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關於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問題的報告(2 / 3)

2.教育設施較差問題

教育經費的短缺勢必影響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沿途所見的校舍來看,一些縣、鄉重點學校、希望小學的情況稍好一點,但有的地方校舍危漏嚴重,年久失修。有的教室光線很差,沒有電燈,門、窗、桌椅都很破舊。教具缺乏,教育方法十分落後。學校缺乏讓孩子們活動、鍛煉的設施和場地。20世紀80年代末興建的校舍中有不少“豆腐渣”工程,新危房出現率每年約為2~3%

《新西部》雜誌2001年2月號上刊登了一則令人感動和心酸的故事。1997年6月的一天,一場暴風雨將陝西省鎮安縣米糧鎮的一所名叫薛礬小學的校舍幾乎摧毀,當時一位叫陳經乾的老師奮不顧身地將60多名學生救出。這所學校自1957年建成後就從未修過,因為漏雨,支撐房子的木頭已經朽得變形,牆壁裂開的縫足有拳頭寬,師生的安全隨時受到威脅,隻有拆除重建才能消除隱患。陳經乾老師為此多次找村幹部要求解決,得到的回答是“沒錢”!。陳老師又三番五次地找鎮領導,領導說“小學的事還得由村上想辦法,鎮上沒有這筆開支”。陳老師隻好去找縣教迎局負責人,負責人說“這事得找鎮上”。陳老師絕望了,他不知道該找誰了。走投無路的陳老師最後隻好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借錢建校!他拿出自己積蓄多年的8000多元錢,並且蒙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恥辱,一個村一個村地、一家挨一家地借錢,終於從24個村、300多戶人家借到近10萬元。新校舍終於在2000年10月建成了。學生們終於可以在安全、明亮的教室裏上課了。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已經56歲、教了30年書、每月隻有500多元工資的陳老師,如何去還這10萬元借款?

3.教師待遇較低問題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他們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各類建設人才的神聖職責,不僅應該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而且應該得到物質上的保障。盡管中央一再強調,不得拖欠教師工資,然而拖欠現象時有發生。據全國教育工會1999年調查,全國在2/3的地區拖欠教師工資。大量代課教師的工資問題尚未得到相應的重視和解決。

據有關報導,陝西大荔縣朝邑中學的老師們有半年多沒發工資了,於是,學校強迫2000多名學生每人交50元,不交錢不讓上課,或不準參加期中考試,甚至還親自動手,從孩子們的兜裏翻錢。為人師表的老師們何以到了這般地步?問題出在哪裏?

老師也是人,他們也要生劃,沒有工資保障,叫他們工追、生活何以為繼?學校老師竟被逼到如此境地,這是做老師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在西部,目前還有多少教師在貧困蕠上掙紮!什麼時候做教師的真正擺脫了貧困,西部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希望,西部的發展才能真正錐到後繼有人!

4.孩子失學嚴重問題

盡管國家從1986年開始推行九年製義務教育,但截止到1999年底,全國隻有80%左右的地區達到了普及。在西部農村地區,由於各級教育經費有限,一些地方的小學生、初中生每學期仍要交200~400元左右的學雜費。這對於那些年均純收入很低、處於貧困線的農戶來說,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因此,一些孩子不得不輟學、退學。有的地方輟學率高達10%以上。貧苦地區中,兒童的在校率較低,其中6~11歲的在校率為81%;12~14歲的為89%;15~17歲的為81%。

享受“義務教育”是每一個孩子的權利。如果他們不能真正享受到義務教育的話,那麼,我們下一代人口的教育水平就很堪憂!西部地區的建設就會缺乏高素質的後備軍。

(三)人才浪費的問題

與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西部地區人才相對不足,但並非沒有人才。西部人傑地靈,具備豐厚的人才資源。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來的支邊建設,又向這裏輸送了大批誌向遠大、腳踏實地、無私奉獻的高素質人才。他們經過艱苦環境的考驗,經過20多年來改革開放實踐的鍛煉,已成為西部地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和西部土生土長的人才一樣,都是西部最寶貴的財富。

據20世紀80年代的有關統計,“三線建設”的幾個重點省份,陝西、四川、甘肅、貴州等,技術人才的數量及占總人口的比例,均在全國居於前列。時至今日,西安、成都、蘭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仍僅次於北京、上海。陝西省的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第三。有這樣一個智力群體,理應活力四射。然而,上述幾省的經濟總量或人均經濟指標卻處於全國靠後的位置。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西部的“千裏馬”為何奮蹄艱難?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人才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著人才閑置的浪費現象,這也是導致人才外流、加劇人才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部本身人才資源的潛力遠遠得不到開發,大多數地方科研成果轉化率不足10%。1995年,“電力變壓器CAD係統”在新疆電子研究所誕生,被認為是新疆“近10年立項的重點科研課題中完成得最好的一個”,“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不久便被列入“九五”國家科技成果推廣計劃。但該所科研人員向有關廠家推薦這個項目時,“有意者”竟寥寥無幾。

與此相似的是,新疆農科院先後研製出的新技術成果,在推廣過程中,也都遭遇重重障礙。比如,獲國家專利的“葡萄促幹劑”,個別管理部門也想依托此產品成立公司,便不給專利所有者頒發有關證件,使本應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難以推廣。

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好本地人力資源,將是西部發展所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人才流失問題

與人才浪費現象並存的是,相當一部分單位和企業麵臨著人才流失。有這樣一句順口溜“80年代的人才跑光了,90年代的人才停薪留職了,新世紀的人才要跳槽了”。

在“九五”期間,新疆流失人才近20萬名;新疆大學每年要走20名碩士或副教授以上的人才。新疆大學數學係有位教授,20世紀90年代初是新疆惟一的博士生導師,在應用數學圖論方麵的研究卓有建樹。因科研經費欠缺,以及家庭生活遇到困難等諸多問題,廈門大學的聘書令他心動。臨行前,他對生活和工作過幾十年的新疆依依不舍,打電話向有關部門傾訴內心矛盾,但無人有“留鳳凰”之意,這位教授隻好含淚離開了西北邊陲,飛向廈門。

年複一年,“孔雀”東南飛愈演愈烈,新疆大學一位經濟學博士生導師說:“伴隨著高校年薪製的實施,新一輪的‘孔雀東南飛’又掀波浪,僅新疆大學就有一批骨幹教師流失。誰不想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近5年來,陝西省畢業的專科生、本科生達16萬多人,而畢業留陝西工作的僅占46%。從西部家鄉考出去的大學生,也很少有返回家鄉工作的。如果連他們都不願意留在西部建設,那還能指望別的地方的人嗎?

應該承認,西部地區大多地域偏僻,經濟不發達,企業改製,下崗分流,政府機關編製凍結,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用人機製不健全,人才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個人發展空間狹小等等,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才流失。

與其他東部、南方發達地區對人才求賢若渴、待遇較高相比,西部地區明顯缺乏對人才的競爭優勢和吸引力,這種差距也許會長期存在。因此,對於西部地區來說,如何製定優惠的政策、有效的措施,來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將是一個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關鍵問題。

三 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思路

西部大開發,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需要大批的各方麵的具有現代眼光、現代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如何將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如何解決人才不足與人才流失問題?如何進行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對待,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一)創造適合人才生存與發展的環境

西部地區缺少人才,實際上與缺少良好的人才成長與發展的環境有關。良驥臥地而憂:“地”該何為?

我們認為,西部地區的有關政府部門應結合實際,眼光向內,穩定現有人才,把他們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積極營造優秀人才能夠施展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的良好環境。應從政策導向、機製創新、地方立法、宣傳輿論等方麵,激活現有智力資源。讓本地的“千裏馬”有著廣闊的馳騁空間。

麵對激烈的人才競爭,麵對開發的大好機遇,西部地區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才為本的觀念,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畏難情緒和依賴思想,以隻爭朝夕的精神,抓好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本地人才隊伍的基本狀況,找準存在的問題,製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和穩定現有人才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