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2 / 3)

油焐具有成形完整、細膩油潤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塊、條、粒的植物原料和動物原料中的幹製類。

烹調程序:原料→入冷油中→中小火加熱→原料成熟→起鍋。

將原料投入多油量的冷油鍋中,緩慢加熱到油溫100℃左右,待原料成熟後起鍋。

說明:油焐的加熱過程中要盡量控製溫度。

2.油浸

油浸是將原料投入到100℃左右的油鍋中,保持油溫,使投入的原料緩慢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與油焐的區別在於,焐是將原料投入冷油中加熱。

油浸具有色澤自然、軟嫩香滑的特點。

選料範圍:小型原料或整形魚類,質地較嫩的動物性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投入已升溫的油中→原料成熟→起鍋。

將原料投入到100℃左右的油鍋中,保持油溫,小幅降溫升溫直到原料成熟,起鍋後調味食用。

說明:①油浸時用油要多於原料,一般為4∶1,使原料浸沒於油中。②有時為保持原料的嫩度,在加工前盡可能不調味,以防水分流失,使肉質變老。

3.炸

炸是將經過加工處理的原料,放入大油量的中高油鍋中加熱至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炸應用的範圍很廣,是一種既能單獨成菜,又能配合其他烹調的技法。一般炸的菜肴由於油溫較高,所以有些原料要掛糊、拍粉,防止水分過多地流失,為此炸法又分為清炸、軟炸、脆炸等。

炸以旺火、中高油溫、大油量、無汁為主要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片、條、塊和整形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投入中溫油中加熱→根據需要二次入油鍋→使原料達到應有目的和要求。

將原料投入多油量的油鍋中,經兩次加熱使原料成熟的加工技法。一般兩次炸法的油溫有兩種,一種是中溫(120~150℃)將原料加熱成熟;另一種是高溫(180~240℃)將原料加熱至脆。

說明:①要形成外脆裏嫩的口感,初次加熱的溫度不宜太高,否則外部脫水速度大於內部成熟的速度,會形成外焦裏生的現象。②為了飲食安全和營養的需要,盡量避免在240℃以上的油溫加熱。③一般對於質地較嫩的原料,加熱時間稍短,使其外脆裏嫩;對於質地較老的原料,加熱時間稍長,使其裏外酥脆。

(1)清炸

清炸是將原料加工處理後,用調味品碼味醃漬,不經掛糊上漿,隻直接用旺火熱油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有時也在原料上塗抹飴糖等調味料,使原料上色增脆。

清炸具有口感清爽,外香脆、裏鮮嫩的特點。

選料範圍:新鮮易熟質地嫩的原料,或是蒸煮酥爛的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醃漬→用中油溫加熱→成熟後起鍋→待油溫升到七成→複炸至香脆→撈出裝盤。

原料用精鹽、黃酒、薑、蔥等調味醃漬,根據原料的大小確定油溫高低,一般控製在六成油溫,投入原料加熱至成熟後起鍋,待油溫升到七成以上,複入油鍋使其至香脆,撈出裝盤。

說明:①清炸原料宜選用黃酒、食鹽醃漬為主,慎用醬油,為防止原料經油炸上色變黑。②整形原料因形體較大,不易熟透,應選用間隔下鍋使之成熟,達到菜肴呈外香脆內鮮嫩的質感。③清炸成菜後是整形原料的要迅速改刀裝盤,及時上桌,保證菜肴質感的食用效果。

(2)幹炸

幹炸是將原料加工處理後,用調味品碼味醃漬,再拍粉或掛糊,投入熱油用旺火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幹炸具有色澤淺黃、鹹鮮幹香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形的、質地較嫩的小型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醃漬後拍粉或掛糊→用中油溫加熱→成熟後起鍋→待油溫升到七成→複入油鍋使之香脆→撈出裝盤。

說明:幹炸油鍋要勤過濾,去盡粉渣等物,防止粉渣焦糊,影響菜肴質量。

(3)軟炸

軟炸是先將原料碼味醃漬後,掛上蛋糊,再用旺火熱油炸製,最後複入油鍋使之香脆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軟炸具有色澤淺黃、外香脆、裏軟嫩、色澤金黃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片、塊、條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醃漬→掛蛋糊→用中油溫大油量加熱使之成熟後撈出→待油升溫後再次入鍋→起鍋裝盤。

小型無骨原料經醃漬後,再均勻地掛上蛋糊,逐個放入四至五成油鍋中,避免相互黏連,待原料定形成熟後撈出,當油溫上升至七成時再次投入油鍋,使之成金黃色後,裝盤。

說明:可配椒鹽味碟,隨菜上桌。

(4)酥炸

酥炸是將鮮嫩原料掛上酥粉糊,或將原料碼味蒸至軟熟或燒煮入味至軟熟,放入熱油鍋內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酥炸具有色澤金黃、表層酥鬆、內部酥嫩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片、塊、條和整形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將生料掛糊(熟料不掛糊)→放入中溫油鍋加熱→定型成熟→待油升溫後再次入鍋→起鍋裝盤。

①將生料掛糊,放入中溫油鍋內炸至外表定型,內部成熟,待油溫上升到七成時再行複炸至表皮酥脆,起鍋裝盤。

②原料醃漬,蒸至酥爛,不掛糊,放入中溫油鍋內,逐漸升高油溫,炸至表皮酥脆,起鍋裝盤。

說明:①一般酥炸的為整形動物原料,在醃漬時可加花椒等增加香味。②可配椒鹽味碟,隨菜上桌。

(5)香炸

香炸是將加工成片、條、球等形狀的原料,用調味品醃漬,蘸幹麵粉,拖蛋液,再蘸上麵包糠(核桃仁、芝麻等)後,用旺火熱油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香炸具有外脆裏嫩、色澤金黃、鬆香可口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片、塊、條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醃漬後→拍幹麵粉→裹上蛋液→蘸上麵包渣→下中油溫初次加熱→待油升溫後再次入鍋→起鍋裝盤。

原料醃漬後,拍幹麵粉,然後裹上蛋液,再均勻地蘸上麵包渣(或核桃仁、芝麻、鬆子等),用手壓實,下四成油溫炸至成熟起鍋,待油溫上升到七成時再行複炸,起鍋裝盤。

說明:①如果是植物、水果原料,則要加快速度,以防內部酥軟。②為了提高速度,可將蛋液加麵粉,增加蛋液稠度,原料直接塗蛋液後,蘸上麵包渣。③可用吉士粉替代麵粉,增加香味。

(6)包炸

包炸是將加工成碎小的原料用調味品醃漬後,用其他原料包裹成形,再用中油溫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包炸具有外形整齊、原汁原味、鮮嫩細膩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碎小的絲、粒、丁、末、泥等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醃漬(或上漿)→用紙等包裹→四成油溫下鍋→成熟裝盆。

將加工成碎小的原料用調味品醃漬(或上漿)後,用江米紙或玻璃紙等包裹成形,投入中油溫至成熟,起鍋裝盆。

說明:①用玻璃紙包裹原料時,應紙上抹油,以免主料與紙相連,影響食用。②用玻璃紙包裹原料時,要留下一個開包的小角,方便食用時打開。③包裹時要求每塊分量一致,大小均勻。④炸製時,油溫不宜過高,否則包裹材料容易爆裂。

(7)卷炸

卷炸是將加工成碎小的原料經調味醃漬後,用豬網油等原料卷成各種形狀,外表掛糊(或不掛糊),然後用旺火熱油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卷炸具有外皮焦脆、裏邊細嫩、口味鹹鮮、色澤金黃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碎小的絲、粒、丁、末、泥等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主料醃漬或上漿→用其他原料包裹→掛糊(或直接)→入五成油溫加熱→成熟裝盆。

①主料醃漬,或上漿或成熟,用豬網油、威化紙、蛋皮等原料包裹後,拍粉掛糊,入大油量五成油溫中,成熟後撈出,待油升溫後再次入鍋,起鍋裝盤(大塊的需改刀裝盤)。

②主料醃漬,或上漿或成熟,用豆腐皮、春餅等原料包裹後,直接入五成油溫使之至成熟,最後升高油溫至表皮酥脆色澤金黃,起鍋裝盤。

說明:一般用豬網油包大卷,卷成後,需用刀尖在表皮上紮幾個小眼,以便於排出氣體,防止炸裂,起鍋後改刀裝盤。

(8)脆炸

脆炸是將原料掛上脆皮糊,投入中火熱油中加熱使之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

脆炸具有色澤中黃、外脆裏嫩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塊、條、丸等無骨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掛糊→中火熱油加熱→成熟裝盆。

原料加工成塊、條、丸等狀,掛上用麵粉、澱粉、植物油、發酵粉、清水調製的脆皮糊,投入中火、熱油鍋內,加熱成熟至中黃色,出鍋裝盆。

說明:脆皮糊多攪容易起筋,不宜掛糊;少攪,會影響炸製品的豐滿度。

(9)鬆炸

鬆炸是將選的原料調味,並掛上蛋泡糊,用小中火溫油加熱至表麵淺黃色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鬆炸具有色澤淺黃、膨鬆綿軟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片、條、塊等小型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小型原料→調味→掛蛋泡糊→小中火溫油加熱→呈淺黃色起鍋→裝盆。

選用軟嫩無骨的原料,加工成片、條,或塊狀,經調味,拍少量的粉,掛上蛋泡糊,用小中火溫油加熱至原料成熟,表麵呈淺黃色起鍋,裝盆成菜。

說明:①蛋清打起泡後,要加澱粉成糊,澱粉多了影響口感,少了使蛋泡缺少支撐,原料難以掛上,成菜後亦難以定型。②鬆炸與其他炸法的不同之處是,溫油加熱,成品不脆。

(10)油淋

油淋是將原料用調味品醃漬後(有些不醃漬),先行成熟,而後置於漏勺上用手勺反複淋入熱油,使之脆亮,裝盆後再淋上味汁的一種加工技法。

油淋具有色澤紅亮、外皮脆香、內部鮮嫩的特點。

選料範圍:多為整形的雞、鴿等禽類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加工成熟→反複淋上熱油(或入中溫油鍋加熱)→使表皮脆亮→改刀裝盆→淋上味汁。

將鮮活質嫩的原料,先用調味品醃漬後(有些不醃漬,有些塗糖漿),先行成熟,再置於漏勺上用手勺反複淋入熱油(或入中溫油鍋加熱),使之表皮脆亮,起鍋後瀝盡油,改刀裝盆,再淋上味汁。

說明:①原料在加工時,要保持原料表皮的完整。②原料表皮塗抹糖稀或醬油時,要求均勻。③味汁一般由蔥末、薑末、醬油、白糖、醋、麻油、味精、鮮湯調製。

4.炒

炒是將小型原料,用少油量,以旺火快速翻拌成熟的一種加工技法。根據工藝特點和成菜風味,炒又分為滑炒、軟炒、生炒、熟炒、爆炒和煸炒等。

炒具有清爽滑嫩、少汁幹香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丁、絲、片、條、粒等小型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加工成小型料→快速加熱→原料成熟。

說明:植物性原料在炒製時一般上漿、不勾芡;動物性原料在滑炒、爆等加工時要上漿,勾芡。

(1)滑炒

滑炒是將刀功處理後的原料,碼味上漿,投入中油量中溫油中,中火加熱至熟,再與配料翻拌並勾芡的一種加工技法。

滑炒具有柔軟滑嫩、芡汁緊包的特點。

選料範圍:選用加工成丁、絲、片、條、粒和花形的動物性生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上漿→滑油→加配料、調料、芡汁翻炒→出鍋裝盤。

原料切配後用鹽、蛋清、芡粉上漿(也有不上漿),投入中、小油量的溫油鍋中滑散瀝油,另熗鍋後放入配料、調料,再放芡汁與原料一起快速翻炒,出鍋裝盤。

說明:也有使用水來替代油加熱的,因為滑炒時的油溫與沸水的水溫非常接近,故效果相仿,且滑嫩不膩,稱之“水滑”。

(2)爆

爆是將原料處理後,投入大油量高油溫的鍋中快速短時間加熱成熟,並用兌汁芡調味勾芡的一種加工技法。根據使用的佐料不同,爆又分為油爆(蒜爆)、蔥爆、醬爆、蕪爆。此以蒜爆為例。

爆具有脆嫩滋潤、汁緊油亮的特點。

選料範圍:選用質地嫩、成熟快的動物性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剞花刀→高溫快速加熱→另鍋烹兌汁翻拌→出鍋裝盤。

將原料剞上花刀(也有少數不剞的),碼味上漿(或不上漿),調好加入蒜泥、鹽、酒、味精芡粉的兌汁芡,要掌握好汁水與濕澱粉的比例,原料入中量高溫的油鍋中快速加熱,起鍋瀝盡餘油,再投入留有底油的鍋內,倒入兌汁芡,快速翻拌起鍋裝盆。

說明:①不上漿的原料,在入油鍋前先入沸水鍋中至使其花紋定型,撈出再油爆成菜。②上漿時濕澱粉宜幹宜少,碼勻拌勻。③在加熱後起鍋要瀝盡餘油,使原料均勻裹上芡汁,最後不淋明油或少淋明油。④成菜達到稠而不幹,芡汁緊包,油亮滋潤,食畢盤內無餘汁為佳。

(3)煸炒

煸又稱幹煸、幹炒,是指將原料,用旺火熱油快速翻撥加熱,使之幹香滋潤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煸炒具有幹香滋潤、酥軟脆嫩、亮油無汁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絲、條、丁的動植物性原料。

烹調程序:選料→切配→滑油→中油幹煸→放入輔料→起鍋裝盆。

選用細嫩無筋的瘦肉或新鮮脆嫩根莖類蔬菜,切成粗細均勻的絲、條、丁狀,炒鍋滑油後,投入原料,用中火熱油(120~150℃)翻炒至幹香,潷出餘油,放入調輔料繼續顛拌均勻入味,起鍋裝盆。

說明:①煸具有不碼味、不上漿掛糊、不勾芡的特點。②煸與爆炒和滑炒的區別在於用油量的多少,煸使用的油量最少,但油溫最高。③幹煸與生炒相似,生料不上漿,但幹煸的時間比生炒時間長。

(4)軟炒

軟炒是指將經加工成流體、泥狀、顆粒的半成品原料,先與調味品、雞蛋、澱粉調成泥狀或半流體,再用中小火熱油勻速翻炒,使之凝結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軟炒具有細嫩軟滑、酥香油潤的特點。

選料範圍:主料有雞蛋、牛奶、魚、蝦、雞肉、豆腐、豆類、薯類等原料;輔料有火腿、菜心、蘑菇等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加工→組合調製→滑鍋下料→和炒成菜→裝盆。

把原料剔淨筋絡,捶砸成細泥(豆薯類預熟後,製成細泥茸),加入雞蛋、澱粉和水攪拌,炒鍋滑鍋後,下多量油加熱至三至五成,緩慢放入調好的原料,用手勺勻速地來回推動,使其凝結,起鍋瀝油,另熗鍋放入輔料、調料、芡汁和凝結成片狀的主料,和勻後出鍋裝盤。

說明:根據成菜是半凝固或軟固體的要求,視主料的吸水性、澱粉的糊化性能,掌握蛋清、牛奶、鮮湯的比例。

(5)生炒

生炒是指將切配後的小型原料,不經上漿、掛糊,直接下鍋,用旺火熱油快速炒製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生炒具有鮮香嫩脆、汁薄入味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絲、丁、片、條狀的根莖等蔬菜類和肉類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加工→切配碼味→滑鍋下料→生炒(加入輔料)→調味勾芡→淋上明油→成菜裝盆。

生料直接下鍋用旺火熱油加熱,加調味料,翻炒均勻,至斷生或剛熟,勾芡或不勾芡均及時出鍋裝盆。

說明:①如葷蔬合炒,則將葷料先行炒熟起鍋,再炒蔬料近成熟時放入葷料一起合炒成菜。②根莖等類蔬菜如需要保證成菜後有嫩脆的口感,烹製前須碼適量的精鹽,碼味的時間不宜過長,不使清香鮮味受到損失,以不滲透出過多的水分為宜。③勾芡要薄,以能蘸味為度。④生炒烹製,一般在烹調過程中迅速使原料受熱一致,以利於保持鮮嫩。

(6)熟炒

熟炒是指將煮熟後切配的小型原料,不經上漿、掛糊,直接下鍋,用旺火熱油快速顛拌,加調配料成菜的一種加工技法。

熟炒具有酥香滋潤、見油不見汁的特點。

選料範圍:主料選用加工成絲、片狀的香腸、醃肉、醬肉、料肉等原料,輔料宜用青蒜、大蔥、柿子椒、蒜薹、鮮筍等香辛味濃鬱、質地脆嫩的原料。

烹調程序:選料→熟處理→切配→滑鍋下料→顛翻烹製→調味起鍋→裝盆成菜。

熱鍋少油中火,將原料反複翻拌,加入調味品、輔料,待出香味後即可出鍋裝盆。

說明:①有些一時不易迅速成熟的輔料,如蒜薹、鮮筍等,可預先加工成熟。②若使用豆瓣醬、甜醬、豆豉等調味品,顛翻至出香味,才有理想的調味效果。

5.烹

烹是將原料經炸或煎,在原料上淋入不加芡粉的味汁,使之入味的一種加工技法。

烹具有外酥香、裏鮮嫩、略帶湯汁、爽口不膩的特點。

選料範圍:選用質地細嫩、粗纖維較少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投入中高溫大油量中快速炸至外脆→瀝盡油→烹入調味汁顛翻入味→出鍋裝盆。

原料改刀成條、塊狀拍粉(或不拍粉),投入中高溫大油量中快速炸至外脆斷生,起鍋瀝盡油,原鍋熗鍋,放回原料,淋入調味汁顛翻入味,出鍋裝盆。

說明:①烹又稱炸烹,俗有“逢烹必炸”之說。②“烹”多選動物性原料,“炸”則加工成段、塊、條等形狀,“煎”則加工成扁平狀。③用於烹菜的複合型味汁有茄汁味、鹹鮮味、糖醋味、家常味、荔枝味等,不加芡粉。④烹法菜肴有時也可以將淋汁的過程移到餐桌上,以增加進餐的氣氛,如鍋巴係列菜肴。

6.溜

溜是將經加工成熟的原料,淋上稠汁,或將原料投入鹵汁中攪拌,便原料入味的一種加工技法。溜菜根據操作和調味不同一般可分為脆溜、滑溜、糟溜、軟溜和醋溜。

溜具有鹵汁較寬、風味獨特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形或整形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投入熱油中加熱→成熟後淋稠汁。

說明:軟溜、醋溜因加工時傳熱介質不同,故在水傳熱法中介紹。

(1)脆溜(又稱炸溜)

脆溜是將加工成形的主料用調味品醃漬入味,掛上水粉糊或拍幹粉等,然後用旺火熱油加熱使之鬆脆,淋上鹵汁的一種加工技法。

脆溜具有外脆裏嫩、味濃汁寬的特點。

選料範圍:質地細嫩的動植物原料。

烹調程序:原料改刀→拍粉(掛糊)→入大油鍋炸至成熟到金黃→起鍋瀝油→另熗鍋後勾調味汁→倒入原料翻拌(或淋於原料上麵)→裝盆。

原料改刀,用適量調味品醃漬入味,拍粉(掛糊),入大油鍋炸至成熟到金黃,起鍋瀝盡餘油,複炸,另熗鍋後勾糖醋(檸檬、甜辣)調味芡汁,倒入原料翻拌(或淋於原料之上)成菜。

說明:①主料一般多加工成片、條、塊、球等形狀,若是整條或整隻的原料需剞上花刀。②多量生產時一般主料先炸熟待用,之後再用旺油複炸,淋汁成菜。

(2)滑溜

滑溜就是將主料上漿,滑油成熟後,調以較多鹵汁並勾芡的一種加工技法。

滑溜具有汁寬滑嫩、鮮香醇厚的特點。

選料範圍:加工成絲、片、條狀的動植物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