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大檢閱——1984年國慶閱兵式(3 / 3)

7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關於尊重愛護軍隊,積極支持軍隊改革和建設的通知》,要求全黨、全國人民理解改革、精簡軍隊的重大意義,從各方麵支持軍隊的改革和建設。

裁軍的方略出台了,1985年成了中國的裁軍年。

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各級人民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人民軍隊的體製改革和精簡整編工作順利展開。

軍隊這次體製改革、精簡涉及麵很廣。從大軍區調整、部隊編減、機關撤並、幹部減少,到縣市人民武裝部劃歸地方建製,邊防部隊移交公安部門等,都有比較大的改革。精簡的重點是機關和直屬單位,尤其是解放軍各總部、國防科工委、大軍區、軍兵種機關及直屬單位,要減少層次,撤並機構,降低部門單位等級,要淘汰陳舊落後的裝備,封閉部分軍事設施。要調整軍隊的編成比例,加強諸兵種合成。要使改革體製、精簡整編與提高幹部素質相結合,加強幹部訓練,促進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因此對全軍來說,幾乎每一個人都麵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與被選擇,這是一次從上至下的“全方位波動”。

在這次精簡整編中,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大軍區的一大批老同誌顧大局、識大體、主動讓賢,當“開明人士”,表現出很高的覺悟,很高的風格,為全軍樹立了榜樣。軍隊廣大幹部戰士顧大局、講團結、守紀律,堅決服從和執行精簡整編方案。

地方各級政府和各族人民群眾克服困難,挖掘潛力,努力做好軍隊離休幹部和退役戰士的安置工作。對軍隊轉業幹部,各地熱情歡迎,積極接收,

認真培訓,合理使用,使他們成為國家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作分配上,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給予適當照顧,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經過軍民齊動員,上下齊努力,到1987年,百萬大裁軍的浩大工程順利完成。軍隊規模大為壓縮,共裁軍以上單位31個,師、團級單位4000餘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機關人員減少近一半。全軍編餘幹部共筋多萬人,到1986年底安置37萬人,加上1987年轉業12萬人,共安置約50萬人。由於裁員中幹部的比重增大,官兵比例由原來的1∶1.45降低到1∶3.3。

軍隊編製也有較大變動。大軍區由原來的11個合並為7個,解決了有些軍區戰役縱深,獨立作戰能力弱的問題。軍隊的高等學府由原來的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三院分立合並為綜合一體的國防大學,以改變高級幹部培訓分散多頭的情況,以培養軍事、政治、後勤兼備的高級領導人才。

陸軍的軍編成集團軍,加大了特種兵比重,提高了合成的程度,增強了整體威力和作戰能力,實行軍士製度,將軍隊內部管理的76種幹部職務改由軍士擔任,以穩定技術骨幹。縣市人民武裝部門改歸地方建製。

裁軍百萬,對節省軍費,支援國家的經濟建設,減輕人民負擔,意義重大。同時,更有利於改善武器裝備,提高部隊戰鬥力。現代戰爭情況瞬息萬變,作戰空間擴大,若軍隊機構臃腫、行動不快、決策不快,就難以打勝仗。兵貴精而不貴多,鄧小平指出,減少一百萬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通過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100萬兵員的裁減,以及相應的整編調整,人民解放軍正在有效地、逐步地建設成一支機構精幹、指揮靈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快速、效率很高、戰鬥力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