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麵前的警鍾——朱雲折欄
西漢成帝在位時,金鑾殿的欄杆特意留有一斷缺之處,用來鞭策皇帝要明辨忠奸、群臣要直言敢諫。關於這個欄杆的斷缺,並非初建宮殿時就預先設計好的,這裏還有一段令人稱奇的故事。
一天,有位名叫朱雲的官吏上書求見皇帝,朱雲是一個剛正不阿、敢說敢為的人,成帝對他早有耳聞,便把他宣上殿來。朱雲上殿之後,當著滿朝公卿大臣痛陳朝政積弊,批判朝中許多大臣,對上不能輔佐帝王,對下不能造福民眾,而隻知領取國家俸祿,欺壓百姓。成帝聽後十分不滿,但還是耐著性子聽朱雲把話說完。朱雲最後說造成漢室多出庸碌官吏的原因是成王聽信一人,隻要成帝將上方寶劍賞賜給他,斬殺這位皇帝的近臣,其他的官吏就會盡職盡責,漢朝的江山就會更為穩固。成帝厲聲問道:“你說的我身邊的那位近臣是誰啊?”朱雲當廷指著一位老臣說:“就是安昌侯張禹。”
漢成帝聽到朱雲說自己最為信賴的大臣是罪魁禍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大聲嗬斥說:“好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竟敢誹謗大臣,在朝堂上無中生有,把最為忠誠的大臣說成奸臣,罪應處死!”禦史聽令後立即上前捉拿朱雲,要推出刑場正法。朱雲試圖擺脫禦史,想與成帝繼續理論,禦史拚命往外拉他,他便用兩手緊緊攀住殿前的欄杆,奮力掙紮,最後竟把欄杆折斷了。最後,朱雲笑著對群臣說:“我能與龍絳(夏朝忠臣,因直諫被夏桀殺害)、比幹(商朝諍臣,因直諫被商紂王挖心剖腹)為伍,這是我莫大的榮幸,應該是死而無憾了。”聽到朱雲自比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兩位忠臣,又考慮到夏、商因屠殺忠臣而最終導致滅亡的曆史,漢成帝為之一震,仿佛曆史又在重演。當時,又有左將軍辛慶忌冒死為朱雲求情,他說:“朱雲冒犯了皇帝確屬無禮,但情有可原,因為他曆來以耿直出名,另外,他之所以如此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今天如果陛下因朱雲直言而殺掉了他,勢必落下阻塞言路的惡名。還望三思!”漢成帝看辛慶忌說得十分有理,最後收回了對朱雲的處罰。
後來,漢成帝要求被朱雲掰斷的欄杆不再重修,用它來表彰直言敢諫的臣子,也用來警醒自己。“欄折”、“朱雲折欄”也就被後人用來稱頌臣子敢於向帝王直諫的英勇氣節。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弭謗
周厲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帝王,但他並非憑借自己的英明與功德被後人記住,而是作為一個反麵的例子被曆代嘲諷,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厲王弭謗”。
周厲王時,周王室地位衰微,國家財政麵臨很大的困難。而厲王本人又奢侈荒淫、好大喜功,更增加了國家的財政困難。大臣榮夷公建議厲王采取搜刮民眾財富的手段來緩解財政壓力。盡管這種措施受到了當時一些大臣的反對,但最終還是被厲王采納,並強令推行。這種政策實施後,沉重的賦稅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員從中牟取利潤,使原本就負擔沉重的老百姓簡直無法生存。於是民怨迭起,甚至有人詛罵當朝的黑暗與腐朽。
邵公虎是當時著名的直臣,他知道厲王倒行逆施的做法必將給周王室帶來災難,為了周朝的命運,他冒著生命危險向周厲王進諫說,盡管你用暴力讓民眾不敢表達不滿,但他們心中的怨恨與不滿依然強烈。這與大河發生洪災是同樣的道理。洪水成災,最好的方法絕非用加高堤壩去堵,因為一旦洪水衝破了堤防,就會一瀉千裏、人死財亡,帶來更大的災難。封殺老百姓的言論,比封堵洪水更為危險,因為一旦他們的怨恨得不到釋放而突破極限,就會發生力量驚人的暴動,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所以大凡會治水之人,總是首選用引導疏通的方法,讓水流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徑去走,從而不會發生堤潰人死的局麵。那麼,會治國之人,同樣要善於麵對民眾的憤懣與不滿,最好的方法是引導人民說出心裏的不滿,讓這種不滿情緒有所釋放,使其不至於積累過甚,以免導致民反國亡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