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燕昭王堅定求賢的決心,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不惜千金的高價求得一匹千裏良駒,於是廣派臣下各處尋找。
遺憾的是,經過三年多的時間竟沒有一人買回君王渴望已久的千裏馬。這令國君十分失望。當時,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謀士自告奮勇,請求為君王去買千裏馬,並許諾自己能很快買回良馬。國君對其並不抱太大希望,但為了得到寶馬,還是同意此人嚐試一下。這個人僅用數月,就打聽到某地有一匹千裏馬,慌忙前去購買。可是,等他匆忙趕到這一家時,馬已因病死去。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並獻給國君。國君看此人竟然用高價買回一匹死馬的骨頭,盛怒之下,便準備對其進行嚴厲懲罰。此人連忙向國君解釋說,購買死馬的骨頭有著深刻的用意,此舉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發自內心地喜歡良馬,因為隻有真心喜歡良馬的人,才能不惜高價珍藏良馬的屍骨。一旦國人都知道大王真心喜歡良馬,他們才可能把心愛的良馬獻給大王。國君聽後,感覺此人說話十分有理,就暫時赦免了他。果然,不久就有人送來了幾匹君王渴望已久的千裏馬。
郭隗以古代君王求千裏馬為例,希望燕昭王能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到幫助恢複大燕的賢良之才,也要像買千裏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大王求賢若渴的決心。大王不妨先任用一部分人才,讓人們看到像我們這樣才能不太出眾的人都能在這裏得到如此重用,一些賢良之士必然會為之所動,前來投奔。燕昭王認為郭隗的話十分有道理,並按照他的建議任用了一大批人才。此消息傳出去不久,果然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
在眾多賢良之才的幫助下,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燕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強國夢,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著書立說的至高境界——一字千金
關於“一字千金”典故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秦相國呂不韋招攬三千門客撰寫了一部篇幅達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的巨著,書名定為《呂氏春秋》。為了使《呂氏春秋》既能名揚千古又能垂範後世,達到與孔子《春秋》齊名的地步,首先就必須使該書字句精準。書成之後,呂不韋便命令把《呂氏春秋》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之上,讓過往行人閱讀,並發出布告說,如果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減少或者改動一個,使書的內容更為精彩,就會得到賞金千兩。這便是“一字千金”的來源。
呂不韋為何不惜重金來完善《呂氏春秋》,其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匠心。
呂不韋變賣家產,隻身來到趙國,尋覓實現偉大抱負的機會。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經過苦苦尋覓,呂不韋終於完成了一次可謂名揚千古的政治投機。原來,當時秦國公子異人作為人質押在趙國,呂不韋認為異人有可能幫助自己實現計劃,於是他不惜巨資,費盡周折把異人立為秦國國君。更令人叫絕的是,呂不韋還把已經懷有身孕的愛妾趙姬送給異人,後來趙姬生下一男孩,取名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有人戲言,呂不韋用政治投機先是獲得了秦國,後來又獲得了天下。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他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這場政治投機使呂不韋由一介普通商人搖身變成了權傾朝野的丞相。對呂不韋的發跡,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曆太淺,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如何才能迅速提高聲望呢?他一時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便召集門客進行商議。在門客的建議下,呂不韋決定通過撰寫《呂氏春秋》達到既提高影響力,又能名垂後世的目的。
隨著曆史的推移,人們已經漸漸忘卻了呂不韋懸賞重金修改《呂氏春秋》的內在動機,反而是其重視書稿的完美精當的精神成為美談。“一字千金”也被人們用來說明一個字能恰到好處地表達作者的本意,任何的增添或減少都會影響到文章的美感。
知恩圖報的典範——結草銜環
此則曆史典故主要源自兩個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