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當年慈禧到東陵來謁陵,守護大臣傷透了腦筋,不知道拿什麼來招待吃夠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想來想去,他們覺得當地有一種用綠豆麵做的食品慈禧可能沒有吃過,於是就給老佛爺呈了上來。
慈禧嚐了一口覺得很新鮮,可是想吃第二口的時候,礙於宮裏有不允許多吃同一道菜的規矩,想撤下去又不忍心,一時間為難起來。在大臣要把它撤下去的時候,她含糊地說了一句:“先放著吧,擱著吧。”其實是她還想嚐嚐這道菜。誰知慈禧身邊的守護大臣馬上跪下來,說謝老佛爺恩典賜名,從此這道菜就得名“擱著”。
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具有滿族風味的食品在與東陵相臨的其他村落裏卻找不到蹤跡。為什麼距離如此相近,飲食習慣卻如此不同呢?
不僅是飲食,清東陵之內村莊的瓦房與普通農村的瓦房也有很大區別。在瓦房的角上都會有一道很粗的長簷,而房頂的煙囪都加了一個四角的蓋子。當地人把它叫做“和尚帽”或者“相公帽”。更為奇怪的是,這裏的村民把他們居住的村落叫做“圈兒”。
原來這些村落曾經是清朝東陵的管理機構“陵寢內務府”的營房。裕陵是埋葬乾隆的陵墓,裕陵“大圈兒”就是專門為裕陵服務的內務府營房。實際上,在東陵的每一個帝後陵寢周圍,都有一個專門為其服務的圈兒,它們合稱“八圈兒”。住在各圈兒的內務府人滿語稱為“包衣”,也就是皇家的奴仆。他們的工作就是打掃、清理大殿,籌備和製作祭祀相關的物品。在東陵內,隻有他們用圍牆圍起來的營房是有人氣的陽間,出了圈兒便是那些皇帝皇後陰魂的領地。這些營房有個特點,就是沒有正房,因為居住在這裏的內務府人員都是為皇帝皇後妃子服務的,身份屬於奴仆,地位低下,所以不設正房。現在,圈兒牆已經非常少見,東陵目前也隻幸存一堵圈兒牆了。
在清東陵之內的南新城村,有一位名叫趙瀛洲的87歲老人,據說他就是守陵人的後代。趙瀛洲說,他的祖上是景陵的總管,在清代這是世襲的官位,世襲五品章京。
老人曾經賣字為生,但有一個怪脾氣,自己定好的價格向來不許別人還價。他經常說:“我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你看著合適你就買,不合適就拉倒。”由於他的固執,好多次生意都沒有做成。但是對於他來說,賺錢還不是最重要的。趙瀛洲的父親從小就告訴他,賣字是文人的末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為之。盡管趙瀛洲也曾經有過非常窮困的時期,但是堅持賣字不還價在他看來是為他和他的家族保留了最後的一點尊嚴。
趙瀛洲祖上看守的景陵就是埋葬康熙的陵墓。雖然守陵人是奴仆,但是他們的生活一度非常優越。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他們花錢有俸銀,吃飯有俸米,居住有公房,家裏遇有婚喪嫁娶之事可以報請賞銀。嘉慶四年開始,朝廷為了優待陵寢官員,對文職六品以上的官員還給予雙倍的俸祿。清帝退位之後,根據優待條件中的有關條款,清東陵的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製。
但是,他們的這種風光生活並沒能一直延續下來。隨著清政府的垮台,這些昔日閑散無憂的守陵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趙瀛洲的記憶中,朝廷俸祿隻按數發放到民國五年,之後就開始減少,到民國九年隻剩下五成。守陵人已難以維持生計,民國九年以後,他們甚至見不到俸祿的影子了。
這些世襲的守陵家族,不會耕作,不會種田,沒有生活能力,沒有經濟來源,隻能背井離鄉,賣兒賣女。有的人跑到唐山、撫順下煤窯;有的人變賣房產,在關帝廟裏居住,甚至在村邊的坎子裏挖個坑,在裏邊穴居。麵對生活的劇變,大多數昔日的守陵人離開了清東陵,曾經幽靜神秘的帝後陵園成為一座不設防的荒園。昔日過慣了寄生生活的守陵人麵臨著生存的危機,他們開始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世代看守的陵寢。
看守陵寢的一些官員開始監守自盜,把陵寢內存放的珍珠、玉器和金銀器偷出來,到市場進行變賣,以維持生計。這之後的幾年中,東陵的各種盜案不斷發生,幾乎所有的陵寢均遭盜掘,不能幸免。當地居民眼見護陵官員們的行徑,也不甘心過捉襟見肘、背井離鄉的生活,於是紛紛湧進陵區,群起拆毀殿庭,肆意盜賣陪葬品。
在這樣一群守陵人的守護下,東陵如同等待瓜分的肥肉,向垂涎欲滴的匪賊們敞開了自己的大門。東陵的大限已在眼前。當孫殿英終於躊躇滿誌地站在慈禧陵地宮的入口,當工兵群情激奮地撞開了厚重的石板門,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暢通無阻——這是一處不設防的寶藏。
香魂一縷歸何處
難以在清東陵中保全的不僅有慈禧太後墓和乾隆墓,還有神秘的容妃墓——有人說墓的主人就是那個著名的維族女子香妃。民間傳說中的香妃是乾隆平定回部叛亂時搶進皇宮的,據說她原本是回部酋長的王妃。香妃天生麗質,體有異香,深得乾隆皇帝歡心。但是她性情剛烈,忠於故主,時刻都想殺死乾隆,為親人報仇。太後擔憂皇帝的安全,於是趁乾隆去郊祭時,令香妃自殺。乾隆因此大病一場,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