當時中國極其落後的偏遠農村,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現代、最民主、最先進、最高效的政權。說它是最民主的,是因為這一政權是通過全蘇區選舉產生的,這是當時代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的蔣介石政權根本無法相比的。

毛澤東在1933年還專門寫了《今年的選舉》一文,闡述蘇區選舉運動與紅色政權的關係,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革命政權的基礎問題。說它是最現代的,是因為這一政權盡管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機構,但在組織結構上卻是一個與現代任何民主政府毫無二致,而且一開始就實行黨政分開,責權明確,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分別選舉,分別設立。各職能部委一應俱全,與今天的區別隻是規模大小而已。從本質上看,紅色政權組織結構上的現代性,正是它的人民性、革命性和先進性在形式上的充分反映。說它是最先進的,是因為盡管它是存在了二年多,而且還處在國民黨的四麵包圍之中,但它執政的高效卻是無與倫比的。它建立了37個犁牛合作社,興建了兩座大型水庫,開展了廣泛的植樹造林活動,開辦了20多個國有工廠,修建了道路,還建了一個簡易飛機場。設立了郵政總局,組建了國家銀行,發行了公債,甚至還發行了股票,使紅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它開辦了四所大學、一所師範學校、一所農業學校,還有高爾基戲劇學校。無論如何,瑞金是中國的巴黎公社,它的成功經驗是中國革命最珍貴的財富,是當時中國革命者們自信精神最典型的表現。試想,如果當時他們懷疑中國革命能否取得成功,他們就根本不會在那樣弱小、艱難、困苦時建立瑞金蘇維埃這樣一個完整的政權組織,也隻有毛澤東為代表的那一代偉大革命家們,以他們超凡的自信和勇氣創建出這樣的革命奇跡。

奉獻是人類精神世界最美好的品質之一,無論是哪一種奉獻,隻要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這種精神就是讓人欽佩的。如果他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那更是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如果這種奉獻是為了一個階級的利益,無疑這是人類自身精神世界的新飛躍。從馬克思誕生以後,大約有占世界總人口2/3的人為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創立的美好社會而奮鬥,其中有不少人為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奉獻了自己的終生或生命,這種奉獻是亙古未有的、空前壯烈的。紅軍在長征中展現出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偉大的奉獻精神,就是其中最輝煌、最感人的一頁。

在今天,很多人似乎是無法理解這種革命的奉獻精神的,這不應該歸咎於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即使是當時,也有很多人對革命者寧死不屈的精神不理解,就是在革命隊伍內部也有很多動搖、變節者,但整個無產階級革命隊伍把為革命奉獻自己的全部作為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而且絕大部分革命者自覺接受了這一義務,所以,革命才能獲得成功。他們之所以能夠自覺地接受為無產階級革命奉獻自己的全部這一共產主義革命者的基本義務,就在於他們為之奉獻犧牲的是一個階級的利益,是一個通弓奉獻自己必將會使全部與自己一樣的兄弟姐妹獲得解放的事業,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階級感情和無私精神的集體。的確,那時革命戰爭環境和特殊的蘇區社會環境,使人們能夠親自感受並自覺接受這種革命奉獻精神。今天,當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情是由價值規律來衡量的時候,人們根本不會把無私的革命奉獻精神作為一種可以接受的價值觀。存在決定意識,馬克思早就嘲笑過那些企圖揪自己頭發離開地球的人的主觀想像力。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解現實方麵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培養理想方麵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理解長征體現出無產階級革命者偉大的奉獻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把時代特征與革命奉獻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妄虛空談;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工拽中擺正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而不是損公肥私;就是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倡導為實現共產主義目標的革命理想而奮鬥的革命奉獻精神,而不是妄自菲薄。長征正是以萬難之中取勝,鮮明地、具體地展示出革命成功的精神法寶——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