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典製與文化(2)(1 / 3)

最早采用三權分立學說製定憲法與組織政府的兩個著名國家一個是法國,另一個是美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在其頒布的《人權宣言》中就明確宣布,沒有分權就沒有憲法。美國也在1787年的憲法中把三權分立奉為組織政府的基本原則。法國與美國的三權分立製度在其他後來取得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國家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們也爭相效仿。盡管各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基本以美國和法國兩國的模式為藍本。

三權分立製度的主要內容主要表現在分權與製衡兩個方麵。

由於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它們的表現形式也不同。總體來講,國家的立法權、司法權與行政權三種權力由不同機關掌握,它們之間互相牽製而又彼此平衡,所以又稱為製衡原則。

三權分立學說的提出與三權分立製度的創立,是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一個創新,與封建寡頭專製政體相比是曆史的巨大進步。它有利於限製領導人的權力過分集中,防止個人專製,使民主製度不至於轉變為專製製度。三權分立製度對於反對封建專製,調節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間的利益具有積極作用。

相對於封建專製體製來說,三權分立代表了更為先進的資產階級的利益,是一個相對民主的製度,它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不要被它的假象所迷惑,三權分立製度貌似為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其實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普通人被遠遠排除在了權力中心之外。人們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依靠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製度是行不通的。

高壓政治下的學術轉型——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是一個特定的曆史概念,專門用來指我國魏晉時期居於統治地位的理論學說,也是概括魏晉時代學術思潮的一個名稱。它是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哲學思潮。其根本論點在於探討本體有無、動與靜、言意之辨、自然名教等問題。因為重在探討宇宙“自然”和社會“名教”的關係,所以它既是哲學,又是社會政治學說。《老子》、《莊子》與《周易》這三部書,是研究玄學的經典。由於玄學學者多不守禮法,尤好論辯,喜清談,所以後人又稱魏晉玄學為清談玄學。

魏晉玄學發軔於曹魏正始年間,史稱正始玄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等,提倡“貴無”,主張“名教出於自然”,代表門閥士族利益;玄學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史稱竹林玄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嵇康與阮籍,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門的利益;第三個時期是晉元康時期,稱元康玄學。玄學家以裴為代表,提倡“崇有論”,反對“貴無論”;最後完成於永嘉年間,史稱永嘉玄學,以向秀、郭象為代表。

長期以來,人們總在有意無意地指責魏晉玄學的“清談誤國”,這是人們對它的總體評價。這種評價不無道理,但卻完全否定了魏晉玄學的積極價值,犯了以偏賅全的毛病。魏晉玄學盡管以“虛言”立論,然而這種哲學理論並非純屬胡謅,它揭示的是宇宙之規律、存在之本體,所以它對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學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從哲學上看,魏晉玄學提出和討論了一些純哲學問題,提出和豐富了有無、本末、體用、動靜、名教自然等哲學範疇,在中國哲學史上影響至深;在思想層麵,它結束了兩漢煩瑣的神學與經學,開創了理性主義的先河,對後世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學風而言,它創造了一種自由、開放、獨立的辯論方式;在人生價值層麵,魏晉玄學是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發現和確立,它要求自我解放,追求獨立、自由的內在。

作為影響一個時代的思潮,魏晉玄學既是前一時期思想的繼續發展,又對後世學術與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它也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們是不應簡單忽略或淡化的。惟其如此,我們才可能從中汲取智慧,服務當下的社會發展。

文字獄淫威下的無奈之舉——乾嘉考據學術

清代文字獄的興起,使許多文人學者膽戰心驚,他們為了躲避無端獲罪,隻好鑽進經史典籍之中,埋頭研究學問,從而使清代的考據學繁榮起來,並取得了空前的學術成就。興盛於乾隆、嘉慶時期的考據學家們被稱為乾嘉學派,他們的考據學成績代表了清代的學術水平。

乾嘉學派在惠棟時正式形成。惠棟是江蘇元和人,他的祖父惠周惕,父親惠士奇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他們研究經學從古文字入手,重視聲音訓詁,以求得經書原義。惠棟的主要著作有《周易述》、《易例》、《易漢學》等。

在惠棟的周圍有一批蘇南的學者,他們形成了乾嘉學派中的吳派。吳派受惠棟影響很大,惠棟認為“凡古必真,凡漢必好”,一味好古崇古,對漢儒盲目崇拜,以致影響了他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