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力推進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盡快建立起能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擔當重任的選人、用人機製;把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與運用市場機製對人才資源配置結合起來,培育人才市場,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實現人才優化配置,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熱情關心人才,為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適宜人才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不僅可以讓本地“千裏馬”跑起來,而且還可能吸引外地的“千裏馬”來畏部馳騁。
(二)進行用人製度的創新——貴州海爾的啟示
要將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加以充分地開發和利用,除了在環境上下工夫以外,還應該從製度著手,進行用人製度的創新。我們沿途所參觀過的貴州海爾在這方麵的一係列錐法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貴州海爾是1997年底由海爾集團與貴州風華機器廠合資組建的。運行第一年,產值就達1.6億元,利稅560萬元,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贏利的目標,使風華機器廠10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得以盤活。1999年,產值達3.2億元,利稅1500萬元;2000年,產值高達5.2億元,以每年82%的增長幅度,實現了跳躍式的大發展。這是用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又一成功案例。也是張瑞敏總裁“盤活資產先盤活人”思路的具體體現。它在用人方麵的一些成功的經驗,主要有四個方麵。
1.“人人是人才”的理念
什麼是人才?難道隻是那些具有高學曆、高職稱、高頭銜的人才是人才?貴州海爾並沒有如此畫地為牢,而是認為“人人是人才”,這一理念無疑是對傳統“人才觀”的衝擊與更新。“人人是人才”這一觀念充分肯定了“人是第一寶貴的資源”,隻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機製,人人皆可變為人才。貴州海爾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認識人的潛能,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使過去普普通通的人成為企業的生產能手、創新能手、管理能手。
2.“賽馬不相馬”的用人機製
貴州海爾公司成立以後,就按照海爾“以人為本”的宗旨,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選拔機製,改變傳統的“相馬”舊習,而是通過在“賽馬場上挑駿馬”。用公開競爭上崗的辦法選拔人才,每年實行一次管理人員的全員空崗招聘,使每位員工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適合於體現自己價值的位置;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走上領導崗位。
3.用80/20原則觸動管理層的神經
所謂80/20原則,就是在企業內,管理人員雖是少數,但它極為關鍵,工人雖是多數,但從管理的角度卻處於從屬地位。也就是說,在一個企業,正是20%的管理層控製著80%的一線工人。因此,一旦管理出現問題,20%的管理層必須承擔80%的管理責任。按照這一原則,使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當地人接受了先進的海爾理念,使企業麵貌煥然一新。
4.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在貴州海爾的生產車間,我們發現車間的上方橫掛了一條條有關文化、管理理念的橫幅標語,如“高質量的產品是高質量的人幹出來的”、“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管人憑考核,管事憑效果”、“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等等。
車間裏有一條文化走廊,其中的主要欄目:有討論公司的焦點熱點問題、剖析自我經營思路、方法的“職工論壇”;有展示員工自我創新的小改、小革、小發明的“發明園地”;有展示員工先進事跡的“明星風采”;有反映員工思想動態、合理化建議、排憂解難的“建議走廊”等等,使員工充分自主地參與企業管理。
在公司辦公大樓樓梯的牆壁上,有一條“來自員工的畫與話”的“漫畫長廊”,這些員工自己創訃的漫畫,寓意通常為海爾文化理念或精神,通過簡單的事例來表達企業管理要遵循的法則或要避免的誤區,這樣員工很容易接受這種文化,並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以上貴州海爾在製度創新方麵的經驗,無疑值得西部地區有關單位借鑒。
(三)加強外來人才的引進工作
西部地區在千方百計地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還要眼光向外,抓住大開發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機遇,創造良好環境,製訂優惠政策,吸引區外人才。
西部開發,需要引進新的人才。引進“永久牌”的人才非常重要,開發“候鳥型”的人才也是良方。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充分運用現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和網絡技術,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流動、高效的人才庫,建立起“開放、流動、聯合、提高”的機製,把發達地區的人才引到西部來,實現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資源共享。
盡管西部地區提出了“用待遇留人、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口號,但在具體操作和落實方麵存在很多的問題。西部地區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在吸引人才方麵遠遠不如東部地區具有競爭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一個自然規律。現在人才市場的基本走向是大量人才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對於西部地區而言,如果不盡快加大力度,從政策、製度、環境、待遇等方麵想辦法的話,那麼,這種在吸引人才方麵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孔雀東南飛”的局麵還將繼續存在。
西部地區迫切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管理模式,來的人受限製,走的人也受限製,就會造成西部需要的人才進不來,也不願來;暫時用不上的人才不讓走,也谉不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會朝著能夠充分發揮其能力的地方流動,也隻有在自由流動中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現在國家有關部門為鼓勵人才到西部去而製定的“戶口不遷、身碀保留、來去自由”的政策,就是為人才的自由流動創造條件。要想引來人、留住人,就要建立靈活的用人機製。來去自由,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在美妙的“市場時代”,人才左帾資源總是要流動的,其流向大多選擇更能施展才華的環境。隻要有契機,東南飛的“孔雀”還會複歸。太平洋電訊(珠海)集團公司董事長薛誌敏,是從新疆飛到珠海的“孔雀”。幾年間,在珠海幹得紅紅火火,成為知名的“大老板”。1998年,他又把目光瞄回新疆的資源與市場,毅然飛回,投資8000萬元,創辦了新疆新拓新型裝飾材料公司。
另外,西部地區曾經為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實施西部大開發,東部和中部地區應該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人才支持。要充分發揮經濟、科技、信息等優勢,積極主動地為西部地區培養各類人才;加大對對口支援地區的幫扶力度,擴大幹部交流的範圍,多形式、多渠道為西部地區選派幹部,鼓勵優秀人才到西部地區創業;通過經濟合作、技術交流、課題攻關等方式,為西部地區輸送和培養一批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四)增加教育投入,加快人才培訓
西部地區在積極引進人才的過程中,千萬不能眼睛一味向外,招來女婿氣跑兒,忽略了本地人才的開發和使用。在目前的條件下,指望大量海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人才到西部安家落戶不太現實,築巢引鳳的成本恐怕也不低。
對西部來說,一方麵要下大力氣引進外地人才,但更重要的還是發掘本地人才資源。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走路好。這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源,加強教育和培養。
西部發展急需大粱既有較高素質、又熟悉當地環境的人才。“用”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新的“學”的動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今日西部的人才,正麵臨著接受“二次培養”的大好時機。這既要求他們抓住機遇,迅速適應新的形勢,吸納新的知識,加快自我提高的步伐;也要求決策部門將具體的開發規劃與對人才的培養任用統籌起來。隻有把有形的物質資本和無形的知識資本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煥發出開發建設的巨大能量,讓西部的發展走上快速健康的軌道。
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人才,是搞好西部開發的當務之急。我們一定要真正樹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汐,從現在開始,努力辦好西部的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詠,在東西部地區思想的交彙中培養人才,在經濟開發的實踐中培養人才。要激活本地人才,用好外來人才,培育明日棟梁。我們堅信,隻要人才輩出,西部就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