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無論是生態學還是民俗學,都有一定的曆史了,但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發掘兩者的內在關係,探索民俗對生態的作用,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比較新的課題。這裏所說的生態民俗,顧名思義,就是與生態有關的、對生態會產生一些影響的民俗。由於這樣一些生態民俗都是曆史上形成的,對人們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易改變,所以,生態民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對生態民俗的合理運用,有時能起到法律法規所無能為力的效果。研究生態民俗,其實就是研究民間長期以來人們對其生存環境的一種態度,了解了這種態度,對生態方麵的一些工作,無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征沿線主要是西部地區,同時也是民族聚居區,具有其獨特的民俗,而這些民俗信仰與環保關係密切。了解這些民族地區民俗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對於我們做到西部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工作無疑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現實意義重大。隻有重視西部的環境保護問題,才可做到可持續地發展,而隻有深入研究民間對生態環境的態度,才能更有效地展開工作。就像中國的生育問題與中國民間的多子多福思想息息相關一樣,就像印度宗教對恒河的影響、印度牛崇拜對牛的保護不可分割一樣,中國的環境與其民俗信仰也緊密相連。西部大開發直接麵臨著環保的問題,了解並利用好西部民族的民俗,對環境的保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沿線的生態概況
南部地區的廣西、湖南、貴州等省的長征路沿線地區,植被保存相對來說要好一些。比如廣西的灌陽,植被的覆蓋率是70%,通道的森林覆蓋率為74%。到了四川,同樣是山區的大渡河沿岸,植被破壞得非常厲害。以冕寧縣為例,森林覆蓋率為61.1%,但以有林地來計算,就隻有30.4%。5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重伐輕造甚至隻砍不造,植被嚴重退化,尤以安寧河中山寬穀區域為甚。先鋒、沙壩、宏模、石龍等鄉的森林覆蓋率不足20%,富強鄉自然生態已發生劣變,季節性的旱片在擴大,直接危害著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80年代以來更加頻繁的洪水災害和渾水溝、沙壩暴發的大型泥石流,均與森林植被的破壞有關。四川省石棉縣的森林麵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森林覆蓋率從建縣初期的60%降至1983年的38.76%。1952~1983年的30年間,森林覆蓋率下降21個百分點。由於森林麵積大量減少,特別是水源涵養林區受到亂砍濫伐,地表遭受破壞,減少蓄水能力,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在馬爾康,森林覆蓋率為52.26%。同在大渡河沿岸的瀘定,以瀘定橋而聞名世界,但它的植被同樣令人擔憂。在瀘定縣城背麵的山上,我們發現了仙人掌這種隻適合於幹旱地區生長的植物。
那麼,當年紅軍所過的草地,現在狀況怎麼樣呢?當年紅軍過若爾蓋、紅原等鬆潘草地的時候,到處都是沼澤,人一不小心,就會陷下去,所以當時的問題是水多的問題。解放初期,由於沒有考慮到生態問題,一味開溝排水,向沼澤要地,結果,如今人們麵臨的已經不再是濕地問題,而是土地的荒漠化與沙漠化問題了。在若爾蓋地區已經出現了大片沙漠。有誰會相信,在四川省內也有大片的沙漠!
總的來說,黃土高原的植被依然不盡如人意,但沿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陝西黃土高原植被的恢複。從吳旗,經誌丹,到延安。沿路的黃土高坡都披上了綠裝,令人十分鼓舞。尤其南泥灣,尚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二 長征沿線的生態民俗
與生態有關的民俗涵蓋的範圍比較廣,但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有生產民俗、民間信仰、習慣法等三大類。
(一)生產習俗
生產習俗是一種曆史上形成的生產習慣,為人們常年沿用,不容易改變。它對生態的影響比較直接,而且比較深遠。長征沿線經過了南方的水稻民族地區,川西的遊牧民族地區,還經過了北方的旱稻民族地區。其生產方式與習慣有很大的差別,對生態的影響也是比較明顯的。大體說來,長征沿線地區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生產習俗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刀耕火種等粗放型耕作
湖南通道一帶,主要是水稻民族。那裏多山埠,森林茂密,山衝水源充沛,農民引山衝水在山的當陽麵開墾水田,層層疊疊,十分壯觀,俗稱梯田。相對來說,南方的梯田對生態的破壞不大,因為田是平的,水土流失並不十分嚴重。
但是,在解放以前的四川西部,刀耕火種現象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刀耕火種這種生產習俗現在已經很少,但並不是完全杜絕了,而且目前粗放型的耕作也依然存在。在長征沿線能夠發現許多這類輪歇地。
在四川省冕寧縣,彝族的生產習俗在解放以前主要以刀耕火種為主。“由於居住分散,曆史、地理條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絕大部分人居住在山區。農業經濟曆來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主食玉米、蕎麥、燕麥、土豆,稻米數量不多。基本上處於毀林開荒,廣種薄收,刀耕火種的狀況”。這種生產習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大。民國時期,由於縣內高山居民慣於刀耕火種,燒山驅獸,上山不戒火,森林火災頻繁,燒毀林木不可勝計。民購三十年二月,縣長張植初令:“敢有放火燒山、燒壞森林、企圖小利者,務嚴加製止為要!一經察覺,定予拿案究法不貸!”可見這種耕作方式對森林的威脅程度是很大的。
在馬爾康,1949年以前,由於繁重的差役,百姓們不得不普遍采用粗放的耕作製度,隔年耕種一次的輪休地約占耕地麵積的1/5,不分地區隻犁不耙,隨犁隨種,一般不選種,不中耕,不施肥或施少量牲畜糞肥。《康巴風情》中也說,唐區耕地常用間歇、輪歇法。視人肥為不能與莊稼接觸的穢物,故向來不施用人類肥。又因宗教不傷生害命的信念,無滅蟲習慣,很少使用人工灌溉的方法。下種用撒播,除草用手扯。遇旱、冰雹、蟲害,常請喇嘛念經祈禱。長期以來,元鏵、木耙依然是主要農具。元鏵犁地耕深僅三至四寸。缺少耕牛的地方用人拉犁耕得更淺。其他農具除鋤頭外,木錘、背筐、鏈枷等全是竹、木所製。嘉絨是田少地多、河壩少高山多的以農兼牧地區。河壩的田地為一年兩熟,山地種一年一季的作物,高山有的一年一季,有的是輪種地。所謂的輪種地,大多是采用刀耕火種等粗放型的方式來生產的。
刀耕火種等粗放型耕作的危害主要是水土流失。因為其耕地都是隨坡而就,坡是怎樣的,地就是怎樣的。這樣水不容易保存,水與土壤都容易流失。另外,由於刀耕火種是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它的產量一般都很低,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方式卻沒有大的改變,這樣就迫使人們加大耕種的麵積,受到破壞的森林也相應地在擴大。在川西一帶,尤其是大渡河沿岸,這種耕作方式比較集中,但這裏恰恰土層比較綿薄,土壤一旦流失,植被就很難恢複。
刀耕火種不光是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且容易引起森林火災,具有很大的危害,《石棉縣誌》對其曆史上的火災做了統計:1951年5月至1952年4月發生火災90次,燒毀林地麵喚1.8萬多畝、樹木16餘萬株,其中一次竟長達十晝夜。1951年至1985年間,全縣共發生山林火災485次,被毀林地麵積17.10萬餘畝,樹林145萬多株。發生森林火災主要原因:砍火地燒荒引起的有42次,燒草木灰引起的有37次,燒木炭引起28次。
2.狩獵及對獸害的防範
長征沿線,經過的大多是邊遠山區,長期以來人口較為稀少,動物相對來說得到較好的保護。防範獸害與狩獵也成了當地比較重要的一種生產方式。
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獸害以野豬為主,猴子次之。為防範獸害,人們在田間地裏每距一尺或兩尺安放一個火炮,點燃火繩後,就能每隔一段時間響一炮,用此來驅逐野豬。另外,放幹田水也可以防範野豬糟蹋作物。野豬愛吃葛根、穀粒,還愛吃魚、田螺以及泥鰍。稻穀將灌漿時,把田間放養的魚移放池塘,深開田溝水圳,田水放幹,泥鰍以及田螺深藏泥底,野豬見無魚可食,也不進田糟蹋禾穀。這種方式僅僅是局限於驅逐,並沒有對野豬的生存造成什麼威脅。雖然人們會不斷地,重複地付出勞動,但這種方式不對生物鏈造成破壞,對生態係統的平衡是有利的。
夏季,禾苗未抽穗前,正是蝗蟲為害盛期,農民早晚在田間禾麵上對魚來回左右捕撈,以減少蝗害,並以所獲加工為食。此法有的至今還繼續使用。
鳥有益也有害,秧苗生長期,他們捕食幼蝗和幼螟,而稻穀結籽灌漿則啄食穀粒。為了防範鳥害,民間常用鳥套、粘膠,或傭稻草人驅鳥。
鼠耗為山衝田之大害,每在禾苗孕穗期間將田咬食殆盡。農民在6、7月間將田坎砍光上兩三丈,草用火焚燒掉或用作墊欄草,田坎光亮,老鼠怕光,以此減少鼠害。另一法,用五倍子樹枝剝皮,塗上黑炭或是間花留皮,形似花蛇,放置田邊淺水中,老鼠下田,田水波動,五倍子樹枝酷似活蛇躍動,鼠見蛇影,立即遁逃。王侯蛇喜食鼠及毒蛇,受到農民保護。還有在田壩上老鼠必經之路,安扡竹夾捕捉老鼠,效果甚佳。此法現還繼續使用於喜食老鼠的地區,每戶製有竹夾百支之多。捕獲老鼠,鮮食有餘,則製作醃酸或烤幹備用。
與湖南通道不一樣,四川紅原的獸害不是野豬、猴子等食草動物,而是凶猛的食肉動物——狼。狼是紅原縣畜牧業的重要敵害,紅原人對狼的態度也就不僅僅是防範了,建國以來,對其捕殺政府持支持態度。獵獲狼者,可以獲得政府獎勵。60年代,狩獵是縣內牧業、農業社的一項重要副業。縣人民委員會,將其列入每年生產計劃。縣林業局主管該項業務。從1961年縣林業局對壤口鄉狩獵情做的總結可以看到其實施的情況:壤口鄉狩獵基本按下列情形進行,狩獵收入三七開,即狩獵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交公社,百分之三十為狩獵者個人所得。狩獵與生產相結合。當時有這樣的諺語:“伏天打鹿,秋冬挖豬(旱獺、獾),嚴冬下雪打狼狐。”
對狼的大量獵殺,其結果是目前人口稠密區已見不到狼,人煙稀少地帶也很少見到狼群。雖然這在一定意義上減輕了狼害威脅牲畜的壓力,卻導致生物鏈中其他動物繁殖加速,旱獺、獾等齧齒類動物數量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根本——草場的破壞也在加劇,人畜疫病傳播及草場保護的壓力增大。
如果說野豬、猴子、狼、鳥、鼠、蝗蟲等對農業與畜牧業具有直接威脅的話,那麼,旱獺、獐子、鹿類等動物則沒有這種直接威脅。對它們的獵殺,很大程度上隻是出於一種狩獵的習慣,以及物質上的需求。
旱獺是紅原縣境內的主要狩獵對象,狩獵方法除槍擊、灌水挖穴之外,主要用鉛絲套捕殺。收購部門大量收購皮張。近年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至於生物鏈中斷,政府部門對於獵取旱獺加強管理,獵取旱獺的人員才有所減少。
獐子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紅原、若爾蓋等草地地區,獐子很多,早年就流傳有“棒打獐子,瓢舀魚”的諺語。
鹿類在紅原縣分布也十分廣泛,縣內居民有捕獵的習慣。鹿類定為國家及省重點保護動物後,為了保護鹿類資源,捕獵鹿類必須經縣政府批準,縣林業局出具證明,實行少量捕獵。
另紅原縣誌記載,紅原縣境內習慣性的狩獵動物還有獾、雪豬、草鹿、呱呱雞、白馬雞、蘭馬雞、野鴿子等和可以製藥的活羌魚(山溪鯢)以及大多數雀鳥等。
3.放牧
在長征沿線的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所占的成分很少。而到了四川的西北部,比如紅原、若爾蓋等地,畜牧業是其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其他的都隻是一種輔助。到了甘肅,寧夏,陝西,畜牧業也是很主要的生產方式。
湖南通道,生產以農業為主,牲畜主要是牛。在喂養牛的方麵,侗族有其傳統的習俗。他們有集體燒養牛坡的習慣,每年冬末春初都要集體燒養牛坡一次,而且必須在立春前燒山。這樣,開春後牛便可以吃到鮮嫩的新草了。但這種方式容易引起火災,對生態不利,現在已經禁止了。另外,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前,農村早已經插秧完畢,耕牛已無用“武”之地。這時天氣也逐漸炎熱,山上牛氓蚊蟲繁多,從這天起都把耕牛圈養起來。每天割草喂養,下午,則給黃牛喂水,將水牛放池塘洗澡,侗語稱“槽獨”。這樣耕牛既可得到更好休息,也能積更多的廄肥,又可免除侵害田間以及山上的農作物。
在藏區,牧業生產主要采用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一年四季根據季節變化實行輪放遷場。一般情況,牧場每年大搬遷三次:藏曆4、5月搬到夏季牧場,7、8月搬到秋季牧場;入冬則搬到冬春季牧場。
四川的若爾蓋,原來是紅軍過草地的地方,水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農村飲水極為困難。當地的牧業已經是其極為穩固的生產習俗,隨著人口的增長,糧食出現短缺。這時,人們解決糧食問題的手段就會受到生產習俗的影響,自然而然地采用擴大放牧規模的方法。這樣,在紅原、若爾蓋等長學沿聫地區,人們開始挖溝排水,向濕地要牧場。這就造成了今天草地過度放牧,荒漠化和沙漠化的現象。缺水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草場實行承包到戶責任製後,問題就更暴露出來了。牧民紛紛將承包的牧場圍欄保護,劃區輪流放牧,而有的牧民所承包的牧場沒有水源,草場已經不再是濕地。老百姓經常靠打井取水,但打井解決不了問題,頭一年打井,第二年就幹矋了。現在縣領導有引黃河、白河、黑河三條河流進行回灌的思路,但無論從資金,還是技術,難度都相當大。
在若爾蓋,不僅有缺水的問題,而且有沙漠化的問題。當地的人說:“現在要拍沙漠的電影,用不著到新疆去了,在若爾蓋就可以了。”長征沿蕪若爾蓋段,沿途常常可以看薊一片片的沙漠,有的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有的已經連成大沙漠了。
(二)習慣法與禁忌民俗
湖南省通道縣的侗族也有相關的生態習慣法:封禁山林,嚴斧砍伐;荒蕪土地,插上草標就沒有人亂開墾;道路旁邊撟木,打上草標,就沒有人亂砍;寨壁囩景樹,嚴禁砍Д。立春之後,禁忌傳授捕獵秘訣,包括捕獵咒語。春不打獵。春孕夏產是禽獸繁殖季節,這時捕殺不利於繁殖。獵民在春季不上山趕獵,但可以捕鹿。春社後,聯絡夥伴,上山捕鹿,春分入山,清明起趕,穀雨收場。雄鹿正在此時長鹿茸。清明前鹿角太嫩,穀雨後鹿茸生叉,老化的鹿茸已無價值,雌鹿不長角,如在此時發現雌鹿,立即停止追趕。此外,這裏還有關於土地的款約製度,其中第12層12步說:“說到山頭坡嶺,田土相連,牛馬相聚,山林地界,彼此相依,不許砍別人的樹木,謀別人的財務。”
箖州黔東南的苗族村寨,幾乎都有保護森林的條皢,對違規者處分極嚴。這種處分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麵。前者,或罰其補種,或罰其錢財;後者,從某種意義說威力更大。如由巫師咒其“斷子絕孫”、“永不發達”,“留下房子給貓和耗子住、留下田地給蛇和蛤蟆種”。郎德人是黔東南苗族的一種,在他們那裏,凡是被視為保寨樹的所有林木,一概不能砍伐,甚至枝敗葉都不能扛回家燒。如有哪位稚童無意犯忌,家人必以酒魚祭樹,顓誠為其“贖罪”。
四川省甘孜州的理塘縣,也有一些有關生態的習慣法,比如:不準挖神山、砍神樹,也不準越界到其他頭人轄區內砍柴。上神山砍柴的要罰款藏洋12~30元;越界砍柴的除罰囶藏洋10多元外,還得退出所砍的柴,並沒收其砍柴的斧頭和繩子。百姓每年割草,要先請示頭人,得到允許才能收割,違者罰青稞#~4批。甘孜州理塘縣中木拉大頭降白赤乃、博榮丹增次仁規定的不成文習慣法有如下內容:不準群眾挖藥材、開荒、打獵,違者罰款。對到神山挖金、挖藥材、伐木、打獵也有相應的習觀法:按宗族習俗,觸犯神山會降臨災害,殃及眾生,因而對到神山挖金、挖藥材、伐木、打獵褔,要分別處以磕長頭、刻石經版、印布經幡等處分,數伩根據情況輕重而定。同時,要在每次法會上宣傳“黃金、藥材和野生動物,都是與部落眾生福分相連的共同財富,任何個人都不得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