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曆史典故(2)(1 / 3)

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所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魏顆,其父魏武子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妾。魏武子在病重的時候曾經告訴魏顆,自己在世之日可能不會太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小妾,要求他在自己去世以後把她嫁給別人,以免她飽嚐寡居之苦。魏顆點頭應允。而在魏武子臨死之前,他突然又要求魏顆等自己去世後把那個小妾給自己殉葬,魏顆也隻好含淚答應。父親去世後,在怎樣處理父親之妾這一問題上魏顆感到十分為難。因為父親前後兩次的囑托意思相差甚遠,而自己又都答應了父親,現在忽略其中任何一種意見都是對父親的大不敬。魏顆仔細衡量了父親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父親在病重之時腦子是清醒的,那時的決定應該最能反映出他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在彌留之際,父親已經處於昏迷狀態,那時的決定顯然缺少深思熟慮,很有可能遠離父親的本意。因此,魏顆最終把父親寵愛的小妾嫁給了別人,而沒有采取讓她給父親殉葬這一慘烈的做法。

後來,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秦將杜回領兵攻打晉國,晉王命魏顆率兵進行抵抗。當時晉國的軍力稍遜於秦國,正當晉軍被秦軍打得節節敗退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奇怪的一幕,一位老人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並用這些草結把秦國將領杜回絆倒在地。戰局瞬間突變,魏顆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裏,魏顆夢見了白天在戰場上幫助自己的那位老人。老人說自己是當年魏顆所嫁的那位婦人的父親,今天的所作所為,是以結草的方式回報魏顆的善舉。

另據《後漢書·楊震傳》注引《續齊諧記》所記載:東漢時期,有個叫楊寶的人,小時候,一天在山林中忽遇一隻奄奄一息的小黃雀,他頓生憐憫之心,把受傷的小鳥帶回家中照料。在楊寶的精心護理下,小黃雀很快痊愈,楊寶又把它放回了森林。後來,楊寶夢見有一個黃衣童子,用嘴銜著四個精美的玉環送給自己,並一再說是報答楊寶救命之恩的禮物,同時還許諾楊寶子孫後代都中高官,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後來,夢中黃衣童子的諾言均得到了應驗。

後人根據這兩則傳說,概括出了“結草銜環”這一典故,專門用來比喻知恩圖報之舉。

從材料來源看,這兩則故事均含有神話因素,似乎不大可信,卻被人們世代傳誦,這恰恰反映了民眾對知恩圖報之舉的褒揚。

倡導換位思考的識見

——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成語,一般指一個人言而無信,隨意推翻自己的諾言。但“出爾反爾”的本意卻並非如此。這個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戰國時,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了戰爭。人們長期備受戰事的煎熬,渴望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鄒國的老百姓不願意再發生任何戰爭。對這場戰爭,他們不但不支持,反而怨聲載道,對統治者表示出強烈的不滿。鄒國將士在前線傷亡慘重,急需國民的大力支持,可鄒國民眾並不領情。鄒國的國君穆公十分焦急,隻好向當時的名士孟子請教,他向孟子訴苦說:“我的官員將士在前線英勇廝殺,由於戰事慘烈,可是這些無知的老百姓竟然一點同情心也沒有,他們不僅不願意趕赴前線奮勇殺敵、保家衛國,反而對這些陣亡的將士大肆諷刺,真是讓人痛心!”為了表達自己對民眾行為的不滿,鄒穆公又憤憤地對孟子說:“我真恨不得狠狠懲罰這些無知的百姓,可是讓我為難的是,如果對他們進行懲罰,被懲罰的人則數不勝數;如果我放過他們吧,他們不但不領情,反而還要憎恨長官,不肯救助受傷將士。希望您能想方法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孟子想了想說:“我很同情你的處境,官員將士傷亡慘重而得不到民眾的支持,這的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你替這些百姓想過沒有?在曠日持久的戰亂和饑荒中,受到傷害最大的應該是他們,他們的家園遭到損壞,青壯年勞動力都被征服兵役。勞動力缺乏導致經濟蕭條,人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很多老人和孩子因生活困苦而喪命,如果算上這些死亡的人數,百姓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不知要高出你們官員多少倍呢!今天,在困境的時候你抱怨百姓見死不救,可是在老百姓處在困難的時候又有誰救過他們啊?你們每日可以衣著錦繡綢緞,飽食山珍海味,糧倉和府庫裏堆滿糧食與珠寶,官吏根本不把人們的死活放在心上,卻依然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任意欺壓可憐的百姓!曾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是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對待你。我們要引以為戒啊!如此看來,你的老百姓今天這樣對待你,你不應該怪罪他們,而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作為國君,你如果能關心老百姓的疾苦,老百姓自然會擁戴與愛護你,當你麵臨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幫助你、支持你,甚至犧牲生命。”這就是“出爾反爾”的出處。

撮合青年男女的媒介——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這一典故源自唐代李複言的《續幽怪錄》,“月下老人”被用來專指撮合青年婚姻的人,也就是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