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領導者心理障礙的自我調適(3)(1 / 3)

引起抑鬱心理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體質因素、中樞神經介質的功能及代謝異常、精神因素等。由於此病的病因比較複雜,如細胞遺傳學、親代之間遺傳、基因染色體的突變、情感障礙遺傳等;各類疾病如:內分泌疾病(甲亢、妊娠、產後)、代謝疾病(糖尿病、低血鉀、高鈣血症).惡性腫瘤;各種感染如:血液病(貧血、白血病)、營養物質缺乏、全身性紅斑狼瘡;精神疾病及人格障礙均會引起繼發性抑鬱症。在這裏就不一一敘述了。

領導者出現抑鬱心理,大多是由強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緊張等應激因素作用引起的。

一般認為當領導者遭遇不良事件後,在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一旦超過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心理障礙,通常那些未被解決的心理衝突是引發抑鬱心理的基礎。當領導者遭遇突發的事件如不幸事故、親人離去、職業危機、自然災害等,由於思想準備不足,心理防線崩潰,往往出現抑鬱的心理症狀。尤其是在當今領導工作中,工作節奏加快,激烈的競爭增加廠領導者的精神壓力,而使人持久的精神緊張,就容易使一些領導者產生焦慮性的心理抑鬱。一般中年以上的領導者較多。

專家指出:對抑鬱心理乃至抑鬱症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認識。

在經受同樣的應激事件後,有人未出現明顯的精神異常,而有人卻患了反應性抑鬱症,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對外界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性,通常是性格內向、社交能力差、軟弱、依賴性強的人容易發病。麵對應激源,人的應付方式也與是否發病有關,具有易感素質的領導者對應激事件自我評價時,往往認為應激事件超過了自己能力所能處理的範圍,他們在認識和行為上普遍存在著非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否認、逃避、認識歪曲,對緊張性生活事件的應付方式往往是帶有情緒指向性的,這些人往往是怨天尤人,對別人是憤懣怨恨和譴責。另外,在衝突性事件麵前,是否發病還與領導者個人的人格、社會的支持、本人的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是否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對緩衝心理壓力、減少發病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對抑鬱心理、抑鬱症都存有一個誤區,不認為是病或羞於示人而諱醫,以至一些本可以及早調適的人都被病魔摧殘F喪失了工作能力與生活能力。今天的領導者,應以科學的態度正視這個問題。出現抑鬱不要緊,盡早調適過來就是了,千成不可貽誤,以免錯失良機。

3.領導者消除抑鬱心理的方法

抑鬱心理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障礙,長期抑鬱會使領導者的身心受到損害,使領導者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但也不需要過分擔心。經過妥當的調適後,大多數領導者都可以恢複正常、快樂的生活。

領導者可以參考下麵介紹的一些方法:

(1)調節情緒,改善心境。抑鬱者要想消除抑鬱情緒,首先應該停止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埋怨,明確自己的認知錯誤來源於以感覺作依據來思考問題。因為感覺不等於事實。領導者用更為客觀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認知,徹底駁斥那些讓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尋煩惱的謬論。一旦開始這些步驟,領導者就會感到精神振奮,自尊心增強,無價值感就會煙消雲散。

①領導者要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別人做比較,不管別人是否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好處,你自己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領導者常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鼓勵自己,從中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②領導者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麵。不把事物看成是非黑即白,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從好處和積極方麵著想,以微笑麵對痛苦,以樂觀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