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夏珍
一 西部地區人力資源的基本狀況
1.人口密度較低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和重慶10個省、區、市,其土地麵積占全國國土麵積的57%左右,即545萬平方公裏;而人口卻隻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3%,1999年底為2.88億人,人口密度為53人/平方公裏,遠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131人/平方公裏。雖然地廣人稀是西部地區的主要特征,但可以耕作、利用的土地資源卻非常有限。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約占其土地資源48%。
西部地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區。根據1995年全國1%的人口抽樣調查,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數的48%。
2.人口增長較快
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西部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為10.5‰,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0.4個百分點)。1999年,西部地區的人口出生率平均為16.0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7.05%(標準化死亡率為5.85%),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9%。與東部、中部地區相比,屬於人口增長較快的地區。
3.人口素質較差
人口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知識、技能、經驗等綜合情況。國家統計局曾從6個方麵,即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識字率;成年人口比例;腦力勞動人口的比例,對全國30個省、市的人口綜合素質狀況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人口綜合素質在後10位的省、市當中,有7個省、市屬於西部地區。
人們常常從教育水平來衡量人口素質的狀況。表1反映了全國和圍部地區6歲以上人口的教育情況。1998年,西部地區人口中有18%的人屬於文盲和半文盲;45%的人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這兩項人口的比例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相應的,具有初中、高中和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隻有27%、9%和2%。西帛6歲以上人口的教育指數為5.7,比全國的低0.6.
在總人口中,與社會經濟發展關係密切的主要是勞動力人口。勞動力的素質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經濟發展水平。展示了1998年全國和西部地區從業人員教育水平的比較情況。從表栃可以看出,西不ヘ區大不е省、市,其從業人員中隻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均在一半以上,明顯大於全國平均水平。每萬人中擁有的科學家、工程師人才,除陝西、甘肅外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這種情徑在勞動生產率上有明顯的反映。以平均每一名從業人員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衡量,1998年全國為11349元/人,而西部地區平均隻有7880元/人,箚相當於全國水平的69%。
此外,如果將東、西部作一比較,可以發現:西部每萬名勞動者中擁有中專以上學曆及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僅92人,連東部地區的1/10都不到。在東部,平均每100人中擁有科技人員18名,而西部隻有2名;東部鄉鎮幹部學曆在大遷以上的占64%,而西部占20%。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固然在自然環境、經濟基礎、社會發展等方麵存在很大差距,但差距最大的還是人口的整體素質。
我們在四川冕寧縣參觀一個彝族村子時,發現那裏的人們比較窮,人均純收入在700元左右。受教育的成人不多。當問一些青、壯年男勞力“是否外出打過工、主要去過哪些地方、掙錢怎麼樣”時,他們講部分人去過本省或新疆、陝西等鄰近省份打工,因為沒有文戶,隻能幹些重體力活、苦活,掙的錢很少。
緧國家統計局《2000年中國貧困監測報告》顯示,勞動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與家庭的人均收入以及貧困發生率有著密切的關係。勞動力文化程度越低,其家庭的人簤收入也越低,貧困發生率就越高。
毫無疑問,西捕地區這種低素質的人口和勞動力無疑是製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根據有關研究人員對中國地區經濟增長情況的實證研究,人力資本處量的差異是導致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拭圎除地區差異的有效突破и。
二 西部地區人力検源開發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部地區大15.分屬欠發達地區,由於受自然、經濟條件的限製和曆史原因,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麵存在不少問題,製約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觀念的落後;教育發展的膊囥;人力資源的浪費;人才的流失;機製的不健全,等等。
(一)觀念落後的問題
仔咟西部,我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一些地方的幹部和群眾在觀念上仍顯得比較陳舊、保守、落後。也許是吃“大鍋飯”吃慣了、時間長了,“等、靠、懶”的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向上級要錢、要官,陪吃陪喝上,缺乏帶頭、進取、務實、苦幹的精神。
西部的振興與發展,關鍵在於人們觀念的更新。如果繼續停留在“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害怕吃虧、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上,西部就會更加落後、更加貧窮!目前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需要的“開放觀念”、“競爭觀念”、“人才觀念”、“效益觀念”。
我們在貴州遵義地區,當地幹部在僵紹經濟發展情況時,已明確地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擁有,但求長久”、“你賺錢,我發展”、“你辦廠,我服務”的口號,這讓我們看到了西部人觀念更新的希望曙光。
(二)教訁發展不足的問題
西部的貧困,不僅能從沿途地區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生活水平等方麵有所了解,而且也從學校教育方麵有所感悟。一路上看到的標語口號除了計劃生育方麵的最多外,就是教育方麵的。如“送孩子上學是每個家長的義務”,“再苦不能苦孩子,辦好教育為人民”等等。這些標語口號一方麵反映了當地政府重視宣傳“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比較重視抓掃盲、“普九”、“兩基”(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還本達到省定脫盲標準的目標)工作;另一方麵也反映出教育的困境與難度。
從所了解的情慷看,最近幾年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較快,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①國家對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範持。從1997年開始,中央政府已經投資16億元用於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增撥8億元資金用於支持西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基礎教育。各類工程、計劃的開展與實施,如“希望工程”、“對口扶貧支教工程”、“西部教禹科研網擴展工程”、“春蕾計劃”、“春暉計劃”、“長江計劃”等等。這些措施有力地加快和推動了西部教育的發展。
②當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與狠抓。如陝西隴南地區製定了“隴南地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七項工程,深化五項改革,近3年裏共投資8997萬元,完成土建項目161個,麵積達13萬平方米,配備圖書63萬冊,儀器245套,采購課桌椅4萬套,培訓教師4808名,使全區中小學校舍危房率由原來的10.3%下降到5%。全區初等教育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分別達到了98%、99%、98%、97%。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比例為76%。
雖然與過去相比,西部地區的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我們仍然感到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教育經費短缺問題
我國義務教育事業實行的是“國家領導,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製。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各級財政投入;各類社會資金;各類捐助;學雜費等等。從全國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教育經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盡管逐步下降,由1990年的86%降為1998年的69%,但仍然是教育投資的主體。在西部地區,財政性投入所占比例1998年為80%左右,明顯高於中、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
由於實行財政分權,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成為決定教育投資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西部地區的生均教育支出的絕對水平大大落後於東部地區。1999年,東、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和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水平分別相差1.97倍和2.43倍。在西部農村地區,經濟上的貧窮導致了教育上的貧困。農村實行費改稅以後,村、鄉兩級的財政收入變得更加有限,捉襟見肘、無錢投入基礎教育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