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曆史典故(3)(3 / 3)

後來,人們根據這則故事,概括出成語“螳螂捕蟬”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來諷刺那種隻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的愚昧之舉。

好容貌的溢美之辭——人麵桃花

“人麵桃花”這一典故源自明代楊慎《麗情集》,一般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非常嬌美,宛如桃花一樣光彩奪人。

唐朝時,有一位瀟灑多情頗有才氣的書生名叫崔護。當時崔護正值青春年少、發奮讀書以求取功名之時。這年的清明節前夕,戶外的春光惹得崔護再也無法安心讀書,他決定獨自一人到城外遊春,以緩解自己終日讀書的壓抑之情。一大早,崔護就來到了郊外,到處是楊柳飛花,鶯歌燕舞,清風習習,宛如置身於人間仙境。崔護為這春意盎然的美景所陶醉,並被深深吸引,不知不覺走出很遠。直至日頭偏西,崔護才感到腿酸口渴,決定去找一戶人家討點水喝,順便歇息一下。在前麵不遠處,有一處高宅大院,於是崔護前去敲門。不一會兒,有人開門,是一位秀麗端莊的女子,崔護一下子就被眼前女子的姣好容貌所吸引。姑娘見崔護愣愣地看著自己,忙問他敲門何意,崔護趕忙說明來意,女子嫣然一笑讓他進門坐下,並端出一杯茶水熱情接待了他,崔護看著姑娘美麗的眼睛秋波盈盈,粉白透紅的臉宛若一朵春風中的桃花,不覺又看得發呆了。姑娘見崔護風流倜儻,相貌堂堂,又總多情地偷看自己,也對他漸生好感,臉上頓生片片紅暈,給本來姣好的容貌又增添了幾分嫵媚。崔護喝完茶後,戀戀不舍地向姑娘道謝辭別,兩人含情相視,互生愛慕之情。這次清明節奇遇,成了崔護一段美好的回憶,一旦靜下來的時候,那姑娘的音容笑貌就呈現在自己眼前。由於科舉之日迫近,學業繁重,崔護不敢荒廢學業,埋頭日夜苦讀。

第二年清明節到了,戶外的美景又勾起了崔護對姑娘的思念,他再也無法安心讀書,身不由己地又去了那所與姑娘相會的宅院。令崔護失望的是,宅院的大門緊鎖,姑娘已經不知去向。

崔護費勁周折打聽姑娘的去處,可誰也不知道姑娘究竟去了哪裏。崔護在門口焦急地等待著,希望奇跡出現,可最終還是失望了。臨返回前,崔護悵然若失地在宅院門上題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的大意是:去年的今天,在這個宅院之中,有個姑娘的麵龐和粉紅的桃花相互映襯,美麗無比;可是今天,那張紅撲撲的麵龐卻不見了,留下的隻有那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微笑。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喜歡使用詩句中的“人麵桃花”形容男子懷念一見鍾情後不能再度相見的女子,或是形容景物依舊,但人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來漸漸專門用來描寫一個女子的容貌之美。

愛兵如子的典範——吳起吮癰,與卒同甘

吳起,春秋戰國時期衛國人,擅長帶兵打仗,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將領,就軍事才能而言,他與被尊為“兵聖”的孫武齊名。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作為統率三軍的將軍,吳起並沒有表現出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姿態,而是與地位最低的士兵同甘共苦。據說,吳起與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睡覺的時候,也與士兵一樣不鋪席子,行軍的時候不騎馬乘車,還要親自背負糧食,分擔戰士的勞苦。

在行軍途中,有一個戰士生了癰疽,疼痛難忍,由於當時的醫療衛生條件很差,這位士兵的癰疽不慎發炎,如不及時治療,傷口有可能感染。吳起看到情況很危急,就用嘴給他吸膿,士兵的傷口才沒有感染。吳起此舉為自己贏得了足夠的人氣,士兵都願意為他賣命。

吳起既有軍事才能,又能同士兵同甘共苦,本應該流芳百世,然而由於他的個人品行問題,受到後人的指責,從而影響到了後人對他的評價。

吳起年少時,家有資產千金,由於一味追求功名,他把家當耗費一空,仍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鄉人都把這事作為笑談。

吳起一怒之下殺害了譏笑自己的三十多名鄉親,然後逃奔外鄉。

在離開故鄉時,他向母親承諾,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飛黃騰達,否則將無顏回來見她。

吳起為了獲得功名,開始向當時比較有名氣的曾子求學。不久,有人捎信說他的母親去世了,要求他回去。由於吳起沒有獲得任何功名,所以他堅持不回去。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最重儒家的倫理孝道,見吳起竟然為追求功名富貴而不顧孝道,便趕走了吳起,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後來到了魯國。當時,齊國正攻打魯國,魯國國君本打算任命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人怕他與齊國私通,不敢輕易讓他做大將。吳起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夢寐以求的機會,為了能夠得到這個顯赫的大將職位,成就自己的夙願,他竟然殘忍地殺死妻子來表達對魯國的忠誠。最後,吳起終於取得了魯國的信任,被任命為大將,大破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