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飯後,夫妻二人又來到後花園賞蘭,趙明誠想扳回一局,於是巧製一謎,搖頭晃腦吟出:“我有一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新郎自以為這下定能難倒嬌妻,誰料天資巧慧的李清照嫣然一笑:“郎君,且聽奴家以謎猜謎。”旋即也吟唱了四句:“我有一物分兩旁,一旁好吃一旁香。
一旁泰山去吃草,一旁黃河把身藏。”趙明誠一聽,連連撫掌:“你我異曲同工,妙哉!妙哉!“你知道趙明誠為什麼說”你我異曲同工“嗎答案同為鮮字。
移花接木明代時,江蘇淮安有位小說家吳承恩。一年在雲台山寫作神話小說《西遊記》,當寫完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時,他總覺得情節不夠熱鬧,於是吹燈躺在床上左思右想。
當時,淮安有個姓朱名八的二流子,好吃懶做,且愛小偷小摸,不少人請吳承恩寫狀紙告他。吳承恩覺得朱八這個人隻有戒懶、戒饞、戒偷摸,經過艱苦磨煉才能變成好人,又覺得世人皆應以這號人為戒,不可做醜事。想到這,吳承恩從床上一躍而起,重又點燃油燈,以移花接木之法,塑造了一個令人可笑的藝術形象。
《西遊記》的故事,從此開始熱鬧起來,故事情節也更加生動,引人入勝了。
你能猜出這可笑的藝術形象是《西遊記》一書中的哪一個人嗎答案豬八戒。
巧嫂解難古時候有位詼諧老翁,人稱張古老。
一天,他把兩個媳婦喚到堂前說:“你們許久未回娘家,現忙完了秋收,都回去玩幾天吧。”兩個媳婦樂得眉開眼笑,拉著孩子就想走。”莫急,我還有事叮囑。”張古老叫住了媳婦,接著對大媳婦說:“玉秀啊,你在娘家住三五天,帶斤骨頭包肉回來。”接著又對二媳婦說:“春蘭,你也住上七八天,帶斤河柳漚不爛,與大嫂同去同回。”兩個媳婦回娘家心切,想也沒想就滿口答應,走到分路時才細細琢磨公公的叮囑,感到十分為難。
兩人正坐樹下發愁,鄰村的巧嫂趕集路過,見倆小媳婦唉聲歎氣,便問其因。
巧嫂聽後笑說:“這是那怪老頭在考你們。我來幫你們解這個疙瘩!“接著一句一句破了張古老的謎。
玉秀和春蘭聽後,重又露出笑臉,拉起孩子輕鬆愉快地回娘家了。
請你猜猜看,那張古老讓倆媳婦回娘家住多久?帶什麼東西答案住十五天:要大媳婦帶回一斤核桃,二媳婦帶回一斤鮮魚。
一見鍾情
唐朝大曆年間,有個姓崔的俊逸書生,早負逸才,磊落清奇。他書籍無所不窺,詩才挺秀,援筆立就。他的父親是朝廷中的文官,和功勳蓋世的一品宰相交誼甚篤,親如兄弟。
一天,崔生奉老父親之命,前往相府探望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的病情。
情竇初開的宰相的女兒見他麵如冠王,舉止溫文,談吐風雅,頓起愛慕之心。
於是,回到閨房,取出香箋一紙,揮毫寫了一個娟秀的”您“字,笑麵嫣然地要貼身丫環在無人注意時,悄悄遞給那白麵書生。
崔生回到自家書房,放下門簾,然後從衣袖中取出那伶俐丫環遞給他的香箋,隻見宰相女兒那香箋本是一紙著名的薛濤箋,上麵繪有《梅花圖》,並有一首小詩印在右上角:“橫斜玉枝,著花甚繁。寒葩凍萼,雪梅交香。”崔生讀罷,不禁暗自驚歎:“行文飄忽,妙語頓品!“崔生雖然讚美香箋,但對宰相的千金小姐,在箋上隻獨獨寫個”您“字卻百思不解,踱步尋思,口中嘮嘮叨叨。
崔公子的此等情狀,被貼身書童看得一清二楚,他細細沉思,陡然大笑:“公子走桃花運了,恭喜恭喜!“答案”您“字,意思是”有心與你配”。
孔夫子與采桑娘
孔子帶著弟子子貢、子路去陳國時,曾在路上遇見一位采桑姑娘。孔子見姑娘采桑,詩興大發,隨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長。”采桑姑娘隨即應道:“夫子行陳必絕糧。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孔子不解采桑姑娘的用意,便帶著兩位弟子繼續趕路去了。
不料,也子到陳,竟被采桑姑娘的話不幸言中,一是絕了糧,沒吃的;二是陳國國君拿出一顆九曲明珠,讓孔子用線穿過去。明珠九曲,要想把線穿過去,難住了孔子。他憶起了采桑姑娘的詩:“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便派子貢回去找她請教。
因為當時並未問采桑女的姓名和住址,子貢隻好回到遇見她的地方去尋找。
但是,采桑女並不在林中。子貢來來回回地找,隻看見桑樹中間依次間隔二尺遠的地方分別堆了四個土堆。”這分開堆著的四堆土是什麼意思呢?莫非它們是采桑姑娘對我的某種暗示?“子貢想。
子貢想的不錯,這桑樹之中分開堆著的四堆土,正是采桑女留下的,其中暗含著她的姓名。子貢猜出了她的姓名後,終於找到她,並請教了用線穿過九曲明珠的辦法。
那麼,這位聰明的采桑女的姓名你猜到了嗎答案這位采桑姑娘名叫杜三娘。桑就是木,桑旁堆一堆土,是”杜“字。旁邊的另三堆土暗喻她叫三娘。
巧妙的對聯
很久以前,有一個貪得無厭的縣官,橫行鄉裏,魚肉百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這個壞縣官卻利用權勢壓製百姓,不許他們上報對他不利的實際民生。但是,消息還是傳到了京城,皇帝於是派欽差大臣去查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