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價更高——尾生抱柱,守信不移
“尾生抱柱,守信不移”這一典故來自《莊子·盜蹠》。
一位名叫尾生的瀟灑英俊年輕書生,新遷到梁地(即今天陝西韓城)居住。不久,尾生在韓城邂逅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私訂終身。
由於尾生家境貧寒,這門婚事遭到女方父母的堅決反對,姑娘費盡口舌苦苦相勸,最終還是無濟於事。萬般無奈之下,姑娘決定隨情郎尾生私奔,到尾生的曲阜老家去享受美妙的愛情與幸福。於是,兩人約定好時間、地點,準備私奔。
那天,尾生早早來到他們約好的地點,即在韓城南邊的橋上等候姑娘的到來。想到與自己心儀的姑娘將終成眷屬,那種遭受準嶽父母拒絕的不快頓時一掃而光,對美好的未來充滿著希望。天有不測風雲,在他們相會的時間將要來臨的時候,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鳴電閃,一場前所未有的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尾生環顧左右,沒有可以避雨之處,隻好在雨中焦急等待著姑娘的到來。雨越下越大,兩人約定的時間已過,姑娘始終沒有露麵。尾生想到他們的海誓山盟,相信心愛的姑娘一定會到來。
此時,由於雨水過於迅猛而導致山洪暴發,滾滾河水裹挾泥沙席卷而來,淹沒了橋麵,巨浪衝得尾生站立不穩,他隻好死死抱住橋柱。如果尾生現在離開,還有生還的希望,但他堅信自己心愛的姑娘一定是因什麼事情耽擱才延誤了相聚的時間,她一定會來到這裏與他見麵的。如果自己離開了,萬一姑娘來了找不到自己豈不更糟?不見不散的誓言更堅定了他留在橋頭的信念。洪水越來越大,尾生死死抱著橋柱不放,最終洪水沒過了他的頭頂。
正如尾生所料,姑娘之所以沒有按時赴約並非姑娘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原來,姑娘的私奔計劃被父母察覺,被鎖在了房內不得脫身。當姑娘費盡周折逃離家門時,已經接近黃昏,但姑娘相信尾生一定還在那裏等她。她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被淹死的尾生還死死抱著橋柱。姑娘悲慟欲絕,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哭聲伴隨著滾滾河水的嗚咽,仿佛天地也在為這對年輕人的不幸哀號與痛哭。最後,姑娘抱著尾生的屍體,縱身投入滾滾江中,他們在人世不能實現的愛情美夢,隻能到陰間繼續尋覓與追尋。
“從一而終”並非我們所堅守的清規戒律,但我們一旦對愛情做出鄭重承諾,就應該極力去兌現,自覺摒棄私欲的膨脹、抵製外界的誘惑,用心去經營當初自己渴望獲得的愛情與婚姻。
急流勇退的明智之舉——見秋風起,乃思蓴鱸
“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這是東晉張翰所寫的一首《思吳江歌》,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句,“見秋風起,乃思蓴鱸”這一典故便源於此。
據《晉書·列傳·文苑·張翰》記載,張翰是東晉時期有名的才子,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曾居東吳大鴻臚之職。優越的家庭環境為張翰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年少時就享有“有清才,善屬文”的美名。同時,養尊處優的生活也造就了張翰放縱不拘的性格。後來,張翰曾被齊王司馬冏重用,讓他任大司馬曹掾(執掌政務軍務之官)。當時司馬冏正掌握朝廷大權,驕橫跋扈,張翰很不情願與他為伍,但最終還是擔任了大司馬曹掾之職。
在與司馬冏共事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司馬冏驕狂無度,離滅亡之日不遠了,為了不受牽連,張翰便萌生退隱之意,希望遠離是非之地。張翰在與親朋好友交談時,也常常流露出辭官的念頭,他們都對張翰的行為感到不解。他們認為,齊王司馬冏的權勢如日中天,張翰被司馬冏賞識並得到重用,本應該很好地利用司馬冏的權力為自己的將來打算。這是別人求之不得的機會,張翰卻視眼前的一切如同草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麵對親朋好友的質疑,張翰都一笑置之,並沒有去解釋,但他一直在尋找向司馬冏辭行的機會與借口。
一天,張翰以身體不佳為托詞,向司馬冏請辭,並作《思吳江歌》表達自己長期遠離故土,思鄉之情與日俱增,每每想起家鄉吳江的菰菜、蓴羹和鱸魚,此處的飯菜再也無法下咽。司馬冏極力挽留,怎奈張翰去意已決,隻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歸途中,張翰拜會了自己最為親密的朋友、同鄉顧榮,麵對外界的種種質疑,張翰向顧榮解釋說“麵對天下動蕩、國難頻仍的時局,你我隨時都可能有危險發生。我本來是一介平民,來自山林之間,自己並不希望能幹出什麼事業,我的離去是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重要的是,我們無論身處何時都應該很好地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防前備後,盡量避免發生危害自己安全的事。”
張翰歸隱不久,齊王司馬冏被處死,最終為自己的驕奢淫逸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司馬冏的親信也多受牽連,張翰卻因早早歸隱而幸免於難。此後,張翰不再參與政事,終日居家事母,飲蓴羹,食鱸膾,過著一種充實而清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