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楚莊公為自己借維護正義之名、實則吞並別國之舉而慶幸的時候,名臣申叔時卻向頭腦發熱的楚莊公當頭潑了冷水。當時,申叔時剛出使齊國回來,他向楚莊王彙報完畢出使的經過情況後,轉身就走。楚莊公認為申叔時應該向自己吞並陳國之舉表示慶賀,所以很不高興,便責問他說:“夏徵舒叛君作亂,違背了君臣之義,我為維持正義之見,討伐陳國,誅殺了夏徵舒,還陳靈公一個公道,此舉得到了各階層人士的讚許,為什麼唯獨你對這件事表現得如此冷淡呢?”申叔時回答說:“夏徴舒殺害了陳靈公,這種殘殺自己國君的行為實屬不義,您出兵討伐把夏徴舒處以極刑,這的確稱得上是正義之舉。目前,眾諸侯擁護您以及民眾認可您是因為您討伐有罪之人,維持了公道。而現在您想把陳國作為楚國的一個縣,使事情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正義之舉變成了不義之舉。用討伐罪人的名義取得諸侯的擁護,然後趁此侵占別國土地,這恐怕會使人對你討伐夏徴舒的動機產生懷疑,他們會認為您維護正義是假,而借維護正義之名滿足私欲是真。”為了讓楚莊公能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申叔時還舉了一個淺顯明了的例子。他說,隻因牽著牛在別人家田裏走過一趟,牛就被別人沒收,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公道的。牽著牛踩壞了人家的田地當然是不對的,但這種行為不足以用沒收耕牛的方式進行懲罰,這種刑罰顯然過重了。楚莊公聽後,覺得有道理,就及時糾正了把陳國據為己有的想法。
自廢武功的愚蠢之舉——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此典故源自《孟子·離婁上》,意為把魚趕到深淵裏,把鳥雀趕到密林裏。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或籠絡人,或為政不善,統治者施行暴政,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
孟子的學生在一起論學,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夏、商兩朝滅亡的原因。關於這一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桀和紂的滅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沒法與天意抗衡;另一派認為他們的滅亡與上天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個人行為的結果。雙方爭執不下,但誰都很難說服對方接受己方的觀點,最後他們隻好向孟子求教。
孟子聽過他們陳述自己的觀點後,對學生說:“桀和紂之所以很快滅亡,與天意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而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一旦失去民意的支持,任何國君都逃脫不掉眾叛親離、迅速垮台的曆史規律。”有學生對孟子的觀點不太認同,就向孟子提問道:“紂王花費重金建造鹿台,老百姓並沒有支持他,也可以說紂王建造鹿台並不得人心,然而最終還是把鹿台造起來了。這怎麼能說失去民心就會失敗呢?”孟子接過他的話說:“不錯啊,鹿台是被造起來了,但紂王正因為建造鹿台這件事惹怒了民眾,失去民心,最終被迫自殺。這難道不恰恰證明了剛才的那個曆史規律嗎?”
這個學生聽過孟子的這番言論後,頻頻點頭。有學生要求孟子繼續發表自己對桀紂亡天下原因的看法。孟子回答說:“一個統治者獲得民心支持是保證統治穩定的第一要務。而要想得到民心的支持,統治者首先要為百姓著想,為百姓分憂解難,凡是百姓討厭的事情就萬萬不可去做,更不能強迫他們去做。否則,民眾不但不支持他,反而會揭竿而起去反抗他。”孟子為了讓學生能更明白地聽清楚自己所說話語的內涵,他繼續打比喻說:“如果一個國君施行仁政,愛護老百姓,百姓就會像百川歸海一樣湧向國君的周圍。眾所周知,水獺是魚兒的天敵,水獺一旦在水中出現,魚兒就會遊到深水中去;鷹隼是小鳥的天敵,鷹隼一旦在林邊出現,鳥兒一定會飛向樹林深處。所以可以這樣說,水獺幫助深水把魚兒趕來,鷹隼幫助叢林把鳥類彙集於此。因此可以說,是夏桀與紂王把百姓驅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了。”孟子的一番話讓眾弟子都十分佩服。“為淵驅魚,為叢驅雀”這一典故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