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2 / 3)

6.拍粉拖蛋糊

拍粉拖蛋糊主要是用麵粉或澱粉先拍沾在原料表麵(原料必須先煨口醃製),然後再拖上一層雞蛋液的一種掛糊方法。其適用於煎、燜等烹調方法,如幹煎鯧魚、鍋豆腐、煎燜黃魚、油潑魚扇等菜肴。

7.拍粉拖蛋沾料糊

拍粉拖蛋沾料糊主要是將煨口醃製的原料,先沾上麵粉後拖上雞液,再放入各種料中沾黏均勻的一種掛糊方法(麵包糠、椰蓉、芝麻、花生仁、核桃仁、鬆子和粉絲等原料),主要適用於炸,如奶油雞球、椰蓉魚片、芝麻肉條、果仁鴨方、鬆子大蝦、銀絲雞球等菜肴。

8.發粉糊

一種發粉糊主要是用麵粉、發酵粉和水調製而成。適用於酥炸,如苔條拖黃魚。

另一種是用麵粉、澱粉、發酵粉、色拉油、蛋清調製,一般為24∶4∶1∶4∶4的比例加水調成薄漿。習慣稱之為脆皮糊或脆漿糊,其法適用於脆炸,如脆皮大蝦、脆炸鮮奶。

(二)掛糊的操作要領

1.靈活掌握各種糊的濃稠度

糊的使用稠度,主要是根據原料性質、烹調的要求和成品的特點來確定。

(1)鮮嫩或軟嫩的原料,糊應稠些;質較老、含水量小的原料,糊應稀些。因為糊稠可以保護原料中的水分、鮮味和營養成分,使其快速達到酥脆、鮮嫩的要求。反之,糊稀可促使表麵水蒸氣向內傳熱,從而達到酥脆鮮嫩的目的。

(2)冷凍的原料,糊要稠一些;新鮮的原料,糊要烯一些。因為冷凍的原料,內部的水分(結合水、不易流動水和自由水),還沒有徹底緩解過來,易形成失水現象。所以糊必須稠一些,使原料內部水分化解後,形成混合或適度的糊狀。反之,糊要稀一些,來補充原料水分。

(3)掛糊後立即烹調的原料,糊要稠一些;不立即烹調的原料,糊要稀一些。因為掛糊後立即烹調的原料,不受環境與溫度等的影響,水分不會散發。另外,澱粉中的小顆粒還沒有徹底溶解,所以糊可以稠些。反之,糊要稀一些。

2.糊必須攪拌均勻,無澱粉顆粒

調糊時必須先慢後快、先輕後重。因為調糊初期糊不均勻,濃度不夠,黏性不足,所以慢些、輕些攪拌,防止原料調製出容器。等糊調製均勻,具有一定濃度,黏性加強,可以快些、重些攪拌,使澱粉顆粒充分調勻,糊呈均勻的濃稠度。這樣加熱時就不會造成意外現象(炸爆)。糊內要無澱粉小顆粒,成品外觀美觀,均勻度強。

3.糊必須把原料表麵包裹均勻

原料掛糊時,要把原料表麵均勻地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層。這樣加熱就不會造成原料老嫩不均、色澤不均等現象。而且,也避免了沒有包裹起來的地方,容易造成失水、失鮮味、失營養等現象。所以,糊一定要把原料表麵包裹均勻,使成品達到菜肴所要求的標準。

四、上漿技術

(一)漿的種類及其運用

上漿由於使用原料的性質不同、比例不同,飲食業常用的漿有以下五種。

1.水粉漿(濕澱粉漿)

水粉漿主要是用幹澱粉和水調製成稀漿狀,加入在煨口醃製的原料中,拌勻抓透。其適用於溜、炒、汆等烹調方法,如魚香肉絲、家常炒豬肝、汆魚圓等菜肴。

2.全蛋粉漿(全蛋澱粉漿)

全蛋粉漿主要是用全蛋液、水澱粉,加入在煨口醃製的原料中,拌勻抓透。其適用於溜、炒、爆等烹調方法,如溜肉片、錢江肉絲、醬爆肉丁等菜肴。

3.蛋清粉漿(蛋清澱粉漿)

蛋清粉漿主要是用雞蛋清、水澱粉,加入在煨口醃製的原料中,拌勻抓透。其適用於滑溜、滑炒、軟炒等烹調方法,如滑溜裏脊、滑炒雞絲冬筍、糟溜鱖魚卷、水晶蝦仁、四寶炒鮮奶等菜肴。

4.蘇打粉漿

蘇打粉漿主要是用雞蛋清、水澱粉、蘇打粉、水、精鹽和白糖,直接加入原料中(促使原料充分吸收水分,達到嫩化的目的),拌勻抓透。其適用於溜、炒等烹調方法,如蠔油牛肉、尖椒牛柳、五色蛇段、沙茶牛肉串等菜肴。

5.脆皮粉漿

脆皮粉漿主要原料由酵母或發酵粉、麵粉、澱粉、飴糖、水、醋、鹽和油等調製而成。飲食業常用的有三種:

(1)酵母脆皮粉漿。酵母脆皮粉漿主要是將酵母、麵粉、澱粉、荸薺粉、精鹽和水,放入容器內攪拌均勻,靜置發酵4小時左右,使用前加油攪拌均勻。其適用於炸、烹等烹調方法,如炸春卷、香烹鳳尾蝦、炸生蠔等菜肴。

(2)發酵脆皮粉漿。發酵脆皮粉漿主要是將發酵粉、麵粉、精鹽、澱粉、水和油,放入容器內攪拌均勻,靜置發酵4小時左右。其常用於炸的烹調方法,如脆炸肉丸、脆皮大蝦等菜肴。

(3)脆皮粉漿。脆皮粉漿主要是將米醋、水澱粉和飴糖等攪拌均勻,然後抹在半熟或全熟的熱原料的表麵,掛通風處吹幹或晾幹。其適用於炸、烤等烹調方法,如大同脆皮雞、脆皮大腸、微波爐烤雞等菜肴。

(二)上漿的操作要領

上漿前必須先進行煨口醃製(基本調味),然後上漿,調勻抓透。上漿的操作要求如下。

1.掌握各種漿的使用濃稠度

漿的使用濃稠度,主要是根據原料性質和烹調的要求來確定。

質嫩形小的原料,漿要稠一些;質老形小的原料,漿要稀一些。因為質嫩的原料一般含水量較多,吸水性能較差。所以,上漿時漿要稠一些,既可防止原料失水,又能避免脫漿。反之,質老的原料,含水量較少,吸水能力較強。所以,上漿時漿要稀一些,有利於纖維充分吸收水分,達到嫩化的目的。

冷凍的原料,漿要稠一些;新鮮的原料,漿要稀一些。因為冷凍的原料含有較多的水分(結合水、不易流動水和自由水),漿較稠可以調解原料中的水分,形成混合或適度的漿狀,避免原料中的水分流失。反之,新鮮的原料含水量較少,吸水能力較強,漿較稀可以補充原料的含水量,使成品達到軟嫩的目的。

立即烹調的原料,漿要稠一些;等待烹調的原料,漿要稀一些。因為立即烹調的原料,不受環境影響,表麵水分不易失去。而且,原料中的纖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漿稠一些可以保護原料內部水分,避免脫漿現象發生。反之,等待烹調的原料,其纖維有較長時間吸收水分,漿稀一些有利於纖維吸收水分。同時,也受到室內溫度、濕度等方麵的影響,漿稀一些有利於等待烹調。另外,等待烹調的上漿原料,最好表麵抹上一層油脂,一方麵可以避免水發蒸發,另一方麵也有利於纖維充分吸水。

2.掌握上漿的順序

上漿的原料一般以雞蛋液、澱粉等為主,這兩種原料由於性質的不同,上漿的順序也有先後。上漿的原料,一般在上漿前先要煨口醃製(料酒、精鹽、蔥薑汁、味精等)。因為鹽是電介質,具有滲透性,促使了煨口醃製的調料與原料內部水分的綜合,形成了原料表麵的黏稠度。而雞蛋液具有良好的親水性,上漿時加入雞蛋液,雞蛋液的水分與原料表麵的黏稠度馬上融合,產生膠粘物質而包裹在原料表麵。澱粉在冷水中呈粉末狀的懸浮物,親水性能較差。所以,必須後加澱粉使澱粉與膠粘物質攪拌均勻,形成一層混合狀的保護層。這層保護層在一定溫度下就會產生糊化作用(56~80℃),形成原料表麵柔軟滑嫩的黏性物質,有利於保護營養成分和水分的流失。

3.掌握上漿的時機與均勻度

上漿的時機與均勻度也影響著成品的質量。這是因為上漿一般都需要煨口醃製,然後再用雞蛋液、澱粉攪拌均勻,形成一層保護層。這層保護層裏的澱粉與膠粘物質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融合的程度,所以,必須有一個靜置過程,使膠粘物質與澱粉顆粒有充足的融合時間(即提前時間)來滿足上漿的要求。還有,上漿必須均勻,使漿口均勻地包裹在原料表麵,防止加熱時因上漿不均勻而產生失水、失鮮味、失營養的現象。

五、勾芡技術

勾芡就是根據烹調的要求,在菜肴接近成熟或成熟裝盤後,將調好的粉汁淋入鍋內,使湯汁濃稠以增加對原料附著力的一種操作技術。芡,就是用水把幹澱粉稀釋成粉汁(水澱粉),水澱粉在一定的溫度下糊化,形成一定黏性物質。勾芡是否合理、恰當,對成品的質量要求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一)勾芡的作用

1.能增加菜肴的滋味

勾芡能增加菜肴的滋味,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第一,由於原料內部的呈鮮味物質與調味品均溶於水。在烹調中為了加快烹調時間,往往需要添加鮮湯等,促使原料成熟和入味,由於加熱時間短,溶於湯汁中的鮮味和調味品不能馬上被原料吸收,使鮮味與調味品的滋味均溶於湯汁中。第二,原料本身的吸附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所有的鮮味和調味品滋味吸附進來,相對來講滋味不濃,通過勾芡促使湯汁黏稠度增大,吸附力增強。這樣就很容易使菜肴的表麵均勻地吸附著芡汁,使菜肴具有滋味。所以,勾芡是形成菜肴滋味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