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民主選舉——禪讓製
關於中國曆史上是否存在禪讓製,學界爭論頗多,甚至有人說禪讓製是人們虛構的理想泡沫。事實並非如此,禪讓製是我國古代一度相當盛行的民主選舉首領的方式,其基本原則是選賢舉能。
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由於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生產資料與產品都歸集體公有,當時還沒有出現階級與剝削現象,大家享有平等的權利、盡著共同的義務。氏族和部落的首領是由民主選舉方式產生的,這種早期民主推舉首領的製度被人們稱為禪讓製。
從曆史文獻的記載來看,禪讓製是我國原始社會的曆史投影。它反映了那個時代部落聯盟推舉首領的方式。部落聯盟是當時的政治組織,人們通過民主方式推選出自己的領袖,在其帶領下,各聯盟成員共同生產與生活。因為部落首領由推舉選出,所以權位不能由私人相授受。相比較中國後來的世襲製,禪讓製顯得相對民主。在禪讓製中,個人的德與能是推舉部落首領的重要參考指標,隻有賢德者才有可能勝任。這無疑有利於推選出較為合適的領導人,這種優點是世襲製所不具備的。
後來,生產力有所發展,物質財富也隨之增加,最終導致“私”的觀念漸趨形成。在“私”的觀念日益膨脹的社會背景下,部落聯盟首領的民主意識也隨之減弱。其實早在堯舜禹時,他們大都有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打算,但考慮到自己的孩子不肖,才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後來,禹之子啟破壞了以禪讓方式推舉部落首領的方法,他殺害了被民主推舉為首領的伯益,以強權手段奪得部落首領職位。這表明以“天下為公”的禪讓製被以“天下為私”的世襲製所取代,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後人對啟的這種做法多有批評,均說這是對“民主”製度的嚴重踐踏,開武力奪權之惡例,並開啟了以“天下為私”為特征的世襲製度,是社會的一大退步等。
從“公天下”的禪讓製到“家天下”的世襲製的過渡,標誌著奴隸製國家的誕生,這種變化是與當時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隨著金屬工具的利用,人們戰勝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力水平也大大提升,這直接導致畜牧業、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剩餘產品也開始出現。而剩餘產品的出現又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分工、私有製的產生以及階級分化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原來的氏族製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種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必將出現,即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已是大勢所趨。如此看來,世襲製代替禪讓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一般認為,周禮是指我國周朝後期的政治製度、文化製度、禮儀製度等的總稱,而《周禮》一書則是用來記載周禮的重要典籍,《周禮》是周禮的集中反映。也有學者認為“周禮”一詞中的“周”不是指周朝,而是指“周邊”、“周圍”之意,因此“周禮”也就是指春秋時期各周邊國家禮製的總和,隻不過這種說法還沒有引起普遍關注。
周朝前期,周王朝采用“分封製”,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後期,周公在分封製的基礎上,參照商王朝的禮樂製度並結合周統治者的氏族傳統,製定了一套區別君臣、父子、親疏、尊卑的禮樂製度,以規範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和行為道德。
周公製禮作樂,內容豐富。所謂“禮”,指的是階級社會劃分等級名春秋時期的治國藍圖——周禮分的典章製度。這些製度中,有不少是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習慣。西周貴族有五種禮:“吉禮”、“凶禮”、“賓禮”、“軍禮”與“嘉禮”。每種禮有其特定的適用場合與相應規定。
一般來說,“吉禮”用於祭祀場合,要小心敬奉鬼神;“凶禮”用於喪葬、凶荒的場合,要表現哀痛、憂思;“賓禮”用於朝聘場合,要有禮貌;“軍禮”用於征伐場合,誓師動員要求果斷堅毅;“嘉禮”用於吉慶場合、飲宴婚冠配以相當的儀式。所謂“樂”,就是音樂。這些繁文縟節再配上相宜的音樂,就形成了一套禮樂製度。在宗廟裏使用的青銅祭器和樂器,成為禮樂製度的象征。從內容來看,國家的一切活動,包括政治的、軍事的、司法的、教育的、宗教的等各種活動,都被納入周禮的範疇內。
可以說,周禮就是周朝社會製度的總和。
“尊尊”和“親親”是周公製禮的指導思想。“尊尊”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內都要講尊卑關係,講秩序和等級,尤其強調尊君思想,以便保證“國無二君”。“親親”要求每個社會成員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互團結,從而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