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讓帝與惠陵(2)(2 / 3)

玄宗喜愛的羯鼓為什麼會放在李憲的墓室裏,這裏麵究竟隱含著什麼深意?清理完壁龕後,堆放在陶鼓旁邊的漆皮提醒了考古隊,答案就在其中。

距李憲惠陵大概一千多米的地方有一座荒塚,這座立有大唐長公主碑的荒塚就是李憲的妹妹,代國長公主李華的陵墓。在這塊墓碑上記載了李憲、李華兄妹在一次武則天的生日宴會上由大哥李憲領頭編創歌舞為武則天祝壽的場景。這祖孫三代看似祥和,但是在大唐曆史的映照下卻顯得格外脆弱,從玄武門事件到他們的奶奶武則天改唐為周,再到韋後殺夫弑君,這些泯滅親情的事情都是為了爭奪王權。這些尚未長大的孩子並不知道,多年以後,當他們麵對王權爭奪時,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

然而,曆史的悲劇並沒有重演。史書中記載,後來李隆基登上皇位後,記取了前朝宮廷流血爭鬥的慘痛教訓,特別注意兄弟間的團結和感情,再加上對兄長讓位之恩的感激,他便在興慶宮修建了一座花萼相輝樓,意為兄弟間如同花和萼一樣不可分離。又特地縫製了長枕大被,經常和兄弟們同床共眠。李氏兄弟五人個個精通音律,唐玄宗喜歡打鼓,他的哥哥李憲擅長吹橫笛。兄弟倆是非常默契的搭檔。於是玄宗經常召集弟兄,一起歌舞彈奏,增進兄弟間的感情。然而,就在這李隆基精心營造的和諧氛圍中,卻恰恰因為李憲的笛子掀起了一場危及兄弟感情的風波。

據說,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將自己的幾個兄弟召集到一起,和往常一樣,在一張特大號的床上鋪上大被長枕,兄弟五人都在床上同睡同飲。就在這次兄弟聚會時,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喜歡上了精通音律、才藝頗佳的李憲。於是將寧王李憲吹的紫玉笛偷偷藏起拿走,於無人處獨自吹弄,以訴衷腸。唐朝詩人張佑曾有詩“梨花靜院無人見,閑把寧王玉笛吹”,說的就是這件事。

沒過多久,李隆基就獲悉了楊貴妃私藏寧王玉笛一事,不禁醋意大發,但是鑒於大哥讓位之賢,李隆基並沒有驚動李憲,而是遷怒於楊玉環,盛怒之下,把楊玉環趕回了娘家,後來在高力士的撮合下,楊玉環才得以回宮。

然而,李憲是敏感的。這一支笛子引起的風波,為李憲敲響了一記警鍾,使他更加深居簡出,遠離朝綱和社稷了。

無論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其中所反映的唐玄宗與李憲的兄弟深情是毋庸置疑的。

後來李憲因病而亡。李憲死後,玄宗十分懷念大哥。然而,陰陽兩隔,絲竹隻是昨日歡,容顏依稀在夢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心愛的羯鼓陪葬於哥哥,羯鼓伴橫笛,就好像自己陪伴在大哥身邊,聊以慰藉。兄弟深情昭然可見。

當年這支橫笛被放在漆盒裏同羯鼓並排放在龕內。很多年過去了,笛子朽壞了,而羯鼓由於是陶製的,所以保存至今。

今天,在李憲的墓室裏,人們還能從壁畫上看到手握橫笛的男子形象,這些印證了“讓皇帝”喜愛吹笛的史實。

隨葬的跪拜俑

發掘工作依然在繼續,當墓道西側的第二個壁龕打開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打開一條穿越時空的曆史通道。撥開這些塵封了千年的泥土,一個個色彩奪目,神態安詳的仕女俑驚現在人們眼前。這些仕女體態豐盈、麵目俏麗,出土時服飾色彩清晰可辨。這一件件生動傳神的作品裹挾著唐風唐韻,再現出一幅開元盛世的繁華盛景。不同尋常的是,這些陶俑是張隊長從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來所見到過的最大的唐代陶俑。其中最高的竟然達到17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