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曆史典故(4)(2 / 2)

高洋濫殺東魏皇室宗親的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感到異常恐慌,因為殘暴而又喜怒無常的高洋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把屠刀架到他們脖子上,於是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獻策說,要想活命也不是沒有可能,隻要我們懇請高洋準許我們改變原來的姓氏,而從高姓,就可以避免殺身之禍。元景安的堂兄景皓是一個血氣方剛的人,他堅決反對元景安的這種做法。景皓氣憤地說:“無論如何也不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大丈夫寧為玉器被打碎,不為陶器得保全。我寧願用生命為代價來保持氣節,也不願為了活命而屈膝投降,忍受屈辱。”

最後,沒有骨氣的元景安為了保全性命,出賣了自己的堂兄景皓,把景皓的原話告密給了高洋。高洋隨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以極刑。景皓盡管被高洋殘忍地殺害,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浩然正氣被世世代代競相傳誦。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後用來讚揚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犧牲,也不為小利而苟活的崇高精神。

事半功倍的辦事效率——二雕爭肉,一箭雙貫

此典故源自《北史·長孫晟傳》。

北朝時期有一位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由於長孫晟具有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

當時北周北邊的突厥與其他少數民族經常侵擾邊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為了安定邊境,北周國王被迫采取“和親”政策,希望通過這種互相通婚的方式讓邊境保持長期穩定。恰巧北方突厥族的首領攝圖,向北周的公主求婚,北周國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王攝圖。

護送公主去突厥要經過長途跋涉,為了安全起見,必須選派一位足智多謀、文武雙全的人護送。另外,此去突厥,關涉到國與國之間的禮儀問題,也需要這個護送公主的人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長孫晟脫穎而出,成為護送公主的合適人選。在一個黃道吉日,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上路。經曆了千辛萬苦,終於安全到達了突厥。突厥王攝圖很是高興,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一行。酒過三巡,按照突厥人的習慣,有貴重客人到來時要在席間比武助興。由於突厥人擅長騎馬射箭,攝圖當然不會忘記炫耀自己的本領,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長孫晟推辭不過,隻得拿起弓箭,隻聽得“咯勒勒”一聲脆響,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支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眾突厥將士見長孫晟有如此精湛的箭法,發出由衷的讚歎,就連一向傲慢的突厥王攝圖也從心底佩服長孫晟。

突厥王攝圖非常欣賞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長孫晟敬重有加,極力挽留長孫晟多住些時日,以便二人切磋射箭技術。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連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雕射下來嗎?”“一支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被發出的箭串在一起掉落下來了。這便是“一箭雙雕”典故的由來。

後人根據這則典故,引申出“一箭雙雕”或“二雕爭肉,一箭雙貫”的成語,用來表達一個人做事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從維護正義到踐踏正義——蹊田奪牛

“蹊田奪牛”,蹊,即小徑,這裏用作動詞,意思是踩成小路。這一典故的本意是指一人牽牛在田地裏踩出了小路,他的牛卻被奪去,被用來表達輕罪重罰。

據記載,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夏禦叔的兒子夏徴舒,殺害了陳國國君陳靈公,自己篡位登基,當上了陳國國君。夏徴舒這種犯上作亂、違背倫理的做法激起了民憤。楚莊王決定要嚴懲夏徴舒,為陳靈公伸張正義,因此受到陳、楚兩國民眾的大力支持。於是,楚莊王率領大兵攻伐陳國,很快攻破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處死了夏徴舒,並吞並陳國,還準備將陳作為楚國的一個縣。

楚莊王出兵伐陳,是以討伐夏徴舒,維持正義為名,因此得到各諸侯國擁護。攻占陳國誅殺夏徴舒後,民眾認為楚莊公為民除了大害,也都拍手稱快,國內各縣大夫也紛紛致賀,楚莊王十分得意,更加堅定了把陳國據為己有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