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與天子比鄰的高力士墓(1)(1 / 3)

他是隋朝名將的後裔,卻賣身為奴,成為宦官。他是唐朝天子的家奴,卻得以官封一品,位極人臣。他打破了唐代太監不能超越三品的舊製,卻從未專權擅權、結黨營私。他深謀遠慮,曾規諫皇帝興利除弊、任賢除奸,卻在民間留下了諂媚奸滑的小醜形象。他曾親自見證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千古傳頌的愛情佳話,卻也親手將一代佳人送上不歸路。生前的榮光,身後的淒涼。空留一座陪伴於泰陵之側的墳墓,默默講述著那些鮮為人知的過往。

導讀:

泰陵,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身後居所。千年以來,隻有一座墳墓默默守候、陪伴著孤寂的泰陵。是什麼人如此幸運,在封建王朝時代竟然得以葬於君王之側?他生前是何種身份,贏得帝王信賴,死後又獲此殊榮?往事越千年,拂去曆史的塵埃,真相正等待我們去親自揭開。

與天子比鄰的高力士墓

1999年3月的一個深夜,陝西省蒲城縣山西村,兩個盜墓賊試圖打開位於村口的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墓。

劇烈的爆破聲驚醒了村民,盜墓賊聞風倉皇逃遁……

這是什麼人的墳墓,裏麵藏有什麼寶物,竟然引來了盜墓賊的深夜光顧?

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山西村是一個移民村落,因祖上是明朝初年從山西遷居而來,所以得名“山西村” 。村子的西北1.5公裏處就是大唐盛世皇帝李隆基的長眠地——泰陵。而村口的這座古墓據說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淒風衰草,古墓盡顯落寞。

雖然那次盜墓未遂,但盜賊炸出的盜洞仍在。在古墓裏沉睡的主人,為什麼孤獨地陪伴了泰陵千年?

當地人說,從小時候開始就知道這土堆子是個塚子,小孩子們上去玩耍,老人就會說,不要上去,那是唐朝時候有名的公公高力士的墓。

在蒲城縣堯山,每年春季舉行的廟會上,都會有這樣的秧歌表演——明皇出遊。在民間文藝中,但凡有明皇和貴妃戲,就必然有大太監高力士。站在皇帝身邊的那個小醜扮相的太監在中國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傳說中,他為李白脫過靴子,他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紅娘,唐明皇賭氣將貴妃休回家,還是讓他去接回宮……

然而,山西村的這座毫不起眼的古墓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之墓嗎?在古代的中國,但凡皇帝、權貴之家的大型墓葬都會設有神道和神道碑,神道兩旁分列石人、石馬,而神道碑則記載著墓主人的生平、身份。那麼高力士墓的神道和神道碑又在哪裏呢?

經考古人員確認的高力士神道碑所在的位置,如今早已不見了石人石馬,隻留下零零散散的鄉村土方。據當地文物專家介紹,20世紀70年代曾經在這裏挖出了古墓的神道碑,現被移至蒲城縣博物館。

這塊神道碑高約4米,氣勢軒昂,為公元777年唐代宗時期所立,碑額題為“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上簡明記載了高力士曾服侍過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代皇帝的經曆,享年79歲,至於生平履曆的細節則語焉不詳。

李隆基與泰陵: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共在位44年。景龍四年(710年)與姑母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誅韋後,擁戴其父李旦為帝,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禪即位。

玄宗即位後,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賢臣,使得開元、天寶年間出現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百姓富足的盛世局麵,即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統治後期耽於享樂,寵愛貴妃楊玉環,寵信並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導致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走向衰落。

被兒子肅宗李亨尊為太上皇的李隆基晚境淒涼,獨居太極宮甘露殿,鬱鬱而終,死後葬於泰陵。

泰陵位於蒲城縣東北15公裏處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38公裏,設置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為中國古代著名帝陵。

據此,文物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認定這座古墓確為高力士墓,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沒有發掘。鑒於這次盜墓已使古墓遭到破壞,陝西省考古所於1999年被迫對它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麵對即將開啟的高力士墓,我們不由心生好奇:作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太監之一,他的墓葬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裏麵會藏有何種寶物?而太監與普通人的墓葬又會有哪些不同呢?

泰陵文物管理所所長王興民回憶了當年進入高力士墓道的情景。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但造墓時所填充的熟土和地下未被動過的生土的痕跡依舊涇渭分明。下葬時搭杠子下滑的痕跡形成了兩條土槽,這是千年前下木棺床時留下的。考古人員正是順著這兩條槽,除去了填埋的熟土,順利進入了塵封已久的墓道。在墓道的牆壁上,人們發現了放置陪葬品的壁龕,但是壁龕裏本該有的陪葬品卻已經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