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到製鞋的那個庭院。一個太監事先去通報慈禧將駕到,以便大家作好準備。
製鞋的作坊在平台下麵。女孩子們住在兩個側廳,工作是在正廳。兩位老姑娘負責全麵照顧,她們監督每一步做法,檢查每個針法是否正確。關於這方麵,慈禧向我們介紹了很多。
"給我做一雙鞋大約需要一個月,"慈禧說。"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這些姑娘都是優秀的藝術家。她們先在白紙上設計鞋樣。設計時要仔細考慮很多問題。首先確定跟的高度......"
於是她就解釋這跟--或者稱為滿洲高跟。它是在鞋底的中心,而不是在鞋跟上。這樣穿鞋的人就像踩著小高蹺走路。跟的高度大約在三英寸到五英寸間,形狀也略有些變化。鞋跟上必須有裝飾品,通常是各種顏色的玻璃珠,這樣在太陽下它們就會閃光,像鑽石似的。鞋跟底下要墊好多層布,當然這些布都是用線納在一起的。這布墊的作用就和現代的膠皮跟一樣,是減少震動的。
鞋的主體部分就更講究了。鞋上繡著各種圖案,從鳳凰到花卉。鞋麵是用緞子做的,用絲線繡花。這種絲線非常細,這就可以明白製鞋工人的眼睛為什麼後來都不好了。
她們進入鞋"廠"的正廳。看了工人們用的各種工具。慈禧讓一名領班把設計好的鞋樣拿來給她看。驚歎設計者的精巧手藝。有些圖樣畫得那麼逼真,簡直能使人感到可以從紙上拿下來穿上。鞋樣上的花樣顏色和最後製成後送慈禧審視的鞋完全一樣。慈禧看過後往往叫送到鞋庫去,而且以後可能再也沒有要來穿過。但是如果某一雙鞋她特別喜歡,她就記住了,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她會命令取這雙鞋來。
在正廳裏,工人們坐在像織布機一樣的繡架前麵。一間屋裏有很多台這樣的繡架,每台都有一名工人使用。架上緊緊地繃著一塊塊緞子,每塊緞子約兩英尺高,三英尺寬。從緞子的頂部到底部布滿了花卉圖案。她們站在那裏看,就可以看到鞋子在工人們靈巧的手指下漸漸成型。在慈禧麵前,繡工們不敢抬起頭,實際上為了看清那些精細的圖形,她們的頭必須低得幾乎貼近那些緞子。鞋的輪廓已經畫出,要繡什麼圖案也已經選定。比如說,要繡李花,那就要用軟白紙把李花圖案按原設計樣分毫不差地剪下來,放到鞋麵的適當位置上,再用細絲線把它固定好。這一切都做好之後,就把一盆真正的李花放在繡工身邊,讓她模仿真花的顏色進行刺繡。
不管真花的顏色深淺變化如何細微,她都要把它模擬下來。刺繡的方法是用一根極細的針配上合適的線沿著花樣的邊緣一針一針地繡,每繡一針就要抬頭看看真花,看她所用絲線顏色深淺的變化是否正好和真花完全一樣。
固定在布料上的白紙花樣必須用絲線完全包住,一點都不能露出來。繡好的花像浮雕似的突起在緞子麵上,非常逼真,好像能從緞子上拿下來似的。
這些製鞋工差不多一輩子都是幹這同一件工作。不知道她們究竟快活不快活。不過她們好像快活。據一個領班說,她幹這工作感到很快樂,她喜歡做漂亮的東西。這也是學習藝術的一個機會,這些工人們都為自己的技藝而感到非常自豪。不過這也沒有什麼關係,隻有慈禧能看到她們的工作,而且很多鞋都是送到鞋庫裏,除了那兩個管鞋的太監外,誰也看不到。
這些女孩似乎對結婚和生孩子都不感興趣。那些緞子就好像是她們的丈夫,那些絲線就是她們的孩子,這兩樣她們都喜歡。但是即使是這樣,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在一件工作上,這種生活方式也是很單調的。當她們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幹這種細工了,她們就呆在宮裏,什麼也不做,一直到死。她們年輕時幹的那些工作足以抵償老來的消費了。
這一點,人們都能理解,也都佩服她們年輕時能用一塊緞子和幾束絲線做出如此神奇的產品來。
一塊緞子上有好幾雙鞋樣。當第一雙繡完後,就要把緞子的位置挪一下,使第二雙鞋的位置近在手邊。或許這雙鞋設計的花卉是荷花,那麼也一樣先要用軟紙把荷花的圖案剪下來,然後把新鮮的荷花放在繡工旁邊做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