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李隆基接受父親睿宗禪讓,即皇帝位,卻遭到了姑母太平公主的竭力反對。高力士再次幫助李隆基密謀策劃,先發製人,一舉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亂,掃除了王朝安定的隱患。之後,高力士擢升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
這兩次事件之後,高力士平步青雲。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高力士為心腹。
此時的高力士已可謂權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他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玄宗統治後期,日常朝廷奏報和公文,都交由高力士處理,並聲言:“力士當值,朕寢乃安。”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巴結,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人也都爭先與高力士結交。
天寶初(742年),高力士被加封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天寶七年,加封為驃騎大將軍,其炙手可熱之勢非王侯能比。
這樣一位因富於謀略、功績顯赫而位極人臣、權傾一時的人物,為何在後世人心中卻成了一個猥瑣小人的形象?
今日蒲城民間藝人演出的皮影戲,還有刻畫李白醉酒賦詩、高力士為其脫靴的內容。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曆史學家對它的真實性卻並不認可。
唐史專家們說,李白是個才華橫溢、狂放不羈的文人,高力士對他應該很尊重,但還不至於親自為他脫靴;即使李白醉酒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高力士也很可能一笑置之,命身邊的小太監代勞,不大可能因此發生無謂的矛盾。脫靴的故事很可能出自民間的杜撰,而非史實。
也許是因為民眾太過喜愛那“舉杯邀明月”、仙風傲骨的浪漫詩人,也許是因為民間對太監原本就缺乏好感,更何況是這樣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將軍。於是,高力士在民眾中間的形象就變成了一個給詩人脫靴的奴才小醜。
但曆史學家們同時指出,高力士的言行也並非無可指責,比如正史和民間就都記載和流傳著他敲鍾納賄的故事。高力士曾經在長安修建了一座寶壽寺,然後大宴百官,宣布寶壽寺大鍾乃吉祥之物,誰願敲一下,交禮錢十萬。一些官員平日趨奉尚且唯恐不及,今日有這樣一個拍馬的良機,誰肯放過?於是高力士敲鍾又“敲”出了一座寺廟,真可謂是快速斂財之道了。
唐代為興建寺院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高力士以此法集資,為佛教斂財,在他看來,應該是一種功德。盡管這種行為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唐代宦官的腐敗風氣,其後也不乏效尤者。
流傳於民間的高力士的劣跡,還包括他幫助年過花甲的唐玄宗從兒子李瑁身邊奪走了兒媳楊玉環。公正地說,身為皇帝家奴,高力士再放肆,也不敢慫恿皇帝行此逆倫之事。然而,他也沒有違逆君王的權力,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奉旨行事,幕後主謀自然是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玄宗皇帝。然而,奪子之妻的行為畢竟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不容,在封建時代,恐怕很少有人敢直接指責有此行為的皇帝,於是矛頭轉向了皇帝的“幫凶”高力士,種種責難非議紛紛落到了他的頭上。
玄宗贏得美人歸,夜夜“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這時,沒有人會想到,一手促成玄宗與貴妃愛情佳話的高力士,在十年後卻又無奈地充當了縊殺美人的“凶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被這突如其來的變亂驚得措手不及。安祿山、史思明轉眼攻陷潼關,危及皇都長安,作慣了太平天子的玄宗皇帝已不複昔日臨淄郡王的勃發英姿,倉皇出逃,亡命蜀地,將棘手的爛攤子留給了兒子李亨。一行人浩浩蕩蕩到達馬嵬坡,六軍將士卻駐馬嘩變,自行處死奸相楊國忠,並脅迫玄宗賜死楊國忠之妹貴妃楊玉環,是為“馬嵬之變”。
驚慌失措的楊玉環沒有想到,最終說服皇帝舍棄自己的竟然是引她步入深宮的高力士。
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高力士就曾多次警示玄宗應提防安祿山心懷叵測,擁兵自重,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可惜,安享盛世的皇帝始終未予重視。
這時,麵對軍士嘩變,玄宗始終猶疑難決。知其甚深的高力士於是進言,內有兵變,外有強敵,這樣的緊要關頭,若以國家利益為重,就該當機立斷,舍棄美人,挽救江山,遲一步則再無回天之力!玄宗審時度勢,知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但終究不忍心將心愛的妃子交給外麵的將士,於是命高力士縊殺貴妃。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一代佳人殞命馬嵬坡,玄宗悔恨交加,對高力士言道:“悔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