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曆史典故(2)(3 / 3)

“割席斷交”被人們用來描述誌不同道不合的人分道揚鑣。

言必有諾的君子風範——係劍塚樹

“係劍塚樹”這一典故源自《史記·吳太伯世家》。

“係劍塚樹”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徐國(今江蘇泗洪縣境內),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名士季劄,另一位則是徐國的君主。季劄,春秋吳國人,吳國國君壽夢的第四子。季劄在四兄弟中最有德行,因而備受父王喜愛。其他三位兄長也都特別疼愛季劄,他們認為季劄的德行才幹,在四兄弟中最適合繼承王位,所以也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劄堅決不肯接受王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季劄後被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又由於“季劄讓國”的緣故,人們對他更是敬愛有加,並親切地稱他為“延陵季子”。

一次,季劄出使晉國,途經徐國,並在此逗留。按照當時的禮儀,季劄拜會了徐國國君。兩人在交談中發現,對方是自己心儀已久的朋友類型。在徐國國君的一再挽留下,季劄在徐國多停留了幾日。在兩人相處的幾天內,他們無所不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在一次交談中,徐國國君流露出非常喜歡季劄的佩劍的意思,但徐國國君是一個比較含蓄的人,又礙於兩人初為好友,所以他就遮遮掩掩,沒有向季劄明示。

季劄本來就善於察言觀色,當然明白徐國國君的意思。但由於自己有出使之命,不能把佩劍贈送給徐國國君。在當時,佩劍不僅僅是為了防衛和裝飾物,還是外交禮儀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使者佩帶佩劍表示對對方國君的尊重。所以季劄很為難,權衡再三,季劄決定先完成外交使命,回來的途中再把佩劍送給徐國國君。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徐國國君。

晉國與徐國相距千裏,季劄在去晉國的路途上花費了很長的時間。而就在季劄辭別徐國國君西去的這段時間內,徐國國君身患重病,最終撒手人寰。幾個月後,季劄完成外交使命歸來途經徐國,聞聽徐國國君已經辭世,季劄非常傷心。想起早前二人的相見甚歡,如今已是天各一方,悲痛的季劄決定到他墳墓去祭奠。季劄來到徐國國君的墳墓前,不禁潸然淚下。他環顧四周,發現墳前有棵小樹,便毅然解下佩劍,掛到樹枝上,以告慰友人的亡靈。隨從連忙阻止季劄。季劄對隨從說:“從徐君愛上我這把劍開始,我已經在心中承諾將來把這把佩劍贈與他,今天正是我兌現承諾的時候,希望你不要阻攔我。”

於是,季劄“係劍塚樹”的舉動被人們傳為美談。“係劍塚樹”也因此被用來比喻不因生死存亡而變遷的真誠友誼。

不應提倡的優柔寡斷——首鼠兩端

西漢時期,武安侯田蚡身居丞相要職,家族勢力十分顯赫,他既是景帝王皇後的同母異父弟弟,又是武帝的舅父。因此田蚡倚仗權勢,飛揚跋扈,朝中幾乎無人敢與其作對。

當時,朝中也有以權貴竇嬰、灌夫等為代表的另一勢力集團,雖然出身沒有田蚡顯赫,但深得皇帝賞識。他們與田蚡集團貌合神離。

一次,田蚡續娶小老婆,在家中大擺酒宴以示慶賀。滿朝文武礙於他的地位與家族勢力,紛紛前來賀喜,希望能攀上田蚡這一高枝,飛黃騰達。權貴竇嬰、灌夫也礙於情麵前去祝賀。田蚡一向對灌夫不滿,看到灌夫也前來賀喜,感覺是在巴結自己,決定在酒席間給他難堪,讓他以後再也不敢對自己不敬。當灌夫向他敬酒時,他不理不睬,灌夫感到很沒麵子。灌夫好歹也是一個權貴,在眾人麵前出醜,使他心裏很不舒服,就把心中的怨氣發向同桌的其他人,並借著酒勁,說出一些非常難聽的話。

田蚡本來就是一個目中無人、心胸狹隘的家夥,看到灌夫膽敢借酒瘋發泄不滿,哪能咽下這口氣,就借機派人將他關進牢獄,並將其全家拘禁起來,準備滿門抄斬。

竇嬰與灌夫私交甚篤,也對田蚡平日的驕橫跋扈十分不滿,更不忍看灌夫全家無故被殺,因此忙上書武帝,請求武帝為其主持公道。

武帝讓田蚡和竇嬰在朝廷上講明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倆在朝廷上舌戰一場,各持一端,相互指責對方歪曲事實。看到眼前的情況,武帝一時也難以區分真相究竟在哪一方。無奈之下,武帝隻好問在場的大臣,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見眾人都麵麵相覷,默不作聲,禦史大夫韓安國忙出來打圓場,他怯生生地說:“陛下,竇嬰說灌夫平時有功無過,酒後失言,不應判以重刑,這話是對的。丞相說灌夫胡作非為,危及國家,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究竟如何處理,還請陛下自己定奪吧。”別的大臣看韓安國如此說,也都模仿他向皇帝說些模棱兩可的話,武帝看一時難以調查出事情的真相,隻好宣布散朝。

退朝以後,田蚡訓斥韓安國說:“你應該站在我的一邊,向皇帝證明竇嬰在說謊,為何你要首鼠兩端,像老鼠出洞那樣躲躲閃閃呢?你究竟怕竇嬰什麼啊?”韓安國忙向他解釋,為自己開脫,最後才得到田蚡的原諒。這就是“首鼠兩端”這一典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