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尚書右仆射溫彥博也表達了與魏征、長孫無忌相似的看法,認為吐蕃大軍行進方向示定,且其有使團入朝請婚,此時派大軍攻擊,實在是不妥。
連朝中武將,也對行蹤未定的吐蕃人進行攻擊,持保留意見。理由是吐蕃所居的土地,都是異常高寒之地,相比較青海附近,吐蕃高原不適合人居住,大多地方也不適合放牧戰馬,取之無用。
一些有劍南之地呆過的武將,深知那一帶環境的惡劣,要在高原上與吐蕃人進行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那我方定是處於劣勢的。吐蕃那一片地方,實在是過於陌生。
“陛下,臣建議,我方軍隊做好應戰的準備,嚴密監視吐蕃人的動向,若其對我邊境進行攻擊,我們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將吐蕃大軍殲滅在邊境之地,不必勞師遠征,”刑部尚書李道宗提議道。
接著又有一些朝臣出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沒有人支持李業詡的觀點。
“朕覺得任城王此議甚可,吐蕃人遠道而來,定是人困馬乏,在探知其具體方位,並對我進行攻擊後,我們再派遣大軍攻擊,爭取一舉將其擊潰,吐蕃人無論是進退之路,都沒有我方來的便捷!”待再沒有朝臣出來奏議後,李世民說了自己的意見,“令各邊州守軍加強防衛,派出斥侯,密切監視周圍的情況,嚴防吐蕃人的攻擊,但不得輕易出戰!特衛全軍在訓練過程中,作好應戰的準備!”
麵對朝堂上基本一致的意見,李世民也是如此說,想必皇帝也沒有打算進入吐蕃高原攻擊吐蕃大軍的打算。
朝堂上壓倒性的反對對吐蕃進行先發致人的戰爭,連李世民也不支持,李業詡沒法,無力抗爭。
散了朝,李業詡灰溜溜地回了營,重新交待蘇定芳和鄭仁泰此行任務,不隻訓練,還要做好戰鬥的準備,布置完事項,再去找李靖問詢。
李業詡所搜集的吐蕃情報,及吐蕃一些地方的地形情況,因為數量眾多,還有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李業詡隻得結合後世記憶裏的青藏高原地形,進行校對,再作繪製。這次李業詡把所有吐蕃的情報,還有都帶去交與李靖過目,並把朝堂上發生的情況也詳細地說了,討教對策。
更出乎李業詡的意外,李靖也不讚成派遣大軍進入吐蕃高原與吐蕃大軍對戰,理由也是吐蕃高原環境太過於惡劣,我軍士兵大多未經曆過這樣高地的訓練,且高山峽穀不計其數,大多地方都沒有常居人口,後勤補給異常艱難,無法保證數萬人軍需之用,且不能就地補充,恐怕未戰就先潰敗。
以逸待勞,在吐蕃人行進幾千裏過程中,派遣特戰隊員對其進行騷擾性的襲擊,使吐蕃人疲憊不堪,待吐蕃大軍抵達我方邊境附近後,再與之作戰,那我方就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因,爭取集中兵力,殲滅其大部有生力量。
聽李靖一番說明,再結合所知道的後世青藏高原地情況,李業詡也明白過來,在無法對吐蕃高地進行征戰的情況下,在家門口等著吐蕃人的到來,也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李業詡在得到李靖的指點,再得到李世民的授權下,命令所有的特戰隊員和即將完成訓練任務的情報人員隨特衛大軍一道,往疊州一帶出發,進入吐蕃高地,偵探情報,並對吐蕃大軍進行襲擾。
李業詡嚴令部下,要求特戰隊員和情報人員們不惜代價,探聽吐蕃大軍的情報,早一步打探其行進方向和最終的目標地,並在我軍未做好攻擊準備前,用小規模的襲擾方式遲緩吐蕃人的行進速度。
以李業詡的想法,在吐蕃大軍行進過程中,截殺所有吐蕃人派出的斥侯,讓其無法探知情報,再對其進行襲擾,延緩吐蕃大軍的行進速度,爭取在冬天來臨之前,不讓吐蕃大軍抵達他們的目標地,讓吐蕃大軍在高原上過冬。
無論吐蕃人如何適應高原環境,但青藏高原的冬天還是異常恐怖的,就讓那惡劣的天氣去削弱吐蕃人的戰力吧。
李業詡相信,與吐蕃的戰事即將發生!
特衛軍在蘇定芳和鄭仁泰帶領下,在四月底從長安出發,而其他近兩千人,留了下來,作為李業詡應急之用,裴行儉也被李業詡留了下來。
五月,李世民下發詔命,正式公布組建情報院,以李業詡為院正。情報院隸屬兵部,但隻對皇帝負責,兵部尚書無權幹涉事務。
同時解除侯君集軍器大匠職,以軍器監少監李業詡領軍器監大匠,以將作監少匠閻立德為軍器監少匠,主爵郎中閻立本補閻立德職為將作監少匠,陳天寧為正六品上的軍器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