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曆史典故(1)(1 / 3)

勤政求才的典範——握發吐哺

握發吐哺是“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簡稱。大意是洗一次頭要三次綰起頭發,吃一頓飯要三次吐出沒有咽下的飯食,表示十分繁忙,以致沒有時間把洗發、吃飯這樣的事情順利完成。此典故源於《韓詩外傳》卷三,是周公告誡兒子勤於政務、禮賢下士所必須采取的誠懇態度。

周公之子伯禽被分封到魯國,臨行之時,周公對兒子進行了一次語重心長的勸勉,其中就有關於如何勤政與禮賢下士的問題。周公說:“你到魯國,千萬不能因自己身居魯國的要職,而有疏於政務與輕怠賢才的舉動。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而又身居相位,我的地位足夠顯赫了吧,然而我依然也要勤於政務,禮賢下士。比如,在洗發時,一旦遇見亟須處理的事情,我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裏去處理事務;而在吃飯的時候,一旦有人求見,我就要把含在嘴裏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立即去接見那些前來求見的人。這樣做,還唯恐失去天下的英才賢士呢!”伯禽遵循周公的教導,到魯地之後兢兢業業,尊重賢才,把魯國治理成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禮儀之邦,並在後來批判“三監之亂”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解釋是學術界最為流行的說法,但也有學者對這種流行的解釋提出了質疑。近來,有學者為了給“三監之亂”平反,竟然把周公描繪成一個陰險、奸詐,懷有篡權野心的陰謀家,是最終導致“三監之亂”的罪魁禍首,所謂“三監”被描繪成為受害者,甚至也把周公“握發吐哺”的舉動視為他為了達到自己陰險目的而偽裝之舉動。還有學者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招賢納士之風氣的角度出發,論證“握發吐哺”乃後人為了塑造周公的形象而故意編造出來的故事等。曆史貴在真實,學者用確鑿史料考辨曆史真偽的態度是我們所提倡的。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學者為了一味追求新奇,故意推翻前人已取得共識的定論,這種治學方式是我們所應摒棄的。考辨這則曆史典故的真偽,不是本文的重點,也不是短短的篇幅所能解決的問題。

這則曆史典故塑造了一位愛崗敬業、勤於政務、禮賢下士的政治家形象,它之所以能被後世所喜愛與傳播,說明了民眾對政治家的這種精神品質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時也把是否具有這種高貴品格視為官員優劣的價值標尺之一。

逆境中的心靈良藥——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這則典故源自《戰國策·韓策》。當時的縱橫家蘇秦在各國之間遊走,傳播自己的合縱策略。“寧為雞口,毋為牛後”就是指蘇秦在遊說韓昭王接納自己的策略時所說的話,意在提醒韓昭王,寧可待在小的地方擁有獨立自主的地位,也不要到局麵大的地方而任人支配。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遊說韓王說:“韓國北麵與鞏地、洛邑、成皋這樣堅固的邊城為臨,西麵有宜陽、常阪這樣險要的關塞,東麵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麵有陘山,土地縱橫千裏,士兵幾十萬。普天之下的強弓勁弩,都是韓國的產物。韓國士兵舉足踏地發射,連續發射多次也不停歇,遠處的可射中胸膛,近處可射穿心髒。韓國士兵使用的劍和戟都出自冥山、棠溪、墨陽、合伯等地。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等寶劍,在陸地上都能砍殺牛馬,在水裏截擊天鵝和大雁,麵對敵人可擊潰強敵。至於說鎧甲、頭盔、臂衣、扳指、係盾的絲帶等,韓國更是無不具備。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穿上堅固的鎧甲,腳踏強勁的弩弓,佩帶鋒利的寶劍,一個人抵擋上百人,不在話下。憑著韓國的強大和大王您的賢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侍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給秦王修築行宮,接受封賞,必將使整個國家蒙受恥辱以致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希望大王您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蘇秦接著分析說,“大王如果屈服於秦國,秦必然會索取宜陽、成皋等地。今年把土地獻給它,它明年又會得寸進尺,會要求更多的土地。如果給它吧,又沒有那麼多的土地來滿足它;不給吧,就會前功盡棄,以後遭受秦國侵害。況且大王的土地有窮盡,而秦國的貪欲卻永無止境。拿著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無止境的貪欲,這就是說自己去購買怨恨和災禍啊,用不著交戰就會喪失領土。我聽俗語說:‘寧肯當雞嘴,也不要做牛尾。’現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樣服從秦國,這跟做牛尾又有什麼區別呢?以大王您的賢能,又擁有這麼強大的軍隊,卻有做牛腚的醜名,我私下裏為您感到慚愧。”韓王氣得臉色大變,揮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寶劍,仰天歎息:“我就算是死了,也一定不屈服於秦國。現在多虧先生的教誨,我一定傾盡全部力量去抵抗秦國的侵略。”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這一極富哲理的觀點能使身處逆境的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心理的滿足,有利於保持平和心態。現在有許多人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