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離(1 / 2)

原還不礙。

花椒家三代同堂,老老少少二十餘口依偎聚居的周家灣三麵環山一麵水,三山一水六分田,起來也算是方鍾靈蘊秀的寶地了。

生前族居,死後族葬,這算是中華民族自古相傳的慣習了。

而周家灣村後的蓮花山土厚水深、無砂無蟻,堅而不燥、光潤不濕,又遠離城郭、溝池、道路、井窯。種種好處,在看重風水的人眼裏,也算是方難得的風水上佳之地了。

正因為此,不光山腳下村落星羅,就是周遭前前後後好些個村落家族,甚至蓮溪城裏崇塘鎮上的好些個書禮之家、仕族鄉紳,開辟地起就紛紛把墳山墓地安在了蓮花山上。

又為著防止墓地風水遭到破壞,影響子孫後代的前程以及家族的運勢。老早起,鄉規民約就白紙黑字的列明了護林護水培植風水這一則。

傳到如今,洋洋灑灑總有數十條,不僅墓地附近不準起土砍樹,水源不得汙染。泰半蓮花山都劃下了道兒,範圍之內的樹木都不可亂伐。

山腳下地方共立的高五尺有餘寬兩尺有餘,青石雕鑿而成的山林永禁《蓮花山護林石碑》上就寫得明明白白的,不論是誰,用樹必往祠中明。且但凡用樹一棵,就必得在原地種活三棵。違者就要罰銀充公,賠栽責罰,俱是沒有半點情麵可講的。

條條框框如此嚴謹,有懲有戒,年長月久的,山裏水土自然涵養的好。

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百裏蓮花山,蔚然深秀、古木蔥蘢、流泉飛瀑、雲籠霧罩。更重要的是,無冬無夏,不論晴雨,雨多了它能吞,雨少了也能吐。

旁的地界不得十不雨就得一旱,一月不雨地裏就該冒煙了。今年這一旱就是百多,好些地方水深已不盈尺,就連素來水量豐沛源源不斷的蓮溪都隻勉強能走五板船。遮風擋雨恩澤了萬年的蓮花山上,二十九處山泉卻依舊潺潺不絕,不曾瘦了一線去。

灌田澆地的,雖則不如往常那般便宜,大抵還是無需太過憂心的。

隻日頭一更比一毒不,還早出晚歸,日日上工。

莊戶人家,麵朝黃土背朝,種地吃穿都是有節氣管著的。可到了這會子,老爺隻管逞著性子為所欲為,老祖宗千年留下來的四時節氣哪裏還有半點成用。

饒是蓮花山,吐啊吐的,日日這樣隻出不進,也著實撐不住了。

立秋未至,好些個山泉從一注到一線,再到滴滴瀝瀝不成用,沒幾的光景就再不出水了。

河有水大河滿。

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蓮花山不出水了,源自蓮花山的蓮溪眼看著就從淺水蕩旱成了草甸子,再從枯草甸子旱成黃土溝,隻有土溝中央還殘留著一窪濕潤沙土。

吃喝都難,澆灌就更不能了。

菜園子裏的菜蔬不比莊稼,生水質,全靠水活。攢不出水來澆地,除了尚能派上用場的早早采摘勉強成用,其他未長成的蔬果,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一點一點的被日頭灼傷燒光。

地裏頭的莊稼略好些,莊戶人家常是棵苗就有六十的旱根。雖則苗葉看似都已黃幹枯,但隻要心中還有那麼一點子青意,就不至於旱死。等到一落透雨,立時就又能起來的。

可等啊等,這透土雨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誰都不知道,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那旱根也被旱死。

夏麥薄收,秋禾俱枯,蔬果皆槁,諸物騰貴。尤其糧菜油鹽,聽市麵上米麵價格俱已翻倍,尤其水菜,頭先每斤錢五十,不過幾時騰至五百,到了這會子已是斤價一貫亦不可得了。

夜裏花椒躺在床上,內燒外灼,沒有半點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