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典製與文化(2)(3 / 3)

早期佛教的教義主要是四諦、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學說,其中最基本的是四諦。諦乃梵文的意譯,即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說人生皆苦之理,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受陰苦,把社會人生判定為苦,全無幸福歡樂可言;集諦,主要是解釋人生多苦的原因,認為苦的根源在於“欲念”,欲念得不到滿足便產生痛苦,而且生死輪回,世世受苦,永無間斷。

關於苦的原因大體可概括為“五陰聚合”說、“十二因緣”說和“業報輪回”說;滅諦,說如何消滅苦,認為消滅苦,必須滅掉欲念,摒除貪欲,不造業,消除輪回,達到超脫人世諸苦的涅槃境界,即不生不死的清淨世界;道諦,說達到涅槃的道理和方法,通向涅槃的途徑有八,即八正道:正見(信仰正)、正思維(思維正)、正語(不妄語)、正業(身業淨,行五戒;戒殺、盜、淫、妄、酒)、正命(按佛教戒律生活)、正精進(勤修佛法)、正念(銘念佛法)、正定(坐禪入定,一心專注佛法)。

五蘊,或稱五受陰,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主要講精神和物質兩方麵,認為這二者均非實體,強調世事皆空,不值貪戀。十二因緣講三世輪回的兩個方麵,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方麵互為因緣,因而產生輪回。佛教讓人修道,擺脫十二因緣,以逃出輪回,達到涅槃。早期佛教教義從人生多苦觀入手,使人逃避現實,進入空幻的精神世界。

佛教與其他許多宗教一樣,都有一定的消極性。諸如都有逃避現實的缺陷;它所主張的克製欲望、修行持戒等也表現出了人生觀上的消極;所宣揚的人生輪回論說則陷入了曆史循環論的泥潭。

佛教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它的積極因素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如在道德方麵,佛教要求完善自我,號召人們在行動上做有益於眾生的事情。佛教的戒律在客觀上有完善個人道德、穩定社會的積極作用;佛教宣揚的平等思想,宣揚每個人都有通過修行成佛的機會,排斥了權威,對樹立個人自信有所幫助。

神愛世人的箴言——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自誕生起,就給迷茫無助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直至今天,依然有許多人期望能通過信仰基督教來完成自我救贖,最終到達天國的彼岸。

公元1世紀初,巴勒斯坦被羅馬帝國占領,在羅馬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飽受蹂躪的巴勒斯坦猶太民族掀起了一次次的反抗鬥爭,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人們在迷茫與絕望中受猶太教的影響,逐漸產生“救世主”思想,認為上帝將派救世主來拯救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帶領他們脫離苦難。

在這種曆史條件下,基督教誕生。由於最初的基督教徒多是貧民、奴隸和被征服者,因此基督教被稱為羅馬帝國受壓迫者的宗教。

據說,耶穌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但曆史上有無耶穌其人至今尚無足夠的資料證明。我們所了解的關於耶穌誕生、傳教、被釘死在十字架等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均源於《新約全書》,它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由基督教徒在公元2世紀彙集而成。

基督教創立初期,其組織及教義很不完善。他們隻在城市中組織一些小規模的公社,後來,這些公社才逐漸發展成教會。

當時的教義也較簡單,大致有以下內容:堅信救世主耶穌一定會拯救受苦的人脫離苦海,魔鬼掌權的現世必將毀滅;信教能通過信仰上帝達到自我救贖,從而升入天國;主張平等博愛,仇視羅馬;提倡禁欲主義,主張現世隱忍,等待上帝公正裁決。由於教義具有強烈的反羅馬傾向,故受到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但頑強的基督教徒並沒有氣餒,他們堅信自己的信仰必將實現,在公元2世紀末,教會組織開始形成,基督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由於羅馬帝國逐漸衰落,許多富有者感到自己的地位朝不保夕,也陸續加入基督教,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富有者紛紛加入,導致了基督教的性質發生根本改變,它從最初的下層人士的宗教逐漸蛻變為富人控製的、統治階級的宗教。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存在。後來逐漸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從此基督教也逐漸成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工具。

作為最大的宗教之一,基督教對世界,尤其對歐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提倡的博愛精神,為克製、互助、慈善、隱忍等社會功德的培養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基督教已經深入到了西方文化的肌體之內,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物質和製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