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清東陵:難全生前身後名(2)(2 / 2)

而曆史上的容妃則是乾隆的41位妃嬪中唯一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生於新疆葉爾羌部,祖上是伊斯蘭教的一個首領。她的叔父和兄長因為配合清廷平定霍集占叛亂有功,被召到北京受封。她也隨兄來京,恰巧被乾隆看中,選入後宮,被封為“貴人”,頗得聖寵,數年後又被封為“容妃”,一生尊崇無比,死後葬於清東陵。

那麼,這座容妃墓到底安葬的是不是傳說中的香妃呢?

徐廣源曾擔任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負責人,20世紀70年代,他進入文管處工作,現已退休。他在1979年親手解開了這個謎團。

1979年10月,工人們正在維修墓頂,有個女工從台階上路過,突然發現幾個條石掉下去了,出現一個大洞。這個洞就是當年的盜陵人留下的盜洞。

於是,徐廣源和同事們立刻請示了東陵管理處的領導,經領導批準,他們搭好梯子準備深入地宮進行清理。

他們下到地宮之後,發現石門以內都是約二十厘米深的灰漿和泥漿,人無法通過,於是隔一段就在灰漿裏擺放一個大磚頭,然後在磚頭上麵鋪上竹排子和腳手板。研究小組的成員就這樣踩著腳手板,一點點走進地宮。

徐廣源和同事們越來越靠近容妃的棺木,他們相繼找到了腿骨、上臂骨、胸骨,卻唯獨沒有發現頭顱骨。如果沒有頭顱骨,就還是不能準確判斷墓主人的身份。

徐廣源不甘心,他站在腳手板上,用鐵鍁在灰漿泥漿當中搜尋,突然感覺到灰漿裏邊有一個硬物。他用鐵鍁把硬物撈到眼前,蹲下來用手伸到泥漿裏一捧就捧了出來,果真是一個頭顱骨。當時小組成員都非常興奮,容妃墓地之謎終於有了新的突破口。

在接下來的搜尋中,他們又找到了一條花白的發辮,一個吉祥帽和幾塊哈達的殘片,還在棺槨上發現了一段用金水寫的阿拉伯文字。之後,徐廣源與他的同事們將容妃墓中搜尋到的頭顱骨拿到北京找有關專家鑒別,對文字進行破譯。經專家翻譯,這段阿拉伯文字正是《古蘭經》中的一句話——“以真主的名義”。至此,容妃墓之謎終於得以破解。

由此看來,這位回部女子是在後宮中平靜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東陵的陵區內有一座小小的廟宇,叫做二郎廟,裏麵供奉著二郎神。據老輩人講,當初是因為對麵有座山叫猴山,清朝的統治者認為隻有二郎神才能鎮得住山上的孫猴子,所以大清國才不會翻天。若幹年後,姓孫的果然把大清國攪得天翻地覆。有人說這姓孫的是孫殿英,他挖開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被後人叫做“東陵大盜”;也有人說這姓孫的是孫中山,他徹底推翻了滿清王朝。曆史有無數的懸案,而唯一確定的,是封建帝王生前身後難兩全的尷尬處境。

三百年的大清基業已煙消雲散,生前一手掌控國家命運的帝王生前身後事如今隻是電視劇中的演繹和茶餘飯後的笑談。時光的巨輪碾過曾經的“風水寶地”,唯獨留下這百孔千瘡、靜默無言的清東陵。

行走視點

白洋澱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莊)就有人類活動。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己,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了現在白洋澱的143個澱泊。

白洋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葦蕩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遊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

享譽中外的“全魚宴”是白洋澱飲食文化的具體體現。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在《歲月情緣》中就有過這樣的描述:“……也難忘在那一天,鄉親們用新麥磨麵烙的大餅和堆得高高的一大盤用剛從澱中撈上來的魚做的香嫩爽滑的魚片。”足見這道菜以其特有的色、香、味留給人的長久回味。

白洋澱的葦席以曆史悠久、皮白質柔而聞名,如安州的“州席”、關城的“花邊席”、邊村壘頭的“小邊席”都是席中的上品,遊人不妨帶一兩張回家,既可留作紀念,又可饋贈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