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壁龕裏曾經擺放有陶俑、粉彩俑、玉石俑,以磚封砌,外層繪有壁畫。壁畫的內容是唐代名將、開國元勳秦瓊和尉遲恭的畫像,也就是守護的門神,他們負責守衛墓主身後居所的寧靜。
考古人員還沒有進入墓室,就看到了墓道盡頭殘破淩亂的痕跡,可以斷定此墓已經被盜,並且盜掘痕跡年代久遠,隻怕在漫長的歲月中還不止被盜過一次。穿過長長的墓道和三道石門到達墓室,人們果然在墓室裏發現了三處盜洞。
年代最早的那次盜墓,盜墓人首先帶走了墓中價值最高的金銀隨葬品。而後,從石門進入的另一夥盜墓人發現早已有人捷足先登,於是推倒並砸爛了墓主人的棺床,又把墓室翻了個底朝天。
通觀墓室,可以看出,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唐時期的墓葬。上有磚積式穹頂,下有青石板做的棺床。天圓地方,暗示了古人的宇宙觀。而墓室的牆上原本繪有描摹唐代生活的各種壁畫,在歲月的侵蝕下也早已脫落。
由於高力士墓在曆史上屢遭盜劫,墓中葬品已所剩無幾。但是,考古人員卻在令人惋惜的一片狼藉中發現了一些特別的東西。
在清理墓室的過程中,人們零星地發現了人的頭蓋骨殘片、下頜骨殘片和股骨殘片,這些骨頭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韓康信老先生的鑒定,屬於一位老年個體,年齡在60到70歲之間,可以初步確定為高力士的遺骨。
據此,我們完全可以想見當年盜墓時的情景:後來的盜墓人辛辛苦苦進入了墓室,卻沒料到一無所獲。在黑暗的墓室裏,他們發瘋般地尋找財寶,甚至惱羞成怒地將棺床上的骨架拖到了地上,高力士的遺骨就這樣撒落了一地……
根據墓中找到的腿骨,可以約略計算出高力士的實際身高在1.75米左右,而且身材魁梧。這與《新唐書》關於高力士身高七尺半的記載相符,但卻明顯與民間流傳的高力士形象大相徑庭。
人們心目中的高力士,往往像京劇名段《貴妃醉酒》中的那樣,手執拂塵,唯唯諾諾,逢迎著主子,是一個典型的奴顏婢骨的小醜形象。
直到現在,陝西蒲城山西村的村民們依然覺得,戲曲中那個奸臣樣的太監,給李白脫靴,和楊國忠是一號人物,就是曆史上真正的大宦官高力士。
這個民眾心中的形象顯然等待著更多考古發掘結果的證實。
高力士墓中的金銀財寶已被盡數盜走,但考古人員卻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盜墓者不屑一顧的珍寶——墓誌銘。墓誌銘是古代墓葬習俗中隨棺材一起埋在地下,用於記載墓主人生平的碑刻,是作為死者的履曆表承送給陰曹地府的閻羅王的。所謂“蓋棺定論”,指的就是墓誌銘。
令我們吃驚的是,這塊珍貴的墓誌銘明確地描述了一個完全不同於民間說法的高力士。
墓誌中寫道:“其寬厚之量,藝業之尤,宣撫之才,施舍之跡,存於長者之論,良有古人之風。”意思是說,高力士為人寬厚,有雅量,文武才華非常高,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能力也很強,樂於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長者好評,頗有古人的高風亮節。可以說,對高力士的評價極高。
然而,古人墓誌銘多有溢美之辭,甚至虛美隱惡,那麼,這篇墓誌的可信性又有多少呢?
根據唐史專家的結論,當高力士去世的時候,唐玄宗和唐肅宗父子二人都已去世,玄宗之孫代宗已經繼位,對於一位早已失勢的前朝宦官,已經沒有必要再進行任何吹捧讚美。所以,這塊墓誌既為同時代人所撰寫,又是在高力士失去權力後的評論,內容的可信度很高,堪稱公允的身後評價。
一世心係帝王家
據《舊唐書》記載: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祖先世居嶺南,是南北朝和隋朝時期嶺南十八州的總管。到了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馮盎歸順中央政府,被封為耿國公。所以,高力士本是隋朝名將的後裔。但他少年時代因政治株連,遭遇了抄家之禍,父親馮君衡獲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年僅10歲的高力士免死被閹。嶺南招討使李千裏為宮中挑選太監,選中了聰穎過人的高力士,將他送入深宮,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宮廷生活。
那麼,這個原本姓馮的孩子為何改名高力士呢?
《舊唐書》中說,他入宮後,因為機警聰明、身材魁梧被武則天賜名“力士”。後因小過一度被逐出宮門,並被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二人結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一年多後,又被召回宮中,從此改為高姓。
史書記載,高力士由罪人之子而平步青雲並非依靠阿諛奉迎,卻是依靠了聰明才智和審時度勢之能。真正奠定他政治生涯根基的事件是他幫助當時還是臨淄郡王的李隆基平定了韋後之亂和太平公主之亂,並最終輔佐李隆基登上了帝位。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被皇後韋氏毒死,韋後欲效法武則天,陰謀篡位。當時身為臨淄郡王的李隆基發動政變,得到了高力士在宮中的支持響應。
高力士挑選手下聰明大膽、身強力壯的宦官組成了一支隊伍,與李隆基的軍隊裏應外合,共同起事。他暗中打開了皇宮北門,李隆基率軍從北門攻入,由高力士引領,到了韋後居處,除掉了韋後、安樂公主和韋氏黨人,一舉平息韋氏之亂。李隆基之父唐睿宗李旦複位,立李隆基為太子。高力士因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