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讓帝與惠陵(1)(1 / 3)

李憲將帝位讓給了弟弟李隆基,這一讓,讓出個開元盛世,不失為明智之舉。曆史上主動讓位之人大都會得到後世的褒獎,比如上古的伯夷、叔齊,春秋的吳季子……由此李憲也得到極大榮耀。史書讚曰:“謙而受益,讓以成賢。唐屬之美,憲得其先。”

導讀:

陝西省蒲城縣西北有一座皇陵,陵前碑曰:唐讓帝惠陵。翻開大唐皇帝列表,並沒有這位讓帝。但是查閱史書,唐朝,被封為“讓帝”的隻有一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憲。李隆基兄弟,感情至深。常常是李隆基擊羯鼓,李憲吹笛,一派和樂融融的景象。開元二十九年,李憲病故,李隆基萬分悲痛,追封為讓皇帝,依帝陵製而葬之,並把自己心愛的羯鼓與大哥的笛子葬於一處,表示兄弟生死不分離。隻可惜惠陵後來遭遇盜掘,千百年來曆經風雨洗禮,惠陵地宮如今是什麼樣子呢?

讓帝與惠陵

中國人自古就有事死如生的傳統。上達帝王,下至百姓,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死後世界的幻想。所以封建皇帝有個傳統:一即位就忙著營造自己的陵墓。

翻開浩瀚的中國曆史長卷,當數大唐王朝最為輝煌。這個影響了全世界文明進程的朝代留下了無數精神和物質的遺存,其中唐帝陵可謂曆代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天下唐陵歸陝西”,大唐天朝從公元618年至907年,290年間共有21個皇帝在位。除昭宗李曄葬在河南偃師、哀帝李 葬在山東菏澤外,其餘19個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關中這片土地之下。踏上渭河流域這片土地,就好像是將一部中國曆史抵在了腳下,生命也和這曆史連成了一個整體。

在唐代隻有帝王墓葬可以稱“陵”,其他人的墓葬隻能稱“墓”。而唐十八陵中,有一座陵寢卻十分特殊。它叫做“惠陵”,可是埋葬的卻不是皇帝;它的主人被稱做“讓帝”,可是唐朝曆史上卻沒有記載這樣一位皇帝。這位讓皇帝的背後隱藏著一段曲折的曆史。

獨一無二的“讓帝”

這座特殊的陵墓就建在陝西蒲城境內。墓室外立有一塊石碑,上麵刻有“唐讓帝惠陵”幾個大字。“讓帝”是一個聽起來讓人感到陌生的稱謂。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曆史中,“讓帝”隻有這麼一個。他,就是唐睿宗的長子,把江山社稷,權力和榮耀拱手讓給弟弟李隆基的李憲。而這個情願放棄至高無上的皇權的李憲,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把權力讓給自己的弟弟呢?

唐讓帝惠陵

關於李憲生平,在新、舊《唐書》中均有詳細記載。他是睿宗皇帝李旦的長子,生於公元678年,原名李成器。開元四年,即公元716年,為避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後的尊號,才改名叫李憲。

李憲的生母是睿宗第一個皇後蕭明順治皇後劉氏,所以李憲是睿宗皇帝李旦名正言順的嫡長子,也是玄宗皇帝李隆基同父異母的大哥。在睿宗首次即位的文明元年(684年),李憲被立為皇太子,當時他隻有6歲。後來武則天自己登基稱帝,建立大周,降睿宗為皇嗣,李憲為皇孫。長壽三年(694年),16歲的李憲改封壽春郡王,並入朝為官,但所任官職都是沒有實權的文職散官。

武則天時代的大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同時宮闈內的政治鬥爭也是十分嚴酷的。

在武則天執政初期,李氏宗族子弟的反武鬥爭此起彼伏。其實早在武則天登基稱帝之前,這場血腥的宮廷爭鬥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