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道內的壁畫,幅麵寬大,色彩豐富,布局對稱,青龍、白虎、朱雀、祥雲這些象征帝王威嚴的圖案給考古隊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因為壁畫的內容和規模頗有帝王威儀,憲陵的發掘對研究唐朝帝陵具有重大意義,迄今為止,唐朝的皇帝陵墓還沒有一座真正被打開過,人們都想知道,大唐的地宮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李憲墓墓道東壁正中所畫的青龍圖案,麵向南方,奔騰在五彩祥雲之上,烏黑的眼睛神采飛揚,張大的口中吐出鮮紅的舌頭,全身披滿翠藍色鱗片,脖頸上戴著彩帶項飾,背脊兩側點綴紅色描黑邊朵狀花紋,腹下及四個爪心都是金紅色,真是色彩斑斕,威風八麵。
與青龍相對的西壁上畫著一隻奔騰跳躍的猛虎,昂頭翹尾,瞠目吐舌,通身黃白相間的條紋,使這隻獸中之王與現實形象有所不同。可惜白虎頭頂及身體的部分畫麵因長埋地下,被水浸泡而塌毀,為這幅六米長的藝術巨作留下了不能彌補的缺憾。
李憲墓壁畫的驚人之處還不止於此。墓道內有一幅高大的仕女圖,初見仕女圖,大家都被驚呆了,沒想到惠陵中有這麼高大的壁畫。雖然人物的下半身被埋在兩米厚的淤土層下,但還是能看到她完整的上半身,由此可以推斷壁畫應該是很高的。如此高大的墓室壁畫顯示著墓室主人的高貴地位和身份。
羯鼓伴橫笛
當考古隊工作人員探測到第一個過洞時,在西側的第一個壁龕裏發現了兩件不尋常的文物。第一件是一對陶鼓,當時它們被埋在淤土下。這一對陶鼓,體長35厘米~40厘米,鼓身束腰,線條精致,兩邊大,中間小,像喇叭一樣張開。鼓身通體描繪了很漂亮的彩繪;金紅色的底子上有白色的圖案,紅底於內,白披於外,似著了一件白色衣裳,考古學稱為“白衣”;白衣之上又用橘紅、白、黑、綠畫出一朵朵美麗團花。鼓的兩頭原來繃有皮革鼓麵,但是現在皮麵已經腐朽,隻剩下扣壓皮麵的鐵箍在。以兩個製作精美的陶鼓為隨葬品,這在其他墓葬中是非常少見的。從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做工可以推斷出,應是實用物品。經查證,這兩個陶鼓叫做羯鼓。
眾所周知,陝西人愛打鼓,著名導演張藝謀通過申奧宣傳片將這個信息傳遞給世界。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陝西人愛打鼓。今天,在蒲城的大小村落裏和廟會上,各種各樣的腰鼓和大鼓,依然是鄉裏的老少爺們兒和姑娘媳婦展示才藝的最佳樂器。這種山野村夫的娛樂,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其實在一千多年前,打鼓曾經是流行在宮廷中的一項時尚娛樂項目。而它的流行和推廣恰恰應該歸功於唐玄宗李隆基。
《舊唐書·中玄宗本紀》記載:“(玄宗皇帝)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史界稱他為音樂皇帝。他不但可以填詞作曲,還特別擅長打羯鼓。玄宗擅長打羯鼓,這和他年輕時的經曆有關,玄宗年輕時曾在潞州一帶任職,打羯鼓成為他非常喜歡的娛樂活動。羯族源於小月支,曾附屬於匈奴,魏晉時這一族人進入中原,定居在上黨郡(今山西潞城),與漢人雜居。他們的文化、習俗、音樂和樂器,也隨之傳入中土。唐代是一個兼容並包的時代,外來文化在這裏與本土文化相融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胡樂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李隆基回到長安做起了皇帝,便把這項手藝也帶回了長安,因為是皇帝所好,羯鼓便很快在宮廷和貴族間盛行開來。唐玄宗當時是善打羯鼓的高手,他的羯鼓技藝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當時宮廷中有個名叫李龜年的樂師。他有兩個兄弟,一個叫李彭年,一個叫李鶴年,二人都以才學名世。三兄弟中,鶴年寫得一手好詩,善唱;彭年善舞,而龜年則善打羯鼓。有一次宮廷演奏結束後,玄宗問龜年:“卿打多少杖?”龜年回答:“臣打五千杖。”玄宗說:“你不如我,我可以一口氣打完三個豎櫃中存放的樂譜。”可見玄宗皇帝是當時打羯鼓的頂尖高手,連樂師也不得不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