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陝西省興平縣馬嵬鎮的貴妃塚中,長眠著一代佳人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對於這位曾經占盡世間風流的絕世美人來說,真是成也高力士,敗也高力士。親手將佳人送上不歸路,高力士心中未嚐沒有痛惜絕望,然而,一世心係帝王家,平生唯以玄宗意,自他選擇效忠年輕有為的臨淄王之日起,便也同時選擇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道路。不惜一切為玄宗謀劃設計、矢誌不渝地效忠玄宗,這種亦仆亦友的關係一直延續到了他們生命的盡頭。
當後世念誦著《長恨歌》,傳頌著玄宗與貴妃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的同時,高力士充當的始終是一個終結了這段美好感情的不光彩的角色。
悵望千秋一灑淚
往事越千年,殘陽下的泰陵依然孤寂、蒼涼。
作為大唐的盛世皇帝,唐玄宗有五十多個兒女和數以百計的大臣,可他死後,孤零零的泰陵卻為何隻有高力士一人陪葬?
作為陪葬的高力士墓也簡陋到了極點。較之許多王公大臣的豪華墓葬——多墓室結構、隨葬品豐盈、彩繪極其絢爛,高力士墓的隨葬品卻十分寒酸,並且隻有一間墓室,這與他生前的身份——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驃騎大將軍無疑極不相稱。
根據曆史學家的考證,高力士墓的寒酸也在情理之中,一切源於晚年的墓中陪葬品樣式簡單他已經從權力的巔峰跌落下來。
公元756年,玄宗的兒子李亨稱帝,是為肅宗。造成安史之亂的李隆基被尷尬地推上太上皇的位置。四十年太平天子,到頭來卻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而追隨左右、忠貞不渝的老臣隻剩下一位,也就是高力士。
玄宗返回長安後,這種君臣相依為命的日子也沒過多久。公元760年,一代名宦高力士走上了流放之路。他被當政的肅宗皇後張良娣和太監李輔國貶謫到湖南巫州,今湖南黔城。
一向居廟堂之高,一旦處江湖之遠,巨大的人生落差讓從來不是文人、也不做無謂感慨的高力士提筆寫下了一首詩——《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年邁的高力士以薺自喻,說自己在長安、洛陽時地位很高,流放巫州卻無人理睬,自己人雖不在主人身邊,但忠心和骨氣永不會改變。所謂丹可磨而不可奪其朱,石可破而不可奪其堅,忠誠的高力士在顛沛流離之中仍舊不改初衷。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不久後他就又回到了玄宗身邊,但這一次卻是泉下相見。高力士流放巫州兩年後,玄宗便在孤寂中病逝了。玄宗對殘酷的王權鬥爭和親情泯滅的現實徹底絕望了,遺詔中他沒有讓任何子女或大臣死後相伴,唯獨讓高力士一人陪葬。此時,唐代宗已經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身在千山萬水之外,獲悉玄宗駕崩、令其陪葬,高力士悲痛至極,絕食七日,麵朝北方哀慟嘔血而亡。代宗聞訊,複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於是,孤獨的泰陵有了唯一一座陵墓的陪葬,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實現了誓死追隨的人生承諾。
一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根據考古專家們對高力士腿骨的研究數據和墓誌銘的記載,畫家屈泉聲描摹出了他心中的高力士。畫卷中神采奕奕的高力士決非民間認為的猥瑣不堪的小醜,而是一位奔行騎射、身材魁梧的威武將軍。
有曆史學家這樣評價,他是有著複雜出身、淒苦經曆,具備遠見卓識和清醒頭腦,但同時也對唐朝由盛轉衰負有一定責任的一代宦官。
還有曆史學家這樣劃分,中國曆史上的宦官有兩種類型,或者說起到了兩種不同的作用,一者製造禍亂,如趙高、劉瑾、魏忠賢等;一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功勳卓著,如蔡倫、鄭和。高力士也許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作為對中國唐代開元盛世有一定影響的曆史人物,應該得到一個比較公允客觀的評價。
從高力士的墓誌銘中,今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高力士:他有無數人性的弱點和曆史的局限性,但他在唐王朝的中興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唐代宮廷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殘酷政治鬥爭中,他對唐玄宗至死不渝的忠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而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深厚情誼,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仆,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朋友的情誼。
行走視點
楊貴妃墓在興平市西門外的馬嵬坡,距馬嵬火車站約兩公裏。現存的墓是一個小陵園,來此首先看到門樓上刻著“唐楊氏貴妃之墓”。進門正麵是一座三間仿唐獻殿,建築高大壯觀。殿堂之後是墓塚,占地1畝,高3米,墓頂及周圍砌以青磚。前有一小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墓地周圍有回廊,廊壁上嵌有大小不等的三十餘塊石碑,刻有曆代名人遊曆後的題詠,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不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