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還不止於此。緊接著,六個壁龕裏相繼出土了馬、駱駝、胡人、騎俑、跪拜俑共870件陶俑作品。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個匍匐在地的人物跪拜俑。此俑全長1米有餘,高47厘米,頭戴唐朝文官官帽——進賢冠。它麵龐清秀豐滿,神情謙恭,身穿紅色大袖官袍,腰間束帶,正五體投地地跪拜於地,雙手合於麵前,手中原本執有一枚笏板,因年久而朽壞,隻留下雙手合攏處的長方孔。在古代,赤足進見是一種禮貌、尊敬與真誠的表現。從官袍下,可以清晰看到跪拜俑的兩隻赤裸的腳底板輪廓,可見這位身穿紅袍的文官是虔誠地光著腳跪拜主人的。
說到跪拜俑的來源,還要追溯至武則天時期。那時,在山西、河北的一些鄉紳、財主墓葬中,出現了一種特殊造型的陶俑,它們身形矮小,身穿奴仆服裝,匍匐在地,連頭都不敢抬起,一副極為順從謙卑的奴仆形象。那麼在皇室,朝廷命官不也相當於皇家的奴仆嗎?所以在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一些大型的皇族墓葬裏,很可能都有這種跪拜俑隨葬。
然而迄今為止,出土的跪拜俑畢竟很少,像“讓皇帝”陵中這樣精工細做、如此大氣的跪拜俑尚屬首例,所以就顯得尤為珍貴。
一千多年過去了,讓皇帝惠陵地宮內的金銀珠寶、珍稀物品雖被盜墓人搶掠一空,但牆壁上的巨幅圖畫和壁龕中的大批陶俑,以及散落於土層之下的精美羯鼓,都是歲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如今,大唐盛世的光焰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暗夜中,李憲墓裏的巨幅壁畫、陶俑和羯鼓如一線光亮,照見了那個盛世的一個精彩側影,由此,後人揭開了“讓帝讓位”之謎。
在封建皇室紛繁複雜的爭鬥中,權力的爭奪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李憲退而守拙,讓出王權換取了一生的安寧,這不僅需要審時度勢的大智慧,更可貴的是虛懷若穀的大胸襟。他以一己之功成就了天下,也成就了中國古代一段輝煌的曆史。
行走視點
蒲城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裏;北依白水、銅川,距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陵100公裏,南接渭南,距聞名中外的西嶽華山120公裏。
蒲城縣曆史悠久。夏商屬雍州,周封賈國,春秋屬晉,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稱蒲城,唐名奉先,宋後名蒲城至今。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
橋陵是睿宗李旦墓,建於蒲城西北15公裏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豐山氣勢雄偉,諸峰自西向東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山形凝重,山勢巍峨,蔚為壯觀。
蒲城人傑地靈,物產豐富。蒲城酥梨,果大形美,果麵金黃,皮薄肉白,酥脆味甜,多汁爽口,含糖量高,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椽頭蒸饃是蒲城特有的傳統食品,距今已有兩百餘年的製作曆史,內酥外光,色味香俱絕,曾作為貢品上貢皇家。
水盆羊肉以蒲城的最為出名,起源於明朝崇禎年間,味道極其鮮美,被慈禧太後賜名為“美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