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7年至1984年,鄧小平在參與主持和主持軍委工作期間,就我國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現代化,提出了一整套的方針,並具體地指導了陸、海、空的現代化改進方針。除上述之外,鄧小平還強調了加強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精簡軍隊,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等等。這些方針的貫徹實施,使我國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前進了一大步。1984年的國慶大閱兵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證明。
1984年10月1日上午10時許,鄧小平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了講話。10時23分,分列式開始。在八一軍旗的引導下,三軍儀仗隊首先通過檢閱台,緊跟而來的是軍事院校方隊、步兵方隊、水兵方隊、空降兵方隊、女衛生兵方隊、武裝警察方隊和男女民兵方隊18個徒步方隊,後麵是24個機械化方隊。其中空降兵方隊特別引人注目。他們身著藍軍褲、綠軍衣,頭戴野戰鋼盔。空降兵是一個負有特別重要使命的兵種。現代立體戰爭中,已經沒有通常所說的前方、後方,甚至對方首都都在敵人有效射程之內。僅僅幾分鍾、幾十分鍾;運輸機就可以把部隊重裝備投到敵方的任何部位,所以新中國誕生的空降兵這一兵種,使命重大。
這時,鄧小平所乘的黑色“大紅旗”敞篷檢閱車平穩地駛上東長安街,鄧小平舉起右手向嚴整的受閱部隊致意。
他操著清晰、濃厚的四川口音向指戰員們問候:“同誌們好!”“同誌們辛苦了!”“首長好!”“為人民服務”的回答聲此起彼伏。
當九輛大型牽引車運載著3枚戰略導彈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時,引起了人們熱烈的歡呼聲。與此同時,反坦克導彈、火箭布雷車、裝甲運輸車、新式坦克、自行火炮、岸艦導彈、潛艇和地空導彈、中、遠程導彈和戰略火箭同時出現。這些第一次公之於眾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全部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這充分地顯示了我軍空前強大的陣容。
隆隆的車聲尚未遠去,天空中突然傳來了震耳的呼嘯聲。空軍轟6型、強5型、殲7型等組成的飛行編隊,呼嘯著從天安門上空飛過。
10時56分,整個閱兵圓滿結束。此次閱兵共有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民兵共103701人參加,各種火炮126門,坦克119輛,裝甲輸送車86輛,火箭布雷車18輛,反坦克導彈36套,戰略導彈11枚,各種戰術導彈117枚,各種槍支6429支,共組成了46個閱兵方隊。閱兵式顯示了建國以來,我國自行研製的各種先進現代化的裝備,顯示了“文化大革命”後中國軍隊新的風貌,顯示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力量。
1984年11月1日,即國慶大閱兵的一個月以後,中央軍委在京西賓館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議一個驚人的戰略決策——裁減人民解放軍員額100萬,軍隊減到300萬。
1984年11月1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發表了90分鍾的講話,再次強調了軍隊體製改革和進一步實行精簡整編的必要性。鄧小平闡述了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論斷後指出,整天誠惶誠恐的,怎麼能安安心心地搞建設,把我們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更不能搞全麵改革,也不可能確定我們建軍的正確原則和方向。我們既然看準了這一點,就犯不著花更多的錢用於國防開支,要騰出更多的錢來搞建設,可以下這個決心。
198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支持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主動幫助解決好部隊幹部職工的安置和精簡整編中出現的問題。
7月10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在軍內會議上指出,軍隊改革體製,精簡整編的方針,原則主要是實行精兵簡政,提高質量,把重點放在改善武器裝備和提高人的素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