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曆史典故(3)(2 / 3)

後人常用張翰思念故鄉蓴羹、鱸魚這一典故,用來表達一個人思念故鄉,不貪戀功名利祿的情懷,能急流勇退的明智選擇。

可憐天下父母心——倚門倚閭,望子歸家

據《戰國策·齊策六》篇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大將樂毅攻打齊國,在樂毅的帶領下,燕國軍隊所向披靡,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麵臨如此危局,齊湣王無力抵抗,隻好倉皇出逃,在一個叫莒的地方躲了起來。

當時齊國的相國淖齒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他早就有謀反篡權之心,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次看到燕國大兵壓境,齊湣王不顧民眾的生死,棄都城狼狽出逃,勢必會喪失民心,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淖齒便尋機動手殺了齊湣王。淖齒本希望借此登上王位,不料他殺害齊湣王的行為遭到了部分國人的反對,尤其是年僅十五歲的少年王孫賈對相國淖齒的不忠不義行為非常反感。王孫賈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年僅十五歲的他竟然振臂一呼,號召起四百人,在他的帶領下一舉誅滅了淖齒。把王位歸還給了流落在民間的齊閔王之子法章,也就是後來的齊襄王。

王孫賈出自書香門第,父親對他要求非常嚴格,母親更是注意對他在忠孝方麵的教導,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忠孝兩全的棟梁之才。十五歲時,王孫賈被召進王宮做齊湣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他,對年幼的他生活在複雜的宮廷之中十分擔心,所以每當兒子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口等待。

齊湣王出逃那天,恰逢王孫賈有事外出,沒有在齊湣王身邊。當王孫賈聽到齊湣王出逃的消息後,急忙前去追尋,但由於當時戰事緊急,始終沒有找到齊湣王,隻好回家。母親見兒子在齊湣王最危急的時候沒有陪伴他,自己卻安然無恙地逃回了家中,感到十分生氣與失望,她高聲質問王孫賈:“燕兵大舉侵略屬於不義行為,你為何不能做出保護齊湣王的義舉呢?”王孫賈連忙向母親解釋說:“我不是一個沒有是非觀念的人,隻是因為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母親看到他還百般狡辯,便痛心地說:“你每天出門,我都在門口目送你走出很遠,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焦急地等你平安歸來。你是大王的侍臣,在他最危急的時候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你是否做到對大王的忠誠了呢?如果這樣的話,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後馬上離家去打聽齊湣王下落。

“倚門倚閭,望子歸家”本意是指王孫賈母親通過對兒子的愛護,教育兒子成為一個忠義兩全的人。後來專門用來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短視的危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據漢代劉向《說苑·正諫》記載,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事頻發。有一年夏天,吳王一門心思想對楚國用兵,於是調兵遣將,積極為攻打楚國做準備。吳王的冒險行為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他們紛紛向吳王進諫,希望他打消攻楚計劃。吳王看到這些大臣不僅不支持自己,反而百般阻撓,非常惱怒,於是在一天上早朝時,向大臣們宣布:“朕攻打楚國心意已決,如有誰再膽敢阻撓,立即處以死刑!”一些大臣看到吳王態度如此堅決,都麵麵相覷,不敢再勸吳王。

有一位年輕的侍衛,足智多謀,他認為吳王這種不聽諫言的行為將會給吳國帶來巨大災難,因為吳國攻打楚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另外,戰爭會使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國家會因此陷入困境,別的國家就有了可乘之機。思考再三,他認為必須讓吳王取消這種可怕的念頭。第二天清晨,那位侍衛就在吳王經常遊玩的後花園轉來轉去,手裏拿著彈弓,假裝在花園裏要捕捉什麼。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他在等候吳王的出現。

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王發現了侍衛的怪異舉動。吳王很好奇,就問侍衛在花園中幹什麼。侍衛就把自己早已想好的故事講給了吳王,“這幾天我一直在後花園捕黃雀,不料卻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花園的一棵大樹上有一隻蟬,正在非常悠閑自得地鳴叫著,暢飲著樹葉上的甘露,而身後,有一隻螳螂正試圖捉住它作為自己的美味佳肴。隻見這隻螳螂正貼著樹枝,彎著前肢,隨時都有可能對蟬發動攻擊。而可憐的蟬對此一點也沒有覺察。奇怪的是,在螳螂的背後,有隻黃雀,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珠準備對螳螂發動攻擊呢,螳螂隻顧一門心思想著前麵的美食,對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一無所知,難道不值得悲哀嗎?更有意思的是,這隻黃雀也隻盯著眼前的蟬和螳螂,卻沒有發現我正躲在它的後麵用彈弓對準了它。它們三個都隻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對身後的危機渾然不覺,真的為它們悲哀啊!”

吳王聽完,恍然大悟,年輕人正在用自然界常常發生的事例來教育自己。仔細想想,自己與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何其相似啊,隻一門心思想著攻打楚國,對後麵的任何危險都沒有顧及到,這是多麼危險啊!想到此處,吳王不由地嚇出一身冷汗,暗自慶幸這個侍衛及時提醒了自己,於是他立刻改變了攻楚計劃,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威脅也隨之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