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清東陵:難全生前身後名(1)(2 / 2)

慈禧屍身上下左右放滿了寶物之後,又蓋上了一件軟金絲精工細作的金陀羅尼經被。 官員又捧出四升珍珠寶石全部填入棺內,而後又放入8匹玉製金馬,18尊玉製羅漢。據估算,這一棺奇珍異寶價值五千多萬兩白銀,僅慈禧身穿的那件繡珠服褂就價值白銀265萬兩,而當時清朝庫存白銀還不足7000萬兩。 慈禧墓中隨葬的這些珠寶足可再建四座同樣規模的慈禧陵。

如此極盡奢華的陵墓,自然引人探求究竟。20世紀80年代,當考古專家終於深入地宮,親手打開了慈禧的棺蓋時,卻隻見一條黃緞大被把棺底蓋得嚴嚴實實。黃緞大被的中央蓋著一件藍色坎肩和一件黃緞的長袍。被子下邊是一具完整的幹屍,皮已經貼在骨頭上,上身裸露,下身穿著一件褲子,褲子上麵繡滿了壽字,一隻腳光著,另一隻腳穿著白襪子。屍體表麵初看是完整的,但實際上已經非常酥脆,用手輕輕一按就會斷裂。這就是慈禧的遺體。那麼,一棺的奇珍異寶究竟在何時流向了何處呢?

“簡葬”招災

一棺的奇珍異寶,背靠的卻是支離破碎的江山。自以為掠盡天下珍奇,從此可以駕鶴仙遊的慈禧太後,萬萬不會料到,僅僅20年後,一位和她同樣善於橫搶暴掘的大盜,辱了她的大清朝,毀了她的聚寶棺。

1928年,軍閥孫殿英指使部下盜掘了慈禧陵和乾隆陵的地宮,據說拉走了20輛大車的殉葬寶物,慈禧陵一片狼藉,傳說慈禧的屍身被四分五裂,不堪入目。

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不堪此辱,派人第二次安葬了慈禧。盡管從這以後的半個世紀,一直沒有不速之客再次開啟這具棺木,但20世紀80年代大白於世的慈禧陵卻也早已不是珍珠如土金如鐵的奢華墓園。

多年以來外界眾說紛紜的謎團終於解開了。然而,對於更多想深入了解東陵的人來說,這也許僅僅是個開始。有一個問題總會被眾人提到,為什麼清朝的地下宮殿如此容易被盜掘呢?

據傳,清朝的帝王確信自己的統治穩如磐石,江山可以萬代流傳。事實上,這種虛張聲勢的自信並不能讓帝王們高枕無憂,順治、乾隆都曾向下屬或後輩闡述過“厚葬招災”的道理。他們認為,簡葬才能求得身後的安穩。

“簡葬”之“簡”,自然不是與當時生活在顛沛流離中的百姓相比——和明代的皇陵相比較,清陵的確可以說比較“簡樸”。比如清帝王的隨葬品主要起到在屍身周圍填補棺縫的作用,而在明代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隨葬品則有26個大陪葬箱。相比之下,清朝帝王可確實稱得上是簡葬。除了陪葬品相對簡單之外,清陵地宮建造得也比較淺,在地表與地下水層之間,因此經常發生滲水。而明陵一般都有十幾米的深度。

然而,“簡葬”非但不能如願免災,反倒給盜墓者提供了方便。據研究人員勘查,隻有清初順治皇帝的陵寢沒有發現被盜的痕跡。因為清初按照滿族的習俗實行火葬,傳說順治的地宮中隻保留了他的骨灰,這算得上是真正的簡葬了。而清東陵其餘八個帝後的陵墓均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盜掘。

孫殿英盜墓的時候,沒找到地宮入口,於是指使士兵們亂挖一通,但仍然毫無頭緒。他就找了一位老守陵人,嚴刑拷打,逼問出了地宮的入口就在影壁下線正中的地方。盜賊發現價值連城的地宮寶藏居然近在咫尺,豈能善罷甘休,迫不及待地直接從挖開的入口跳了下去,進入地宮,為所欲為。

而乾隆墓被盜時,盜匪打不開最後一道石門,便用炸藥爆破,之後大水湧出,眾人入內發現原來是乾隆的棺木頂在石門上。

棺木是安放在棺床上的,不僅如此,四個卡棺石已經將其牢牢固定。那麼,為什麼棺木會自行移動到門口呢?難道真像有人傳說的那樣,乾隆爺顯靈了?

東陵文管處文研室主任李寅認為,外棺長期在雨水中浸泡,已經糟朽了,卡棺石也就失去了作用,於是棺槨脫離了卡棺石,漂浮起來。

那麼,作為大清皇帝眼中的風水寶地,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居然如此輕而易舉地為人所盜掘,有一個問題總會被眾人提到,難道清東陵沒有守陵人嗎?如果有,東陵盜案發生的時候,他們又在哪裏?

曆史陰影中的守陵人

今天的清東陵已經成為旅遊的好去處。陵區內的村莊有許多別具特色的餐廳吸引了眾多遊客。

有一種特色菜叫“擱著”,說起這個名字,還有一番不同尋常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