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喪葬陵寢(1)(2 / 2)

皇帝的棺柩稱梓宮。《風俗通》:“宮者存以所居。緣生事死,因以為名。”禮,天子殮以梓器,故日“梓宮”。又有“攢宮”之名。《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殯也,節能塗龍,以停,加斧於車盾上,畢塗屋。”鄭注:“菆木以周龍輴,加槨而塗之。天子殯以輴車,畫轅為龍。”鼓,叢也。斧即黼,白黑文也。輴吾車即載柩車。這種葬法,《後漢書·禮儀誌下》稱之為“黃腸題湊”。“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漢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築為方城,其中開四門四通,足放六馬。然後錯渾雜物、扡漆、繒綺金寶、米穀,及埋車馬、虎豹、禽獸。”元帝葬,乃不用車馬、禽獸等物(同上王注引《皇覽》)。1974年所發現的北京大荷台西漢燕王劉旦墓,就是用萬五千以上的黃心枯木,以頭相攢,重疊壘堆在棺槨的周圍達三十層。劉旦隻是一個罪廢的親王,其墓葬規模之大,已足讓人驚歎。黃腸題湊的葬式延續到什麼時候?《晉書·禮誌》說,魏晉以來,喪禮大體同漢,但已多所簡省。(卷二十《禮中》)估計這時已不再行,大概可以肯定。

皇帝的墳墓日陵、陵寢。古王者墓而不墳,墳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來,始有稱丘者。既謂之丘,必是因山而高大者,但可能仍是特例。秦國王者則多以陵稱。秦始皇即位,就在新豐西南十裏的驪山建造陵墓。“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停。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減皆知之,減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聞工匠臧者,無複出者。樹草木以象山。”(《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稱始皇陵。據劉向所述,其陵“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宮廠,生薶工匠,計以萬數。”(《漢書》卷三六《劉向傳》)賈山則謂其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鋼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遊,上成山林,為葬惑之侈至於此”(同上卷五一《賈山傳》)。始皇墓的營建,費時三十七八年,單是土方量就達50,714,945,97立方米,墓壁砌石麵積5,9,2平方米,建築鋪瓦300萬平方米以上。(王學理《秦始皇綾研究》)其規模之大、墓藏之富,我們從今天考古的測量與兵馬坑發掘,就可以窺見一斑。項羽人鹹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人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樟”同前《劉向傳》)。後趙石虎時,又使掘秦始皇塚取銅柱,鑄以為器《晉書》卷一○七《石季龍下》)。

漢因秦製,墳土為陵,置國令,掌守陵園,案行掃除;校長,主兵成盜賊事;食官、令,掌望晦時節祭祀。又有均官,為主山陵上稿輸入之官。園令及均官均屬太常。《漢舊儀》:太常月一行陵八參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七上》、《後漢書·百官誌二》)秦始皇開始,就在驪山設麗邑,一次就徙來三萬家。漢代亦大徙富豪之家於陵邑,以達到內實京師、外消奸滑和守護陵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